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盟,搅动一片教育活水
——绵竹市“1+4”城乡教育联盟侧记

2019-08-04 04:42高洪云供图4联盟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绵竹市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_高洪云 供图_1+4联盟

2012年4月12日,紫岩小学与四所乡村校——齐天学校、九龙学校、绵远学校、清平学校,抱团成立“绵竹市1+4城乡教育联盟”,至今发展为十校联盟。

联盟内,城乡教师跨校结队,资源共享,形成了一个不断均衡发展的教师共同体。而更重要的,对经历地震重创的师生而言,这还是一个心理重建过程。因这个联盟,各学校之间连成了一片教育的活水。

能力越大 责任越大

六年前一个秋日午后,绵竹市城区校紫岩小学张勇老师突然接到校长谭克的电话:“走,我们马上到齐天小学去看你另一个班的学生。”

彼时学校正在组建“云平台”教学班,要与农村校同步上课。张勇惶恐中掺杂期待,因为那正是他儿时的乡镇。

一路上,他的思绪飘出车窗外。他离开小院,离开村子,已二十八年。城里的新家,离老家仅十几公里,每月至少回去一两次,但他总觉得故乡在逐渐远去——父辈老了,儿时的玩伴各奔东西。幼时就读的小学早已拆迁。教他的老师,左邻右舍的孩子,都集中到镇上唯一一所学校。

2012年,由紫岩小学牵头成立“绵竹市1+4城乡教育联盟”,后陆续有5所乡村校加入,成为十校联盟

人非物也非。张勇说,能回报桑梓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能给老家孩子授课,得益于紫岩小学牵头成立的“绵竹市1+4城乡教育联盟三年行动计划”,简称“1+4”。

2012年4月12日,紫岩小学与四所乡村校——齐天学校、九龙学校、绵远学校、清平学校,抱团成立“1+4”。后陆续有五所乡村校加入,成为十校联盟。而整个绵竹市,一共才24所小学。

该联盟的组建,很大程度是为解决汶川地震后绵竹市农村学校的困境。

“经常评课时无话可说,教研活动仍停留在低效率的形式上。”联盟之一九龙学校陈会基老师对记者说。

这种低效的贫瘠,原因复杂: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知识更新慢;灾后因遇难和退休,缺老师,大量非师范专业的特岗教师加入,亟待成长;因婚嫁或子女教育等,青年教师流动大。经历过地震,有些教师(以及家长)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如何提升师资队伍,首当其冲。

联盟学校学生参演紫岩小学的新年音乐会

为提升教师,联盟落地了很多想法,尤其重要的是2017年开始的跨校师徒结对,即“3个1”搅动工程。紫岩小学派出骨干教师,对口“搅动”一所乡村学校——每周下乡一天,6个课时,“师父”先上,再看“徒弟”;每月一次教研,一年培养一个骨干,重点指导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以及自身素养提升。徒弟每月至少抽出一天,来师傅所在班上课。

为什么偏偏是紫岩小学?

原因之一,在于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

为让新教师尽快融入,紫岩小学给他们配备指导老师,引导制定成长规划,并有硬指标:每期上一堂见面课、一堂汇报课,每学年听指导老师的课不少于20节。

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督促青年教师:争创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比赛;抓课题研究意识,每年至少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

这带动了学习风气:教师“1+1”读书方案被制定出来,成立各种读书小组,读名著,读原著,定期交流,校刊《寻路》和学校网站上,累计已有八千余篇文章。

如今,紫岩小学连续两届在绵竹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囊括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三个部类的一等奖。在省市赛课中,学校高质量的课堂案例、实验模块、经验论文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淬炼下,紫岩小学培养了很多名师,走出来不少校长。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谭克想挑起与之匹配的重担。

