“互联网+”语境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19-03-24 01:34朱秀兰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大学生

朱秀兰

(福建省莆田学院宣传部,福建莆田351100)

互联网已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多元多变的网络思潮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变得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沿阵地和敏感地带。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与“互联网+”的内涵及其传播特性

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是占据统治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是一个社会的主体思想和文化,也是引导人们正确行为的标杆。笔者所指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须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下就是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使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互联网最初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最后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态,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所谓“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微博、微信更是海量,而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数据显示,技术优势突出的网络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主流意识形态的互联网传播是指以培育和训练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为目标,以政治、思想、道德的内容为核心,通过互联网进行、由互联网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它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学理论的意识形态教育[4]。

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等受到深层次影响,互联网传播具有虚拟性、开放性、数字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是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促进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教育传统优势的交融渗透,已是不可逆转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趋势。在互联网语境中,运用网络虚拟空间,以“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展示思想观念、精神文明、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化大学生群体,释放互联网新技术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放大、倍增作用,是高校不断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防御能力、教育模式、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带来了冲击。网络化潮流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有益的正面效应。

(一)面临的挑战

1.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威胁。长期以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中心向大学生传播,突出“一元化”的主导,体现了权威性。网络的多元、大众的特性,使人们发布信息、发表观点、选择信息与立场更加便利,必然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的范围和引领的力度,直接威胁到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权威性。

2.主流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冲击。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网络传播方式使不同阶级、集团、组织、个人的价值观、思想、理论以及观点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展示,尤其是各种腐朽没落思想以及黄色、虚假等不良价值观信息大量涌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调控防御能力势必被削弱。

3.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难度增加。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深入,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在网上激烈交锋,尤其是西方通过互联网大肆倾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过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现了单向性和易控性,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各种有害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当前网络环境令大学生有了更加开放的信息传播渠道,这个渠道超越了国家界限,西方的不良思潮较易侵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难度增加。

(二)面临的机遇

1.教育形式更加创新。传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师口头传授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而现在备受大学生追捧的微信、微博、QQ、微视频等各种新型媒体形式可以整合传统媒体传播的优点,融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把抽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新网络媒体教育引导的形式,把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以多样化的新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2.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时代新型媒体构建的强大信息量几乎无所不包,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基础理论、相关知识,甚至是最新成果,都能在互联网所构筑的信息传播平台上得到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方便大学生从中自由地各取所需,获取知识,共享资源。

3.教育空间得到拓展。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从现实的场所拓展到更为开放的网络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型媒体随时随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相关教育。网络的开放性也方便高校利用新型媒体注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构建理性健康的“舆论场”,从而拓宽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

4.教育效率得到提高。当下,新媒体已是大学生获取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即时性可实现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每一个教育对象,宣传教育效率倍增。高校利用网络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模式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既便于大学生及时接受教育、发表见解,也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选择充实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效率大大提高。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互联网已重构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思想。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要实现教育理念、阵地、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力、覆盖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创新传播理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5]。首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创新,用“互联网+”创新思维统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从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要重视网络生态环境营造,主动关注网络、使用网络、研究网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上传播提供坚强保障。其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传播思维,改“以我为主”为“以生为本”。观念上要树立传播意识、开放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路径上要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多方互动”;方式上要从单一的文本宣传转变为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综合运用的文化活动;话语上要从“官方”的权威话语转向更为平实的“亲民”的大众话语;结构上要从一对一的教育传播格局转向“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状结构。第三,要将传统的“教育者说、被教育者听”改为众声齐发言的新的传播模式,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兼具的特点,牢牢把握网络传播的主导权。

(二)强化阵地意识,扩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力

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互联网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网络的一端连着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多元交织的信息与文化价值世界,另一端连着相互独立的个体世界[6]。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校园、班级主题网站、主题论坛、网络社区等网上阵地建设。适时开发建设、精心设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特色专题网站,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文章、热点话题整合梳理,编辑成特色明显又兼具思想性的专题进行展示,使校园专题网站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新空间,也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知识的前沿阵地。要有效占领网络制高点,通过特色网站编发时政热点,探讨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参与剖析社会现象;要及时挖掘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通过网站提供的各类理论文章给予引导,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和知识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高校宣传工作者应主动介入对网络信息的监控,搜集整理分析热点焦点舆情,掌握大学生网络舆论动态和真实的思想动态,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研判处理,强化阵地意识。

(三)优化校媒结构,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以“互联网+”的思维促进高校媒介融合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首先,校园内的报纸、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要继续发挥自身准确、可靠、公正、客观的优势,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责任;要实现传统传播方式的现代转型,主动关注网络话题,关注学生网民所关注的热点,用大学生熟悉的感性语言发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化方式报道,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阐释高深的思想精髓。其次,顺应媒体发展潮流,主动用好新媒体,充分发挥校园新闻网、微信、微博、QQ平台等新型媒体的独特作用,搜集、筛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知识理论,制作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微作品”供大学生阅读。通过策划专题、挖掘典型、运用网络语言、借助新媒体网络传播手段,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化有形为无形。第三,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互动、协同共享的校园新闻生产流程,让新旧媒体通过各自的平台传播信息,将校园的教育故事与教育知识微语化、具象化,以最佳的传播效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四)完善评价标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

当前,传统教与学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7]。显然,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也不能单靠把几节思想政治课程搬上网络就可以。首先,要利用互联网资源,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教材体系及学校的管理体系中,使学校各类课程、各项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心同向,在网上构成一个崭新的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其次,要完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以生为本”的教学评价整体规划,建立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特点的评价标准。完善教与学评价内容,注重考查大学生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改变仅靠学科成绩评价大学生的现状。第三,要完善高校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有较高网络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需要了解网络发展趋势,掌握新型传播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深谙网络信息管理技能,才可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互联网传播提供可能。要有意识地培养适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特点的网络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队伍和教师教授队伍中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熟悉网络舆论传播特点的代表人物,通过这些意见领袖的言行影响网上舆论,引导主流思想,教育青年学生。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