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教学研究

2019-08-15 00:44黄路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能力

黄路

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英语教学,但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不论是教师教学目标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都一定程度地偏离了提高英语综合素质和加强英语实务应用能力的主线。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强调学生英语语法,文法规则能力的培养,忽视英语听说实践应用能力。导致的结果是大量高校学生成为了“纸上英语”使用者——他们应试能力很强,善于解题,分析语法结构,找出文法错误,但却不能顺利地把自己所学用于实践中,在英语听说方面,学生常见的问题有看得懂却听不懂,听懂了却理解不了,发音不标准,表达不地道,无法和英语使用者进行有效的交流。

英语课程具有多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包含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这就决定了英语课程的联动性,其相关课程不可孤立起来各自为战,以英语听力课程为例,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能力,单词发音规则必然和英语语音、口语课程相关,语法规则必然 和基础英语课程相关,而英语听说特别需求的根据不同语境选择准确地道的表达方式,以及俗语、日常语的灵活应用,亦与英语文化课程相关。可以说,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水桶”能力,某一方面的短板最终都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进行英语联动教学成为了一个需要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大力推广,英语听说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方法变革的重大挑战。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如何把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带入英语的听说联动教学,探索一种可行的创新教学机制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 目前高校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英语听说教学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英语环境下熟练交换即时语言信息的能 力。从其根本目标出发,可细分为对学生听、说、理解、转换四个方面能力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能力,其要义是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综合把握。[1]但传统的英语听说教育倾向于把连贯的教学分割为若干门关联性不强的独立课程,如综合(基础)英语、听力课程、口语课程、阅读理解等。笔者随机调查省内几所高校英语课程后发现,目前省内高校英语教学课程安排大多仍停留在上述情况下。而目前需要纳入本课题研究范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学理念看,模块化教学思想严重,缺乏课程整体性理念。第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并没有本质变化,学生参与程度不理想,在部分所谓的创新型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仅仅局限在简单而幼稚的游戏,或是学生演讲等。第三,在多媒体教学方式盛行的风潮下,热衷使用ppt等课件,但不能把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电子课件成为了书本内容的数字化拷贝,仅仅成为了时尚的摆设。大而全面却不达要领。第四,忽视了新时代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变革机会,没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以移动终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第五,教学环境依旧单一,没能充分联动课堂和课外。教师普遍把课程简单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两部分,把课堂教学作为完成教学目标的唯一环境,同时把课外完全当作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这种做法割裂了本应完整的课程,教学效果并不能最优化。

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四组矛盾导致了高校英语听说教学出现上述问题:1. 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和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的矛盾。2. 新媒体环境下教学技术升级的要求和相对单一滞后的现有教学手段的矛盾。3. 新时期高校学生认知模式变化的要求和传统的课程设置,课堂结构的矛盾。4.学生对日渐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源的要求和僵化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二 英语听说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点

英语是语言,决定了其固有的实践性,脱离了实用目的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一个表面上由听说能力组成,但实际包含了语言的输入、理解、转换、输出等多方面能力有机协调、相辅相成的综合,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相关素质的联动培养,切不可各个课程各自为战,或简单机械地协同教学进度。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2]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认识到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现状中的割裂问题,并正在进行强力的改革。教学不再以简单提高学生基本英语素质为目标,而是强调学生以听说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应用能力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英语听说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点应是英语听说教学的定位问题,即听说教育“为体为用”的问题。传统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授,并把相关课程定义为“主科”,而听力、口语等教学只是化体为用的“副科”,这很容易把教学引向两个误区。

其一,基础英语唯一论。一直以来传统英语教学理念把基础英语或综合英语课程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本身并无问题,和任何学科一样,打好基础确实是学好专业的首要条件,具体到英语教学上,一个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程度,如词汇量、语法基础这些硬指标决定了其英语能力的高低。但笔者在教学中亦注意到有大量的学生勤于背单词练语法,基础英语考试也成绩优秀,但在听力课堂上却经常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于是把原因归结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更加努力背单词做练习,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循环的原因实在不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而是在学科内“偏科”了,这个现象说明基础英语唯一论是有问题的。

其二,情境/实践能力无用论。长期的应试教育原则很容易把英语教育引入这一误区,在学科总课时和学生精力有限的必然前提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把时间和精力优先分配给关系到考试成绩的科目上,即使在英语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听力分数占比也仅有总成绩30%左右,此外口语成绩在目前的主流国家考试中几乎体现不出来,于是情境实践能力无用论自然有了市场。传统英语教学长期过于侧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大量学生分析起语法问题、语义关系来头头是道,但只要一进行会话实践就结结巴巴不知所措,“I beg your pardon”“err…”、“那个”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另一方面,笔者也有不少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一般,但他们口语会话能力优秀,表达流利,腔调自然,虽然会不时出现些语法错误,但可以顺利地在英语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换。

