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2019-08-15 00:44欧阳秋飞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应用型基地精准

欧阳秋飞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精髓。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持续性和先导性的作用[1]。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将自身人才、智力、科技优势精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地方教育、文化和科技水平,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设置相应课程和实践教学,同时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助推精准扶贫。

新形势下,要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需要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培养一大批文化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农业技术扎实、各方面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农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关键。

一 当前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教育定位不够准确

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地方产业和区域特色,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现阶段,地方高校还处于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初期,部分实践教学还存在目标和定位不准确、教学模式未完全转变、与地方产业脱节等现象,致使培养的农业人才不能很好的与地方市场需求衔接,无法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生产对强专业、厚基础、复合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1)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格局依然存在

长久以来,许多高等院校皆以知识为本,形成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和学生均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3]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做出相应改革,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格局依然存在,从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效果来看,整体上仍未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关联度不高

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部分。首先,部分高校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安排上不合适,如课程实验和专业实践没有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安排,而专业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也往往集中在学期末或暑期集中进行,这使得学生不能参与作物生长全过程,很难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当中。其次,实践环节存在重形式轻过程的现象,部分高校涉农专业受实践教学基地的限制,教学实践基本以体验、观摩为主的模式进行,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找不到实践教学存在的意义而更不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最后,许多实践教学内容仍然沿用的是多年前的教学大纲体系,缺乏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生产和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实践教学与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对接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效果不佳。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有待改革

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周期长、环节多、时间、地点分散等特点,这给科学、客观的考核学生成绩增加了难度。目前,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多沿用以出勤率来评定平时成绩,依据考试、测验或实践报告来评定实践成绩的考核方式,该考核评价结果多由老师决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且忽略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充分体现全过程立体考核结果。

(三)实践教学基地仍需完善

实践教学基地是涉农专业学生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提升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其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虽然大部分高校涉农专业都具有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但仍存在实践基地数量、面积、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还有部分地方院校没有校内实践基地。这样的现状,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但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具有高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的高职称教师少,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大部分都是青年教师,虽然理论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理论化,且显得力不从心。

二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为了顺应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经济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以上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不足,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明确培养的学生是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再者,立足自身的地理优势、资源条件,充分结合地方经济与农业发展和环境特点,培养可以满足当地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切实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接当地农业产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结合区域经济、农业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整体目标,以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将技能训练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对象,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实际生产的周期来进行有机整合与调整,依据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特殊性来进行灵活的分散、集中、分段教学,必要时可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和时间体系,实施弹性教学,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益。同时,为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涉农专业可实行“学校+公司+基地+示范村+农户”的生产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又能向农户全面推广实用的农业综合技术,能使实践教学与当地农业产业有效对接。最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根据实践体系的特点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建立、完善一套更为科学、规范、合理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课前预习、实践过程表现、实践效果与分析、同学互评、教师评分和企业、农户评分等环节,做到全过程评价。

(三)建设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快速的巩固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农业生产实践,掌握先进技术;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实践技能的提升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性质和内容,整合行业、公司、农场、示范村、合作社等社会资源,结合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和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建设基础型、专业型、技能型、生产型及科研型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实践创新能力[4]。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目前,高校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还是由专业教师来指导完成,而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才人、组织青年教师接受实践锻炼与培训、教师参与职业资格考评、外聘校外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等方式,来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教师擅长的领域和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分组、分时段来管理和指导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路径的改革来切实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文化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当前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业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基地精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精准的打铁
我的基地我的连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