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肢体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8-14 02:31董艳芬张晨霞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肢体

董艳芬 张晨霞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3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有效的方法,也是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常用手术方法。但是此手术方式如果护理不当,会导致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现象,进而影响患者康复。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1]。本研究为了分析加强肢体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特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51~91岁,平均年龄(70.32±5.20)岁。纳入标准:①具有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术后行镇痛观察。排除标准:①术前1周仍服用镇痛药物;②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③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胃溃疡病史。60例患者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新鲜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头坏死12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4例。采取双盲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2~91岁,平均年龄(70.43±6.12)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新鲜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头坏死5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1~89岁,平均年龄(70.10±5.42)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7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2例。两组患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肢体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手术之前和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做术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疏导,使患者明确手术目的、程序、方法和效果等,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缓解对手术的恐惧,确保患者配合手术。同时,还加强了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详细介绍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有静脉血栓形成既往史的患者,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为围术期护理打下基础。

1.2.2 术后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吸氧以及麻醉苏醒情况,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应及时告知患者麻醉后注意事项。另外,为了患者术后有一个良好的心情,应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干净,保证室内温度在25℃左右,室内湿度在60%左右,让患者注意保暖。术后护理期间,护士需督促患者注意休息,做好皮肤清洁工作。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实时监测肢体温度、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情况和肢体肿胀程度等,每天做好观察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如皮肤苍白、青紫、足背动脉微弱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征求处理意见。另外,保持患者卧床受压部位的干燥,定期对局部进行按摩,帮助患者有序活动四肢。

1.2.3 加强肢体训练

1.2.3.1 肢体训练:首先让术后患者保证卧床期间的患肢向外展开30°中立位,并实施丁字鞋固定,术后按摩患者四肢,每天按摩4次,每次按摩20min。手术三天后进行早期的床上体位训练,指导患者科学摆放四肢,并帮助其运动患肢体的各个关节。每天4~5次,每次10~20min,同时对其四肢肌肉进行按摩;

1.2.3.2 坐、站立平衡训练:卧床患者能够平坐在床上后,让其进行坐位训练,使其双脚下垂,达到三级平衡后开始进行立位训练,逐渐过渡到双下肢负重。

1.2.3.3 步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屈膝抬腿功能,加强训练,使其能够稳定重心,并左右自由转身,转身后能够以缓慢的速度和步伐行走。

1.2.3.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积极鼓励和引导患者,使其能够自己上下楼梯、如厕等。与患者家属保持紧密联系,使他们理解和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提高患者的训练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患者早日自理,为更快地返回社会打好基础。

1.2.4 手术后的康复锻炼:手术后的康复锻炼包括髋屈膝训练、股四头训练等。手术后让患者平卧,抬高患侧下肢15°~30°,然后再进行踝关节背屈运动。另外,使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促进患者下肢静脉的稳定回流。在手术后第1天,患肢外展20°~30°,在两腿间放置软枕,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且下肢感觉恢复后,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屈趾活动、深呼吸运动和外展运动等。手术后第2天,将患者膝关节拉直,引导患者用力收缩和放松肌肉,每天3组,每组10次。在手术结束3~7天之中,要求患者自主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运动,以感觉不明显的疼痛为临界点,之后随着训练推进,逐渐提高训练幅度。手术10天之后,膝关节实现完全屈曲,髋关节屈曲小于90°,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让患者进行站位训练、弃拐行走,同时还应进行髋部负重增加训练,纠正自身的错误姿势。

1.2.5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应进行慢走、散步等训练,并确保手术后2个月内卧床时不压迫患侧,不交叉双腿,坐下时身体不前倾,同时还要稳定体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Harrs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以及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其中髋关节Harrsa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得分<70分为差[2]。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得分>60分为良,患者有轻度功能障碍;得分41~60分为中,患者有中度功能障碍;得分≤40分为差,患者有重度功能障碍[3]。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结果比较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有1例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有6例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χ2=8.11,P=0.004)。观察组患者Harrs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Harrs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手术,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患者关节功能的重建,同时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4]但是手术方式实施后,如果临床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严重将会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出现肺栓塞,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有关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术后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内壁细胞损伤等。因此,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治疗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年人患者,往往会存在很多心理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不利于治疗进展。因此我们提出要做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通过这种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5]。研究表明[6],临床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实施正确的肢体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全身以及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对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增强患者髋关节术后的活动性、预防深静脉血栓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应保证手术动作轻柔,以减少由于手术操作不当等因素对患者组织的损伤[7],还应加强对患者伤口的冲洗,以减少组织因子的产生以及扩散,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有学者[8]认为术后立即按摩下肢,以从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的方式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在抬高患肢时严禁在小腿下放置枕垫,避免小腿深静脉回流。通过鼓励患者尽快开展康复锻炼运动,如增加肱四头肌主动及踝关节的主动规律活动,促使静脉回心血流,也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大腿放松缓慢有力地进行活动,以未感受到疼痛或轻微疼痛为度,尽量大角度的向上勾脚,使脚尖朝向自己,然后再让脚尖向下踩,在最大位置保持10秒以上。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低盐、少油、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叮嘱患者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大便干燥者应让患者服用麻仁丸以及果导等药物,防止由于便秘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实施加强肢体护理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Harrs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表明加强肢体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高。

综上所述,临床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实施加强肢体护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肢体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