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下文本研读的着眼点

2019-08-27 08:19刘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着眼点文本细读语文素养

刘斌

[摘 要]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审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从这四个方面把握好文本研读的着眼点,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来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养;文本细读;着眼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60-02

准确地研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承载着作者美好的思想理念和情感价值观,语文教师只有做到深入研读,把握核心,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同时,研读过程中还要关注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从编者的视角去适度研读文本,去预设可达成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地研读文本,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为语言积累的研读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多背诵些妙词佳句、精美文章,将有利于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的重要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研读文本,挖掘文质兼美的语句,而后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果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在朗读中品悟而动情,触景而生情,学生对语言的主动积累就会水到渠成。为此,教师在研读文本时,着眼点应放在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上,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感受语言魅力,来丰富学生的语用积累。如《山中访友》一文,这篇课文语言丰富生动,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品悟,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诵读的形式也要多元化,要读出语句的结构工整之美,读出节奏分明之韵,心通其意而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中,达到身临其境,从而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众所周知,背诵记忆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儿童又是处于存储语言的最佳时期,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好篇章、好语段进行背诵记忆,有利于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研读文本时除了关注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以外,还应该认真细致地研读一些表达丰富情感的句段,指导学生诵读这样的句段,能使他们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当然,诵读记忆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作者表达意图、鉴赏语言表达技巧等环节也不能绝对分割。只有理解中的读才会有感悟、有鉴赏、有记忆。

二、为思维活跃的研读

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深刻分析,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小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能否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研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除了要关注问题的趣味性、思考性、层次性外,教师更应该在研读文本中做到有意识地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以设计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针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有意识地创设读写结合的思维情境,用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写一件同样能体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道理的事情,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想到了做数学题时可以有多种求解方法,羽毛球掉在电风扇上如果够不到时,就打开电风扇的开关,羽毛球自然就掉下来了。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自身“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三、为审美提升的研读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在品味好词好句上下功夫,引领他们充分探究、发现、品味、鉴赏美之所在。所以,文本研读的着眼点还应放在好词语、好句式上,通过感悟句意,在感悟中发现美、品味美和鉴赏美。

教学《赵州桥》一文,教师研读文本时理所当然的要把着眼点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中心句以及“精美的图案”“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中心词语上,抓住这些好词语、好句式,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精妙,感悟其中神形兼备的描绘。此外,研读中,教师还可紧扣“吐、抵、游”这些关键词,引领学生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去发现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无限情态尽收眼底之感。如此研读文本,找准着眼点,展开品词析句,在阅读中领悟,在品读中欣赏,我国劳动人民所展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就会跃然纸上,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也会得以升华。

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个特点。树立美的形象,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崇高情感。所以,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感人的形象,自然能激起人们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丑恶的形象,必定让人鄙视、唾弃甚至痛恨。所以,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而进行文本研读,着眼点必须放在人物性格特点上,注重用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让他们从人物身上体味到心灵美和社会美,从而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为能力发展的研读

语文素养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文教师研读文本时还应注意关注学习者——儿童。儿童在文本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特性,他们往往是以“信以为真”的阅读期待进入文本学习活动中,更多地用形象思维,用儿童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学习的内驱力主要在于文本的生动有趣或风趣幽默。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的文本研读就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文本解读方式,并在自己的文本研读中对儿童的文本解读方式予以吸纳。

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教师看准儿童解读文本的独特性,找准生成点,启迪学生合理想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是全文很炫目的一句话,需要读好,还要读出真情实感。教师凭借多媒体手段,再現桂花纷纷落下时的情景,然后诱发学生想象:“此时,桂花落在了我们的鼻子上,落在了我们的小手上,落在了我们的臭脚丫上……”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活跃了,无须教师任何朗读技巧的指点就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语感也得到了培养。

可见,只有把问题提到要点上,让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说,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研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研读文本时,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发展,主动积极地进行构建,就能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着眼点文本细读语文素养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受众需要为着眼点 提升消防宣传针对性
对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着眼点和切入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