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索

2019-08-15 00:44王至秋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3期
关键词:工科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王至秋

(青岛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一 引言

实验实践教学是工科学生能力培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工科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大本营,也是科学研究的孵化器,其作用不可替代。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实验室管理、资产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近年来,随着“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项目的达成与逐步推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人才成为当下高校普遍认可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6]。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水平的实践创新教学是关键环节。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各高校的实验室硬件资源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却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滞后现象[4],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硬件资源的作用。为此,按照新形式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且适应新形式要求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高等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2,3]。

二 新工科背景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而采取的主动的战略行动,是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内涵丰富新颖、多学科交叉、参与主体多、涉及范围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和指南针,要求高校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工程教育特征及自身实际情况,探求、创新大学新的组织模式,促进理、工、农、医、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期逐步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实用性强的改革成果,在新兴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MOOC课程、师资队伍、教材和实训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6]。

三 新工科建设对工科实验室管理的要求

新工科建设从更高的层面上要求工科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并且要具有敏锐的前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引领作用。除提高教育理念和完善教学内容外,新工科建设对工科实验室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一) 工科实验室要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新的模式与手段,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二) 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实验项目设计难度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

(三) 加大工科实验室人、财、物的投入与利用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工科实验室硬件投入的逐步加大,实验室已不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与从属,而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随着实验室重要性的提高,相应地,对其在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所认为的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设备与仪器管理、实验实践教学管理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几方面。在硬件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实验室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由实验室硬件设施、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室管理队伍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可以为工程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利用水平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既是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维护及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执行者,是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所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2],而队伍建设又依靠制度来规范,因此,要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工作作风优良、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必须先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

四 高校工科实验技术队伍现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一直滞后于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在高校现有人事政策框架下,为促进专业建设、保证师资水平,各高校既不可能降低进人门槛,也不可能大批量引进实验技术人员。而现阶段工科专业各层次毕业生社会就业情况普通较好,于是,在高校现有的人事政策下出现了“想来的不够条件,够条件的不想来”的怪圈,造成了工科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规模日趋增大的情况下人数却日趋减少的局面。笔者所在机电工程学院共五个工科本科专业,实验室资产总值由五年前的2200万元上升为3500万元,实验室面积也增加至8000m2,但由于进人困难,且不断有退休人员,截止到2018年底,全院在编实验人员只有4人,平均年龄为48岁,实验室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偏大。从全校的角度看,三万余学生的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只有112人;笔者所了解的其他工科院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 队伍整体老化

在职的工科实验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趋于老化,不能完全适应新技术发展,知识能力急需更新。现代技术背景下,实验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年龄偏大的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对新技术表现出迷茫和排斥的情绪。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是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的现状。

(三) 待遇偏低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属教辅编制[4],在教职工中所占比例较小,考核标准不明晰,待遇偏低,上升空间小,容易被边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五 对策

(一) 成立学院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随着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逐步完善,如何对实验室进行有效、高质量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成立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学院层面上,实现实验室管理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委员会由学院党政一把手、分管副院长,实验中心主任及各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全院实验室的建设规划、设备的购置论证以及实验室人员分配及管理制度制定等重大事项,汇集各类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把控与协调,增加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二) 鼓励教师兼职管理

由于在职在编的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验室日常管理要求,为使各实验室都能有序高效运行,打破实验编制与教师编制的界限、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势在必行;同时,在津贴分配及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上加以配合,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学校人事制度的束缚所造成的困境。实际上,实验室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实验编制的萎缩,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必须要有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

专业基础实验室由于上课专业多,教学任务重,管理工作量大,可以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便于协调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专业实验室工作量相对较小,但由于设备先进,技术要求较高,可以由教师兼职管理。专职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交汇融合,从而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每个实验室管理者,均负责自己所辖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实验准备,也是该实验室所承担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改善实验编制人员不足所造成困境的有力举措。

(三)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学生,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辅助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室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室、尤其是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实验技术人员不足所造成的管理上的缺陷,使实验室管理更加完善。当然,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大,基础差,需要制订详细的培训及管理办法,使其能胜任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四) 制订有效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制度要公平公正、鼓励良性竞争、奖优罚劣。实验室引进专职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后,实际管理实验室的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复杂化的特点;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管理现状。实验室管理制度既包括对实验室中物的管理,也包括对管理者本人的管理。物的管理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处置及实验室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等方面;人的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分类、职责、报酬等方面。实验室管理制度要求目标明晰、责权对等,实行同工同酬,有效考核,横向、纵向全方位评价。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摩擦和耗费,也能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实验室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安全、便捷与效率。实验室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技术与设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进程和实验室开放程度,也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使他们能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精细的管理。

(六) 有计划培训

终身学习是人不断成长的必由之路。制度建设上要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主动学习,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同时,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各种专题培训、观摩交流等[10],以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从而使实验室管理走上良性循环。

六 总结

新工科背景下,对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实验室建设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针对现阶段各高校工科实验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的现实,在高校现行的人事制度框架下,充分利用好高校现有的人力资源,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并相应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室各项资源都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其在实验实践教学及创新人才培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新工科建设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工科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制度与规范:近现代设计管理制度研究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朔城区:植保技术人员指导玉米红蜘蛛统防统治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