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危险心结理论对吴谢宇弑母案的犯罪心理学研究

2019-08-22 04:48王田甜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

摘 要 北大经济学院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轰动。吴谢宇的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心理学中的危险心结所引起,并非由精神疾病所引起。人们过多关注到吴某令人费解的犯罪动机,容易对他的真实心理产生误解。吴某是由于某些刺激或经历产生了危险心结,最终导致了他的犯罪。

关键词 危险心结 犯罪心理 弑母案 吴谢宇

作者简介:王田甜,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菁英实验班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58

一、案情简介

2016年2月14日,警方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72号的教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住处内发现了谢天琴的尸体。尸体被发现时被塑料膜包裹数十层,在每一层的缝隙中放入了活性炭吸尸臭。被害人谢天琴是当地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丈夫于2010年因癌症去世,独自抚养独生子吴谢宇。根据尸体的腐烂状况,可检测出被害人死亡时间在2015年7月11日。案发当时,吴谢宇已经是一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三的学生。

根据警方记录显示,案发前,吴谢宇在网上购置了一批刀具。案发后,其分批购入活性炭和塑料膜,并以其母的名义进行了高额借贷和伪造辞职书。2016年2月,吴谢宇的身影最后一次出现于ATM机的摄像头前,此后便不知所踪。直至2019年4月25日,其因送别朋友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获。

二、犯罪心理学中的危险心结:概念与要件

(一)危险心结的推论

1.概念

心结,是指人在心理历程中经历了某种外部刺激而形成了心理创伤和由此发生的执著于心理创伤的扣结现象。当人的一种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的经历出现了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由此出现异于他本人常态的行为表现,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因危险心结而出现的犯罪心理现象。危险心结就是与犯罪有关的心结。 危险心结是一种心理障碍,会在人未来的生活中一直存在,潜藏着危机。当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成熟时,他们会尽力去弥补或反抗曾经的弱势或伤痛,但这种事后补救是无法溯及既往的。

2.危险心结的犯罪特征

其一,危险心结类犯罪人的心智和社会性都表现正常。这类人具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犯罪能力。他们的犯罪行动经过了事先预谋和设计,在案发后掩盖罪行保护自己不被抓捕。其二,成长与生活背景相对稳定。危险心结类犯罪人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他们实施犯罪的原因常常来自于一些社会因素或自身的性格缺陷。其三,情感活动正常甚至丰富。这类犯罪人不属于必然犯罪人,他们对于是非对错拥有清晰的认知,他们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眷恋。例如,2004年在云南大学杀害舍友的马加爵,在逃跑途中用录音带给父母录下认错和道歉的留言。 其四,具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犯罪人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认识,他们清晰地明白“杀人偿命”的道理,却在心理障碍的作用下仍然选择“知法犯法”。其五,这类犯罪多为令人意外的表现。具体表现于:犯罪的异常暴力性、变态性和不可思议性。生活中的挫败、失望、焦虑或压力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其犯罪目标是消除个人心结,犯罪行为具有特定性与明确性,犯罪过程中伴随着报复和发泄。

3.吴谢宇作案心理符合危险心结的推论

(1)心智和社会性表现正常。吴谢宇从小到大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大学更是考上北大最著名的经济系,由此可见,他的智力发展完全,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突出。在同学、老师和邻居们的描述中,他乐观、低调、勤劳、积极且听话;在学校中,他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并且经常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全面发展;他的社交能力较强,这表现在:他不仅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也和很多同学们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友谊。他的心智和社会性表现正常,这一点也体现在他弑母前网购齐全的刀具、弑母后分批购置活性炭来保存和隐藏尸体、并为个人的出逃筹备巨额资金和充分时间上。吴谢宇的整个杀人和逃逸过程都经过了斟酌思考和详细安排,因此他具有完备的犯罪能力。

(2)成长与生活背景相对稳定。吴某的父亲是企业的老板、母亲是中学的教师,家庭经济状况在其父去世前一直较为稳定。他全面发展,拥有富足的衣食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是必然犯罪人。對他人生影响很大的事件包括2010年父亲的骤然离世和母亲一直以来的严厉管控,亦或是一些无从得知的刺激。因此,他犯下的罪行很大程度上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影响有关,触发了他个人的危险心结。

(3)情感活动正常甚至丰富。对于吴某的残忍的弑母行为,他的行为体现了高度的暴力型,但并不意味着他天生冷血。在其同学的描述下,吴谢宇是一个情感丰富、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在班里拥有知心朋友;在其邻居的描述中,他是一个听话、懂礼貌、知谦让的人,且和母亲情感较好;在他的流亡途中,他也曾与一名性工作者发展了感情甚至到谈婚论嫁的程度;在重庆当男模的历程中,他保持着读英语、看新闻、关注历史和经济的习惯。很显然,他具有正常人的情感反应,有着自己独特喜好和喜爱的人。

(4)拥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吴某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因此他的犯罪并不是一时冲动做出的行为。“杀人偿命”的道理他一定深谙于心,但在多方因素影响下,他最终做出的抉择仍然是选择杀人。这就意味着,对他而言,弥补心结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已经远远高于即将面临的法律责任。他拥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以至于事发后现场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伪造母亲辞职书和高额借款都是为了事后逃脱做准备。

