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三向瓣膜式中等长度导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019-08-14 02:31胡爱珍喻燕敏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导管

胡爱珍 喻燕敏

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330006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4%[1]。老年人群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疾病相继出现,如心率衰竭、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并肺部感染等,由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通常会超过2周),因此为老年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通路至关重要。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编制的2016年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建议,在考虑药物输注特性并结合预期治疗时间,中等长度导管可用于1~4周的输液治疗[2]。本文将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19年在我院的老年患者实施中长导管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探讨使用中长导管在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旨在降低置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将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至2019年在我院住院并实施中长导管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输液病案记录。选择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实施中长导管静脉输液≥7天;③所用药物5

1.2 材料与仪器 单腔4Fr三向瓣膜式中等长度导管套件(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长度30cm,硅胶材料,一次性专用穿刺包(内含注射器、消毒及穿刺套件、导针套件等),生理盐水,正压接头,透明敷料,无粉无菌手套。置管专用超声仪1台。

1.3 置管操作 置管操作人员均为经过PICC置管培训且获得资质的护士。操作步骤:①选择血管:超声评估双侧上臂血管,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肱静脉,选择血管导管管径比例合适、血管壁光滑、血流充盈的血管,避开静脉瓣及血管分支处;②测量:置管侧手臂外展90°,测量预穿刺点至同侧肩锁关节水平长度[3],测双侧肘关节上10cm臂围,并记录;③消毒:酒精按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方向清洁脱脂三遍,同方法用碘酒再消毒三遍,待干;④建立无菌区,遵循最大化无菌屏障原则;⑤用物准备:抽取生理盐水、预冲导管及正压接头、超声探头套上无菌保护套;⑥置管:扎止血带,再次评估穿刺部位血管,选择最佳角度及部位进针,见回血后送导丝-扩皮-送鞘-退导丝-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可撕裂鞘,调整导管至合适长度后撤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安装减压套筒及延长管,抽回血,脉冲冲管,连接正压接头后封管、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⑦健康宣教及记录。

1.4 评估指标

1.4.1 导管置入长度(cm):指从穿刺部位开始,置入血管内的导管实际长度。

1.4.2 导管留置时间(d):指导管穿刺成功后在血管内保留的天数。

1.4.3 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导管在血管内存在期间所出现并发症数占总置管例数的百分比,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渗血等。

1.4.4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指穿刺后一次性将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和位置的置管例数占总置管例数的百分比。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的资料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档案,并通过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 Ver.24.0)数据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通过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并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并行t检验。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依据纳入标准,共有89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符合,男性49例,女性40例。年龄65~93岁,男性平均年龄为(78.51±8.35)岁,女性平均年龄为(76.15±7.93)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无统计学意义(t=1.841,P=0.178);其中脑卒中28例,急性胰腺炎9例,慢阻肺并肺部感染3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例,心衰7例,营养不良等其他慢性病4例,男女之间患病类型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的老年置管患者基本信息

2.2 置管指标评估 导管置入血管内长度为25~30cm,平均(27.36±1.73)cm,导管留置时间在13~44d之间,平均为(26.27±9.78)d,总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51%。男、女置入血管内导管平均长度分别为27.45cm和27.25c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0.290,P=0.592);但导管留置时间男性平均为28.47d,而女性只有23.58d,男性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女性(t=5.814,P=0.018);男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96%,约高于女性的92.50%,但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P=0.219)(表2)。

表2 不同性别老年患者置管长度、留置时间以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资料分析显示:导管置入后共出现4种并发症的发生,累计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4%,其中导管堵塞和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均为1.12%(1/89),静脉炎和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2.25%(2/89),见表3。

3.讨论

我国人口增多,人口结构不均匀,老年人群的比重逐年提高,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也逐渐提高[4,5],因此不断提高相关的医疗措施和方法对于如今的医疗行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老年患者因新陈代谢日益衰退,皮下组织松弛,外周静脉穿刺条件差,且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反复并长时间住院进行输液治疗,因此建立可行的静脉通路对于保障老年患者输液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表3 不同性别老年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中等长度导管是一种外周静脉输液工具,通常留置长度为8~20cm,穿刺点位于肘窝或上臂周围,尖端位于腋静脉或其下方[6,7]。国内外研究表明:采用中等长度导管输注规定范围内的低风险类药物和液体,可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如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导管,一般可控制在2%~7%[8,9],同时深静脉血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也明显低于其他中心静脉导管[10,11]。国外也有研究报道,适当延长中等长度导管置入血管内的长度可以降低渗出的发生率[12]。因此,中等长度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相对其他输液装置占有明显优势,目前已在国内多个疾病临床领域应用[13~17]。

87例老年患者中等长度导管置入只有95.51%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于目前相关文献报道的100%[18],原因可能与老年患者的皮下松弛和血管硬化相关,但仍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导管[19~22]。本次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静脉炎的发生率占总并发症的33.33%(2/6),国外相关研究也显示中等长度导管的常见并发症仍然是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8],也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一致[17]。2例静脉炎患者中,患者均为神志障碍,躁动,肢体活动过于频繁,为静脉炎1级,经处理后症状缓解,导管继续正常使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老年患者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三向瓣膜导管相比前端开口导管,其优点为极大地降低了堵管率,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易增加腹压的动作时,极易引起导管回血致堵管,而三向瓣膜导管则避免了此并发症的发生。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长度30cm,将导管尖端位置延长至腋静脉,其血流量为300ml/min[3],也是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同时,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时间相对较短,也大大地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国内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但其置管的适宜人群范围有所扩大,随着国内临床护理对中等长度导管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针对该项技术成立相应技术团队对其进行应用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可能也是未来潜在的临床应用领域。

鉴于本研究基于为回顾性资料分析,局限于对现有数据的依赖,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数据,以及在患者带管期间及拔管前未对置管静脉进行彩超检查评估血管内膜情况。在今后临床应用中,将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并观察血管内膜变化情况。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导管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