联盟内的校长,全是绵竹人,中师生,不少人曾是同学。如今各自成为校长,思考学校的出路,兄弟情,家乡情,教育情,在谭克首倡下,大家拧成一股绳。

据紫岩小学老师、联盟秘书长李菲介绍,联盟秘书处的主要工作是策划、落实想法,为联盟内师生搭建平台。例如赛课,青年教师分享会,教师演讲,常态课的听评,“云平台”跨校同步课堂,加盟教育实践,走出绵竹参加培训,邀请专家进来……

针对学生,策划过汉字听说大赛,体育节,音乐会,儿童节汇演,以及“走近文家沟”科学考察活动等。

一个个孤岛般的学校,因这个联盟,连成了一片教育的活水。

“爱在左,责任在右”

绵竹市二十多所小学,清平学校最边远。四面环山,紧挨大江,只有一条大路汉清路通往外界。

考验老师耐心的,还不仅是教育使命感,首先是交通。

“老师们每周日下午告别年迈的父母,抛下年幼的子女,赶往学校。直至周五才能下山与家人团聚。如果遇上山洪泥石流阻断路途,在缺水缺食物的清平一待就是好几周。”从1998年开始就在学校工作的老校长付润章如此写道。

接连经历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学校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帐篷到板房,不到三年,搬迁了七次。因为灾害频发,汉清路也变得极其脆弱,常常公交中断,十多年间,老师们翻过山,坐过船,趟过水,甚至坐过挖掘机。

前几年隧道打通,情况有改善,但到市里还得一小时车程。

限制,使得该校老师外出听课机会极少,更少有外校老师来交流,更别提大规模教研。老教师多为本地人。付润章土生土长,他的爱人是学校语文老师。像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学校还有五个。

英语老师牟建,二十年教龄,2007年清平中学合并到汉旺中学,他自愿留下,从中学英语转岗小学英语。他以为教小学是小菜一碟,但很快发现并非如此。

“怎样抓住小学生注意力,教材怎么处理,怎么练习口语,都令我困惑。学校就我一个英语老师,找个能好好商量的人都难。”牟建在一篇文章中感慨。

最边远的清平学校,也是联盟“不可或缺的一员”

因此,每当碰到市里或学校赛课,他第一反应是弃权。闭门造车,没信心。

加入联盟后,有师傅来校指导,上课、听课、评课,自己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变多,孤独感和无力感逐渐减弱。

牟建还记得,第一次联盟学校来校观摩公开课。备课环节,他特别羡慕一位语文组教师,有同事出谋划策——第一步上什么,接着干什么,甚至课堂用语都逐一讨论。牟建所在综合组,因为不同学科,意见帮助有限,全得他一人琢磨,思维常钻进死胡同。更糟糕的是,同年级没有平行班,不能交叉模拟。

他就请教紫岩小学的梁苗老师、绵远学校的郑灯艳老师,收获了关于课件、教学环节安排、课堂活动设计等意见。上完课,联盟校老师点评,支招。

问题一个个解决。师傅梁苗教他“吃透”教材,不要一味抱怨教材难,而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补充或调整。更告诫,不要羡慕紫岩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只要每节课都做到让学生多输出,多说多练,时间一长,农村学生口语也会很棒……

校际之间频繁互动,背后很苦。清平学校第一次搞联盟教研活动,路况糟糕。当时老师们都认为盟校同仁肯定不来了,但他们来了。来途被堵了两三小时,回城时又堵了几小时,到家时天都黑了。

“清平学校是我们教育联盟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五所学校要共进退。”紫岩小学校长、联盟“盟主”谭克当时说道。

这让清平学校的教师们感到温暖,意识到上好每节课,搞好每次教研活动,才对得起良心。用付校长的话说,“爱在左,责任在右”。爱让他们甘愿留在大山,责任依然任重道远,让山区孩子享受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累并快乐着。