对以上两点误区的分析说明,以听说英语为代表的实践英语教育和基础英语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英语听说教学在目前英语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提升。英语教学思路创新的基点是处理好“体”和“用”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把学以致用确立为创新英语教学的目的。

三 英语听说联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正是意识到英语教学的统一性,把英语听力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关联起来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了实践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了“英语教学创新”“英语教学改革”等相关主题的论文文献后,发现共计47964篇论文(含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大部分仍侧重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23571篇,计49.14%),其主题思路是把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或前沿科技成果用于英语教学;有一部分把英语教学放入各种新视野和背景下考察以获得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思路(16526篇,计34.45%),其余的论文从各方面论述教育创新的历史与现实,如其时代必然性、文化性、要素性、语境性等等。这种研究趋势说明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在试图用各自的经验和理解去完善理论体系,解决问题。但笔者发现以跨科目教学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并不多,其主题大多是简单联系两门课程,如把英语教学和提高文学修养联系起来,笔者认为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终有隔靴搔痒之感,英语教学应该尝试一种适应新媒体时代特征,多科目有机联动的教学方案。

笔者把“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英语听说能力联动教学机制”定义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用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和传播形式,把传统的听力教学和英语口语、英美文化教学综合地有机地联动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英语听说教学机制。其根本目的是解决英语教学的孤立化、碎片化问题,弥合高校学生英语语言和纸面/实践和理论能力的裂缝,优化英语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英语能力平衡全面发展,能够学以致用。

该机制的可行性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实现。

第一,新媒体时代背景,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数码游戏等,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简而言之,数码化是新媒体的基本特征。[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为教育改革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我国的网络下行带宽由2000年的不到512kbit/s发展到2018年逼近25 Mbit/s。[4]这意味着即时传输高质量视频成为现实,而4g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随时随地的多方远距实时通讯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这一系列科技进步给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将深远影响未来新媒体教学的形态。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大力推广,英语听说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方法变革的重大挑战。新媒体教学可以把新媒体灵活有机地嵌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多种媒体灵活运用的整合性、数字化、交互性、超媒体等特点,[5]妥善利用新媒体教学的特点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因为英语听说教学中需要建立英语环境模仿场域,而新媒体技术可以革命性地保证这个场域不受空间限制实时生成。总而言之,如果运用得当,新媒体在英语听说教学的应用必定比传统英语教学方案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第二,高校学生英语语言和纸面能力的统一性。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恰当地把握英语教学的资源分配,使学生的英语各方面能力在其英语基础的基线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锻炼,并处于没有短板或短板不明显的水桶状态。从理论上讲这种统一性是可能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人的英语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结合的完整体,里面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一种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其他能力的提升,所以把英语教学当作英语阅读、英语语法、听力、语音、口语这些一个个孤立的任务是不科学的。笔者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例来说明这种复杂的有机关联性:一般来讲,听力应该包括意念信息听力训练、情境功能听力训练、辨音听力训练、单词拼写训练等。其中意念信息训练涉及学生语句流的输入能力,[6]他是否可以顺利解码由单词组成的词组,是否可以把带有多种含义的字词带入语句中抽取正确的释义,这就和他的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能力相关联;情景功能训练需要学生把句子带入整个语境中,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是不同的意思,如何鉴别语句真正的指意,这需要调用他英美文化和其他常识知识;辨音训练、拼写训练显然和学生的语音、英语基础、词汇量能力相关,以此类推,一门课程必然和其他多门课程产生复杂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第三,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属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必然孕育出独特的文化,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属于二语习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是常见情况,文化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里的重要话题,笔者在本文不展开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中华文化和英语文化的相似与区别,从而尽量消除文化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隐藏在英语单词、词组、表达习惯甚至身体语言中的微妙文化含义,更加准确地把握他们意识中输入和输出信息的真实内涵外延。所以把英美历史文化学习加入英语听说联动课程机制是必要的。

四 创新型联动听说教学课程设计和效用分析

笔者作为英语听力老师,把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问题进行了前期分析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基于上文的可行性分析,笔者遵从我国现行教育政策,按照同样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传统英语听力课程和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课程各一套,并挑选了两个英语基础相当的班级进行了长达一个学期的课堂对比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笔者把两套课程中大多数条件设定为一致的,仅把能反映创新课程思路最本质特征的内容作为变量引入实验中,如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器材等。