(5)犯罪多为令人意外的表现。在吴某弑母的行为中,他目标明确、计划缜密,弑母后藏尸长达半年之久,这体现了异常暴力性。同时,他是一名优秀的高材生,拥有稳定生活和光明未来,他的犯罪动机不似常人般为了色、财等,这体现了变态性。他在作案后,不仅将几十万投入到博彩中,更多次招妓寻欢作乐。其人前人后出人意料的差异也是犯罪不可思议性的体现。

(二)意结类危险心结的推论

1.概念

危险心结通常分为三个类型,即意结类、知结类和情结类犯罪心理。吴谢宇的作案心理属于其中的意结类犯罪心理。意结,是指人在清醒并且没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在有意识的心态下出现的对自己部分心理内容不知或者因自己不同意识间的冲突而对自己心理内容觉知困难的现象。

2.意结类犯罪特征及犯罪心理的体现

(1)犯罪动机较模糊机令人费解。在此类犯罪活动中,可以清晰看到犯罪人设置了明确犯罪对象和经过挑选的作案时间和地点。本案中吴某在弑母前并未与母亲有任何的明显摩擦。邻居在弑母案发生的几天前曾见到母子二人相伴出行。但吴谢宇却在此期间已经准备好完备的作案刀具,准备伺机而动。他的行为体现了完整的预谋性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不断回避真实的作案动机和想法,即使未来的审讯中他会说出一些理由,但可能会令人无法信服。

(2)具有正常心智下的心理遮掩性。犯罪人基本如实交代犯罪經过,但当审问到真实动机时,他们却经常掩饰性地沉默或进入长久的思考,甚至答非所问。本案中吴某在警方公布的初次审讯片段中,不否认行为但回避动机,对于知识性话题进行积极表达,顾左右而言他。这或许并非答非所问或撇清责任,而是他很可能难以面对内心的真实问题和想法,是一种对于内心的逃避。

(3)犯罪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这类犯罪人在作案前,会进行充足的准备。他们一般隐秘地准备作案工具,并对真实的犯罪动机做出隐藏,在作案后用尽一切手段掩盖其行为不被发现。本案中,从2015年6月底吴某开始购买各式刀具起,他的杀人计划已经有了预谋。7月11日弑母后,他开始购买活性炭、塑料膜藏匿尸体。7月14日到23日间,他以母亲的名义向多方亲友借钱,为出逃做充分的准备。8月,他模仿母亲日记上的字迹提交了母亲的辞职申请书。而藏匿在教师宿舍中的尸体直到半年后才被警方发现。

(4)行为人具有人格保守性。在正派环境和教育观念成长起来的人常常自身品质中也会融入同样的品质与观念,但当这种观念与外界的诱惑或观念不同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矛盾,甚至引发人的犯罪行为。本案中吴谢宇具有人格上的保守性。当他到北京上大学时,他不由自主地被多元文化所吸引,但这种多元文化与其价值观和外在形象不符,从而使其心理产生严重的冲突,产生自我矛盾感,最终做出暴行。

(5)心结多于潜意识内容有关。犯罪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意结的根源,这往往是他们不敢面对的。然而,当“阻碍”他们追寻内心的障碍消失后,他们在独处环境中会穷奢极欲地展现真实的自己。本案中吴谢宇的意结源头来自于他自身的潜意识,对于母亲的高压态势,一直视母亲为他内心的障碍,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无论是招妓行为还是诈骗巨额资金,都是与外人眼中的他完全不符的一面。但当亲手弑母,消除了“展现自我”的最大阻碍后,他开始露出真实面目,展露自身穷奢极欲的一面。

三、对危险心结类犯罪的预防措施

危险心结类犯罪人通常只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作案动机和预防难度很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通过这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减少因危险心结造成的重大案件的发生。

(一)家长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寒门骄子和富门败子的例子很多,导致这种天壤地别的并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孩子从小接受父母的心灵教育。父母需要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并给予孩子合理管控范围内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父母教导孩子是非对错,更要给孩子空间来自我尝试,并不能把孩子永远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无法永远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

(二)学校层面

近年来,从曾世杰杀人案、马加爵杀害舍友案、林森浩复旦投毒案等中可以看到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学习能力不应该成为评判一名学生的全部标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性格也应该受到高度关注。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学校作为校园与社会过渡地带,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广泛涉及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课程,教会学生根据个人的理想与性格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同时加强法律教育,教导学生遇事冷静思考,理解法律存在的真实用途,减少“知法犯法”现象的发生。

(三)个人层面

在人的童年时期,父母的教导是最重要的指引。当人成年后,就需要自己去探索生活,自己努力构建强大而健康的内心。心灵的匮乏会使人泯灭良知、消除善意,甚至引发罪恶。这就需要每个人应对挫折、不公与失利时,用积极暗示来纠正心态。本案中的吴谢宇无论陷于何种心结,虽然足够优秀,却无法调控自己的内心,最终引发了悲剧。相比于家长和学校层面的努力,个人层面的调控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四、结论

吴谢宇弑母案令公众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惊与不解,这也将焦点聚集到了危险心结犯罪人的心理障碍问题上。危险心结犯罪人并不是必然犯罪人,对于他们的犯罪性质,需要更加深入探究他们心结的产生原因从而加以预防。相比于刑罚,这类人更加需要的是教化和救济。未来对于如何及时化解人们的心结,不使其发展为犯罪的诱因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尽管这仍将是一段漫长的路途,不懈的探究和预防一定会对危险心结类犯罪率的下降起重要的作用。

注释: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第133页.

李玫瑾.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研究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
试论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