如今,牟建已是学校的综合组长,连续担任绵竹市多届骨干教师,获评市优秀教师,学校英语成绩也在农村学校排名中不断提升。

师徒结对,教学相长

联盟内的师徒结对,师父主要来自紫岩小学,徒弟则分散在各个乡镇学校。

紫岩小学的徐伟老师,带过五个徒弟。最近一年,她指导的是偏远的绵远小学语文低段教师王悦。因为她与绵远的语文教研员同龄,相熟,常交流,所以熟悉王悦的基本情况。

王悦刚毕业,是一名特岗新老师,对自己将要面临的工作充满着陌生感,但是却又无限期待。

“你期待一个什么风格的师父?”徐伟问。“不太严厉吧。”王悦答。

徐伟对之前的徒弟,很严,常把心得、经验、理论一箩筐倒出来,让徒弟去课堂操作。这次,她开始调整,对徒弟说:“你遇到问题,跟我说。”看徒弟具体教学,再点拨。

“我想看看,比起之前的‘先理论,后实践’,会不会好点。”她对记者说。

师徒结对,是要互相听课的。要来师父的学校上课了,王悦有些担心,因此把第一堂见师父时的识字课教学设计提前发给了师父。师父完整地看了看,觉得她没能把握住识字教学是识字课的重难点,因此教学中没有较好地进行识字方法的教学,而是偏重儿歌内容的理解。

师父解释,这就是新教师最常犯的错误,以成人思维揣度孩子,认为这些字很简单,孩子们反复读一读,就能记住了。同时,授课的方法上,趣味性和生活化不够。一二年级,从整体识记开始,慢慢积累构字部件和渗透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到孩子们自己熟练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生字。例如“飘”和“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辨析部首来识记,再辅之以老师的配图,便能达到音形义的高度统一。

“新教师有共性难题,即如何组织教学。第一年对她们不能太苛刻,能做到课堂教学无差错,孩子投入度高,抓住书写和课堂纪律,就算不错了。至于教学设计能力,最关键靠她们自身。”

作为“过来人”,徐伟深知这其中关节。年轻人有想法,有风格,在规范之下,她们还要探索自己的路。每个学校学情不同,如果一味照搬师父,反而适得其反。

最近,她给自己所在学校的青年教师,也包括自己的徒弟们推荐了两本书:《玩转微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前者是技术操作,后者针对师德和当下文化热潮。她坦言自己老了,微课目前比较流行,但自己去拍摄录制,有难度。“年轻人,总该多学点。”

教师群体在联盟培养下蜕变。图为2015年联盟“燃烧青春·追逐梦想”青年教师演讲

短短一年时间,王悦就代表学校,参加了绵竹市组织的新教师素养大赛,和团队成员一起,荣获市级一等奖。

而一些年龄大的教师,也被安排了师傅。

齐天学校的罗永林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在村小教过书,在饭堂掌过勺。2015年学校师资缺乏,罗永林重回教学岗位,教体育。“半路出家”的他,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仅靠观摩几堂体育课,就走进课堂。“最初只是看好学生安全而已,教一些简单知识,做一些简单训练。”罗永林回忆。

但“三个一”搅动工程,却给他带来了“新生”。

紫岩小学派骆兴贵老师来当师傅,每周一次,手把手传授:修改教案设计,添置游戏环节,叮嘱用普通话教学。小到学生报数、体育委员向老师报告、老师的进场动作,巨细无遗。

罗永林生平第一次周末在家写教案,才发现,自己对一些专业术语、动作规范根本不了解,开始发奋。在师傅指导下,课堂也逐渐丰富,加入情境化、游戏化元素。更重要的,还是观念的变化。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应该是命令与服从,而要学会做玩伴。

逐渐地,他第一次录制了“50米快速跑”课,第一次获得教学奖,第一次体验职业带来的喜悦,懂得“上体育课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磨砺中成长

