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过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2019-08-15 00:44易军周伟陈国荣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易军,周伟,陈国荣

当前,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很多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同时,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导师培养为主,分为单一导师制和双导师制两种。从实施效果来看,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

单一导师往往从事比较狭窄的研究领域,积累的知识广度有限,研究生的思路容易受到导师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单一导师培养模式无法保证足够的指导时间

在单一导师模式下,每个研究生与导师单独讨论的时间有限,一些导师身兼教学,行政等多个事务,精力被分散,无法保证足够的指导时间。

(三)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利

高校导师偏重于基础研究,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了解较少,市场需求不清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无法与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对接,容易人才供需脱节。

2013年我国相关部门提出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完善校所、校企双导师制度”。很多学校开展了对双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双导师制一般由主要负责理论探讨的校内导师和负责实践结合的校外导师组成指导模式。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突破了高校封闭的办学体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但从国内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和我校(重庆科技学院)的实施情况来看,双导师制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其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果共享机制。由于没有具体成果作为载体,校内外导师双方合作缺乏内在驱动力。

(2)缺乏协同研究机制。由于知识背景和任务诉求不同,双导师之间容易在任务分工和研究选题上造成分歧。

(3)缺乏管理合作机制,校企双方都难以对各自双导师和研究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 面向过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如何发挥大学里基础理论强,高级人才资源丰富,和企业实践应用活动多,社会需求认识深入的优势,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重庆科技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面向过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机制。主要措施如下。

(一)以项目为牵引,跨学科跨行业组建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的组建应以科研项目,尤其是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牵引,组织学校多个学科的研究生导师,以及企业校外导师建立联合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各自学沿结构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研究生人才。

(二)以研究生为中心,利用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实验室会定期举办各类专题的研讨会以及讲座,导师报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科技前沿进展,并对研究生提出任务要求。研究生在汇报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各自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家共同解决。利用各种场合的研讨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其学术眼界。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分解项目任务,建立课题小组

根据项目的任务和各位导师的研究特长,设置不同的子课题,并依据子课题配置相应的研究生。同时,也鼓励参与不同课题组的科研课题。课题组以研究生为中心,由项目负责导师指定小组长,负责定期开展项目进度和学术讨论,用集体智慧来攻克科研中的难关,注重锻炼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研究生多人联合助教制度

研究生参与助教,协助导师参与本科教学,完成批改作业、实验设计、辅导答疑等工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有益的。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一些项目完成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课题组的人员配置可以灵活掌握。设置多人联合助教制度,可以一方面保证项目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可以多人协作,共同完成规定的助教任务,既保证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又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能力。

(五)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制度

发表论文和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经环节。尤其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选题,开题, 到中期检查和论文撰写全过程,需要多位导师参与,利 用各自的研究专长,为研究生把握难度和创新性。同时,论文是具体工作的文本反映,每个子课题都是多人参与,论文的工作也应该是多人合作发表,体现平时的工作量,锻炼团队意识。为体现培养面向全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尽可能保持连续性,体现专业特色,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尽可能使研究内容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三 建设成效

以重庆科技学院复杂工业过程知识自动化导师团队为例,近年来导师团队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市级各类科学基金12 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9 项。为此,团队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师兴趣特长构建多个科研小组,如涪陵页岩气大数据分析组、页岩气安防联动组、页岩气SCADA系统组等。以项目为主导,打破导师界限,根据学生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定期考核研究小组,并对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的年龄、学科特长以及学历进行综合考虑,按照每个成员的特点分配指导任务,以保持整个团队具有强大的科研战斗力。除了一名负责人作为主导师外,团队中副导师配置3-4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并且各导师专业所涉及领域广泛,如:控制科学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形成了多学科的交叉。如本团队计算智能研究小组以国家面上项目“超低能耗铝电解动态演化建模与决策参数优化”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在SCI一区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申请21项。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