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康复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2019-07-29 01:25郑艳玲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郑艳玲

【摘 要】目的 探讨连续康复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需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后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MSE、BI指数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连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连续康复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血性脑脊液等,具有不稳定病情、发病急及易出血等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连续康复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将其根据所使用的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6.8±8.5)岁;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7.3±8.6)岁。所有患者病情经核磁共振成像或CT检测,被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知情并签署了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等基本信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作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认知干预。采取多种方式,告知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讲解连续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连续康复护理的内容及目的,及时解答患者疑问。(2)心理干预。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加强对其负性情绪的疏导,开展“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友会”,由一些康复患者,向患者阐述康复训练的价值,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积极性。(3)饮食干预。指导患者科学、规律饮食,戒烟酒,多食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确保脂肪酸比例合理,减少胆固醇摄入量。(4)康复护理干预。依据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為其挑选合理的运动方式,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患者的床上移动、关节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及体位变换能力。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采取精神状态量表(MMSE)判定患者神经功能:总分为30分,正常:27~30分;认知功能障碍:<27分。(2)Barthel:总分值为100分,得分越高者,患者自理能力越好。(3)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判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数越低,患者运动功能越差[1]。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3.0处理文中数据,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若经比较,差异显著,由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BI及FA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发生1例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3%;对照组具有1例便秘、2例再出血、2例压疮,3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4.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40,P=0.044<0.05。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在患病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压力[2]。因此,为了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提升其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加强对连续康复护理手段的运用,从而不断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肢体功能[3]。本次研究得出,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BI及FAM评分分别为(28.6±2.7)分、(75.6±8.5)分、(86.7±9.8)分,高于对照组的(24.3±3.5)分、(67.4±8.1)分、(78.5±9.3)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连续康复护理手段的运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此外,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干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及康复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将连续康复护理运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丁建蕊.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要点对比分析[J].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1):259-259.

谢清兰.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1):169-170.

陈凤, 关颖. 综合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24):153-154.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出血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