在采访中,联盟秘书长李菲,齐天学校教导处主任、联盟副秘书长余海燕老师,都讲到了齐天学校青年特岗教师余宇的蜕变。

余宇打小就有教师梦。考进师范后,不巧被调配到博物馆学专业。入学三个月,身体抱恙休学一年,之后没能换专业。2014年9月,余宇考取绵竹市特岗教师,成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专业不对口,又教最不擅长的数学,从上班第一天起,她脸上就写着大大的三个字‘不自信’。开学见面课,4个新教师,她的课最糟。羞愧之余,她甚至一度打算放弃。但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她逐渐调整心态,慢慢寻找自信。

第二年,她回到了儿时的母校齐天学校。老领导们看着她长大,了解她,安排她改教低段语文,进步迅速。回顾过去,她认为联盟内的赛课,对自己的成长很关键。

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片区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时,她焦虑、恐惧。同样是老师的爸爸说了一句:“难道你当教师,一辈子都不参加赛课吗?”醍醐灌顶。

静下心,理头绪,首先是选课,师傅余海燕建议用绘本。绘本适合低学段,“也适合她的教学风格,活泼、童真、有趣。”

但绘本何其多,余海燕再次指点:既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孩子。最后余宇选择了《小猪变形记》。第一次校内试讲,语文组老师打趣,“你这是在给幼儿园讲故事吧,讲完了就没了,语文在哪里?”

之后,老师们陪她经历了一个辛苦的磨课过程,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策略。

每次提问,孩子可能做什么回答,该如何评价,各个教学环节如何衔接……短短一堂课,余宇在教案本上反反复复写了几十页。这次赛课大获成功,还得了优秀奖。

在一次“1+4”联盟青年教师成长分享会上,余宇讲述了自己的成长。一次次磨课,不仅是专业,还是心态的磨练。

老师们细致打磨课程。图为科技小组活动

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去联盟内的兴隆小学借班磨课,临别时,孩子们在楼梯间依依不舍的神情。

“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用儿童的眼光是这样看问题,有时我更觉得他们是我的老师。烦心时,看到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稚嫩童真的话语……和孩子们在一起,便会觉得世事皆可原谅!每次收到孩子精心制作的小礼物,看着他们小小的人儿,背着大大的书包,我的职业幸福感都会油然而生……”

“还记得你的梦想吗?”

磨课之外,更令人惊喜的还是老教师群体和常态课的变化。

清平学校的卢朝德老师,有将近二十年教龄。他坦言,最初听到要组建“联盟”,被安排到联盟学校学习,心中讨厌,以为是花架子。但随着他和同仁在参与中获得提升,态度转变了。

令他难忘的是,联盟学校的几位骨干老师,有次听了他讲的《蝙蝠与雷达》,点评道:“填表时间过多”“PPT在呈现中,动画不够,可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卢老师亲切,但与孩子们交流少了些,语言不够严谨”……虽然被批得“灰头土脸”,但都切中要害,令人服气。

“教学讲究如切如磨。老师自己成长缓慢,最终殃及的是孩子。”卢朝德对记者说。

杨先军是绵远学校的数学老师,这几年,他觉得自己成长最多的是“生活化教学”。

比如教学“利息”前,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到银行存一次钱,调查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兴致高昂,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完成。上课时带来存单,七嘴八舌:有学生将现在的存单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发现利率下调了;有同学计算后,发现本息合计少了,想问老师是不是银行弄错了……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估算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观察家中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记录家庭一天的开支,制成表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化教学,能令学生感到亲切,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能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绵远学校李旭华老师,近几年以学校图书管理员身份,多次参加联盟活动,就如何建设学校图书室,也有不少感悟。

以往,他认为图书管理员,就是“守株待兔”,帮助学生完成借阅任务即可。如今,他开始意识到身上的重担。

“读书是孩子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材,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重新审视工作,他变得积极:首先有针对性推荐。低年级以童话、寓言和漫画为主;高年级以儿童文学、科普类书籍为主。除了开学做好推荐,平时他也不定期地推荐,并增加学生个别借阅的时间,还在每个班级(中高年级)确定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学期期初,负责一次性集体借书到班。

他带着孩子们做文摘卡,组建兴趣小组,管理班级读书角,并将图书馆与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等紧密结合。