具体来说,两套课程均使用相同的教材,课时进度一致,课程结构也都采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任务三环节结构。两套课程课前预习环节设置一致,都是给定英语单词,词组,优美句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醒学生本次课程涉及的文化背景,学生可先自行查阅。课堂学习环节根据每一课的具体课程内容灵活安排,但两套课程的主干环节保持基本一致,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导入、单词词组句型学习、听力课文训练、老师和学生一同探讨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补充练习,本课总结、布置课后任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两套课程分别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和创新联动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教学多样化,包括使用形式丰富的课件,课堂实践游戏,学生小组合作任务等。

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课程在以上安排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思路,更新了教学方法,有选择地摒弃了一些传统教学元素,同时根据笔者上文提到的创新型联动教学思路,加入相应的教学元素。在课程内容上,联动教学争取听力、口语、英美文化的话题一致性,即一周内的几门课程使用的是同一话题,让学生沉浸在一个稳定的语境中,消除话题切换的断裂感。在课程环节上,笔者把引入部分强化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和讨论,使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其主题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其中老师的介绍只是抛砖引玉,大部分的背景话题由学生自行展示,并延伸出更多的相关话题,师生借助网络资源和移动终端,现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知识扩展。此外,为期一学期的教学中,会根据课程主体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和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英语辩论比赛,展示话题研究报告,英语诗歌、美文、原声电影赏析,国际时事政治研讨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话题分析、文化欣赏、逻辑判断、合作分工、知识面等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联动课程还把课后当成了教育重要的一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建立微信学习小组,每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种锻炼英语语言能力的主题任务,老师也和学生保持足够的课外联系。

笔者用来进行对比教学实验的两个班级为江西师范大学某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二班级,在此之前笔者已经执教这两个班的英语听力课程,对学生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两个班级学生人数一样,总体英语水平相当,学习意愿接近。笔者在A班使用创新型联动教学方式,B班作为对比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期间笔者跟踪查询学生英语定期测验的各科成绩和班级成绩分布情况,注意到两个班级的纸面考试成绩接近,A班平均成绩略好,说明两个班级总体英语基础进步情况相差不大,A班进步略快一些,这反映出两种教学方法在英语基础方面效果相当,但联动英语听力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但在英语实践能力以及拟真交际测试中,A班总体表现明显高于B班,A班在小组英语辩论比赛,展示话题研究报告,英语诗歌、美文、原声电影赏析,国际时事政治研讨等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各种英语综合实际运用能力明显高于B班。此外,A班听力考试、口语考试的平均成绩也比B班高不少。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步提升,能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能体现课程贯通,全面教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特点,实验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期结束后笔者发放了匿名教学效果和学习感受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同新型联动教学的设计理念,对课程安排和课堂效果满意,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明显感受到跨课程联动学习对自己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锻炼到了实践能力,学习效率和效果比传统教学下有很大提升。

五 创新型联动听说教学的经验总结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理论探索,可行性分析,课程实验和反馈分析,逐渐把创新型联动听说教学的教学思路整理清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深刻反思,总结出确保联动教学顺利进行的三个关键点。

(一)联动式课程理念的实践

联动式课程不是简单的多门课程叠加,也不是强行把几门课程合并到一起上,而是多门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所以并不是说安排英语听说联动课程,其他的语音,口语等课程就可以不上了,联动式课程理念要求的是各门课程之间的和谐运作,以达到更加有效地进行英语各项能力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各门科目成绩都能同步快速提升,产生1+1>2的效果。例如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和口语、英美文化等课程虽然在时间上是同步进行的,但各课程之间本身的关系是孤立的,每个科目的课文之间几乎没有联系。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上完口语课或其他课程接着上听力课,会产生一种断裂感,一些上节课接受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一些没搞明白的问题还来不及回味,就已经开始上接下来的听力课了,而两堂课的话题、语境已经完全无关了,课间短短的10分钟也并不能消除语境转换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课程孤立的结果。于是笔者把英语听力教学和口语教学、语音训练、英美文化学习联系起来,每门课程在一定时间内都讲同一个话题,实现课程间的沟通,让课程开放化,让原本单一的和教学内容全方位扩展。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思考,把相关的知识嚼烂,实现英语各方面能力发展同步化,优质化,高效化。