“一点一滴,看似微小,成长的不仅是学生,还是我自己。”李旭华感慨,说的是自己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的“倦怠感”。

“还记得你的梦想吗?你实现了吗?”每个教育者都该问问自己。

九龙学校甘静利老师,还记得那次“放飞我的梦想”青年教师演讲大赛。

参加演讲后,甘静利颇为感慨:“其实很多演讲技巧都是我们教过学生的,但自己做来却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追根究底,是教师历练太少。缺少体验,就无法设身处地指导学生,就像纸上谈兵……”

好的成长故事

九龙学校,是绵竹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杨国华老师在清平学校参加“1+4”教育联盟班主任研讨会后,讲了一个故事。

孩子们的快乐深深感染着老师

云平台互动课堂

一位男学生生病,他打电话给家长,没人接,带去卫生院治疗,放学后继续打,仍没有接。晚自习后,学生情况不乐观,杨国华就跟同事一起把孩子送回家。

到家门口,电话仍打不通,只好喊门,不料家长开门后吼道:“三更半夜喊什么,要不要人睡觉了?”杨国华愕然。接着是邻居一片指责。回去路上没人说话,杨国华只是不停地吸烟。终于有一天周末,这位父亲来接孩子,说了句:现在的老师还可以,有耐心多了,与以前不一样了!杨国华差点蹦出泪来。

类似的故事很多。“究其原因,现在有些家长对学校、对老师要求高,把过去对社会现象、对学校的不满都发泄到老师身上。若老师不转变角色,加强服务意识,受得住委屈,怎么去与家长磨合,怎么一步步赢得理解与尊重呢?”杨国华对记者说。

绵竹的乡村学校,生源比较复杂,除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外,还有一些震后再生育子女。如何让这些孩子既能学好知识,又身心愉快,考验校长和老师的耐心。

为此,绵竹市教育局和“1+4”联盟,组织过很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妈妈课堂。

除了内部交流,联盟还引入了许多外部资源,比如参与成都市教科院推动的“品格教育”实践。

九龙学校吴学莉老师,就在一次品格教育分享中讲述自己如何被孩子们“上了一课”。

吴学莉陪着孩子们从一年级步入六年级,学了《鲁滨逊漂流记》一课,她让孩子们写读后感,要求先在小组内修改好,选出优秀作文朗读。

第一个上台的是王瑞琪,吴学莉心一沉,他认为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最多算通顺,却被推选出来,难道是挑战自己的权威吗?她沉着脸问:“你们是按什么标准选的?”

鸦雀无声。看着王瑞琪不知所措,吴学莉突然羞愧,示意孩子开始念。她靠近,瞄见作文本上,有许多修改印记。

吴学莉想起,这个孩子以前很自卑,上课从不敢举手答问。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根本原因。这些年,她多次和孩子的奶奶、父亲交流,不要打骂孩子;让孩子和离异的母亲多接触,不要在孩子面前责备母亲。平时,吴学莉在班级里常关注引导,孩子课堂上开始举手答问了。但由于家庭环境、习惯、智力等因素,成绩却总提不上来。他以前的作文极不通顺,错别字连篇,批阅是煎熬。

四年级秋季运动会时,为了惩戒他的懒散,故意让他背课文。周末作业写运动会,孩子就发泄,指责老师不守信用,怎么能为人师表?作文异常通顺,愤怒之情跃然纸上。吴学莉表扬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篇,并在全班展示……

等孩子读完,吴学莉问小组长,组长犯了错似地说:“是邓语童让他去读的,她帮王瑞琪修改了。王瑞琪有进步了。”

吴学莉目光落到邓语童身上,这个小姑娘爱挑食,弱不禁风。刚住校那会,天天哭,装病要回家。有一次竟趁门卫没注意,大黑夜的偷跑回家。但她爱读书,作文写得好。

“以往每次都是我们在交流作文,王瑞琪没有交流过一次,我想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也锻炼锻炼,虽然他的作文语句不优美,构思不新颖,但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他写了自己学骑车,学打乒乓球,还有学习中遇到难题,在鲁滨逊的精神指引下,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我觉得他有很大进步。”

听到这些话,吴学莉心里一惊,庆幸自己没有先入为主地责骂他们无视老师的要求。

第五组推选的学生是陈佳,思想活跃,情感敏感细腻,常常独自流泪。该生从小父母离异,由外公外婆带,对父母有太多不满,太多期盼。五年级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她以《给未来老公的一封信》为题,叙述了自己将来要怎样做妻子,怎样做妈妈,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不会离婚。

而这一次,小姑娘则从鲁滨逊遇到磨难的“好处”着眼,联系生活,欲扬先抑,先列举了对老师吴学莉的极度不满——不让她倒掉“猪食”一样的饭菜,责备她没有管好寝室纪律……受到鲁滨逊积极乐观思想的影响,她换角度思考:老师不让倒掉饭菜是因为身体营养需要,让她管理寝室是为培养她的责任心。

“我为她能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高兴,希望她一直能用这样的思维方法,从那个爱哭的女孩子变成阳光少女。”吴学莉说道。

整堂课中,被推选出来的孩子们,作文水平几乎都不是组内最好的,有的“千篇一律”,有的列举几件事平均用力,详略失当,但学生们却表现出了勇气、自信。

好的成长故事,常常会引发老师们共鸣。2016年4月,兴隆学校张明老师,参加了联盟的班主任培训,培训邀请了成都现代家长学校首席讲师陶世庭讲师,这让张明想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感慨地讲述了本校学生大雄的故事。

大雄九个月大时,父母就到广元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如今十二三岁。让人意外的是,大熊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优秀,担任班长,是大队干部。背后,则是两代亲人对教育的重视。

自大雄懂事起,父母几乎每天都打电话,问当天的学习和生活,家中事,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买了电脑后,天天视频。妈妈每月回家一次,父亲则半年回来一次。回家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孩子聊天。

打小,外公就给他讲爸妈的故事,让他能更好地了解父母。外公讲大雄妈妈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特懂事。在她十二三岁时,有一次外婆生重病,需住院很长时间,外公在医院照顾,大雄的妈妈就一人在家煮饭、喂猪、干农活。这件事给大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雄的外婆读过一点书,常对外孙讲,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要读好书,做一个好人。大雄从小就缠着外婆讲故事,大一点开始读小人书。现在,大雄课余最爱做的就是看书。

当然大雄也有犯错的时候,每当他犯错,外公外婆都严厉教育,讲道理,让他明白做错事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并用身边优秀亲戚的事例感染他。

这样生动的课堂故事,经常在联盟内散播,感染着每位校长和老师。

写在结尾的话

“1+4”教育联盟,在谭克和一帮兄弟校长的带领下,就这样走到今天。过往岁月中,有太多故事,不是本文可概括完的。

这个民间自发的联盟,由城区校紫岩小学牵头,但学校之间却是平等的,轮流承办活动,且都有亮点。

限于篇幅,很多学校无法再详细涉及,比如清平学校,有羌族文化课程,处于大山深处,利于进行科学探究,联盟第一本乡土教材《美丽的绵竹——动植物篇》,就主要由该校牵头,联盟内老师通力完成;兴隆学校九十年代末就推出“警校共育”,现在成为“德阳经验”在全国推广;清道学校,处在年画村,绵竹木刻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很好地滋养孩子们;九龙学校是全市唯一的寄宿制学校,汲取传统文化,提出“如家文化”……

在处处是“梁庄”的时代,农村该如何办?农村教育该何去何从?绵竹市“1+4”教育联盟的探索,仍将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绵竹市学校老师
绵竹市:设立维权举报信箱 拓宽欠薪投诉渠道
绵竹市:“二三四”工作法推进欠薪源头治理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跋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