(二)课堂主体转换和课堂的实践性

按照传统教学观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但这种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低效的,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也是目前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潮流。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把这个转向合理实现,而不是赶时髦追求形式创新。之前就有研究指出,课堂主体转向学生不意味着老师缩在幻灯片教室的黑暗角落,成为教学中无足轻重的角色。[7]笔者以为课堂的本质是合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使知识技能由老师流向学生的过程。课堂主体的转换需要教师的让步但不是缺席,教师身份由课堂的演讲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让步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性,刺激他们的参与心理,最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笔者也把解决课堂主体转换的问题作为了创新型联动教学的一部分,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和突出课堂实践性联系起来。英语听说课程毫无疑问是实践性的,其中的意念信息训练、情境功能训练、辨音听力训练、单词拼写训练等各要素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创新型听说联动教学模式下,教师有两个主要职能。

1. 引导职能,教师需要把纯教科书的语言教学材料转化成真实生活的教学材料,空洞的宣讲不能保证这一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媒体手段把语言和生活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新媒体教学就能展现出远超传统教学的能量,例如,应用网络技术进行新闻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把完整的活生生的材料即时展现在学生眼前,建立起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高效地进入状态进行相关学习。

2. 组织职能,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保证师生合作的状态,其核心就是教师要在把课堂主体让位给学生的同时把握课堂的节奏。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使用句型操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双方辩论、解决问题、设计方案等活动或任务达到这一目的,创新型联动教学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贯通性和新媒体技术教学的使用上都有要求。再次以新闻听力训练为例,教师使用网络技术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纯正的英语语音信息的同时,也能真切感受到该新闻发生的背景,理解其缘由,甚至即时追踪其延续。鲜活的场景和真实的语境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参与课程程度。接着教师可以在已经创造的真实英语语境中组织学生研讨,辩论,鼓励他们实时查询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学生在实践英语能力的同时,也接触到了更多真实的英语文化知识,形成课堂和现实的联动,使课程变得开放起来。于是英语听说课程超越了本身,学生得到了远不止英语听说技能训练的收获。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对课程效果的评价。[8]换言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的分值化反应,它一方面体现一段时间内教学活动获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分析评价教学活动的各要素的运作情况以便优化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 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够科学,评价信度、效度不高,评价指标不能完整反映教学效果。2. 教学评价的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在这样的体系下,教学评价片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这样容易误导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异化为纯粹的分数竞争,教师也会在单一考核标准的指引下片面追求纸面成绩,忽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综合素质的培养。3. 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狭隘化。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的过于强化终结性评价,相对忽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而且奖惩制度大多只跟最终评价结果挂钩,造成为了评价而教学、学习的现象。

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针对上文提及的教学目的适当调整,使之能充分反映出联动教学的实践性和联动性特征,教学实践性是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把各教学环节和实用环境下的实践训练融汇一体,教学的联动性是要实现英语听力教学与口语、语音、英美文化等教学的联动推进,并进而带动学生相关英语能力的平衡发展,确保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高。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教学的评价体系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达到这一目的:1. 将评价指标系统内涵扩大,除了对教师教案、课堂纪律、教学任务完成度、学生成绩等基本考察,还加入多课堂连贯度、教学内容扩展度、学生主体性程度、学生参与度,课前课外互动度等指标。2. 在考察标准上去中心化,强调英语能力的联动性,取消传统的单科学生考试,实行英语听说能力多科目联考,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 力。3. 在考核方式上,建立联合考察制和考试制的综合检验制度,同时考核日常化,大幅降低期末考试在考察中的占比,强调基于课程任务的累积考核。在此基础上,考核内容突出实践性,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面作答,还要包括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考察,比如场景模拟、话题分析、探讨辩论等。4. 强调团队合作,在考评时个人测验分数仅作为评价的参考条件,考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等级制评分,并且选拔评优以小组代替个人成绩排名。5. 评教体系人性化,把班级成绩、学生评价、听课评价、课件质量、创新积分、科研成果等指标综合纳入教师评分,不给教师设置强制任务,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6. 积极发挥评价系统的调节作用,进行联合型诊断性评价,师生间和教师间保持顺畅的沟通机制,在学期中定期展开英语听说文化科目的反馈会议,在学期结束后展开跨学科总结会议,通过师生间的访谈、问题反馈、经验交流及时发现、讨论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多方联合的诊断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手段,保证联动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效率的最大化。

六 结语

有研究指出,语言教学未来的基本走向是从语言的意义教学向文化、认知的方向发展。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语言不只是意义符号,更是交流手段。英语教育不应只满足于让学生变成一本活字典或英语语法大全,更应该教学生怎样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英语教学要把纯教科书的语言材料变成真实生活的语言材料,让英语跳出纸面,实现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英语能力全面化、完整化、实践化,学以致用;让英语教育优质化、高效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和多课程有机联动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经过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提出了比较合理可行的创新型英语听说联动教学方案,为英语教育者提供一条新思路,为不断深化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英语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