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核三融”模式, 牵手百年德企、实现跨界搭桥

2019-08-27 04:09敖夏
职业·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世赛德国学院

敖夏

第一年,达到企业员工工作能力标准的30%;

第二年,达到企业员工工作能力标准的70%;

第三年,达到企业员工工作能力标准的100%。

2019年5月,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博凯“双元制”班的16名学生正式赴博凯机械德国总公司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职前培训,为达到100%的企业工作能力标准做最后冲刺,同时也为进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做最后准备。

依托“一核三融”实践模式, 破解“双元制”本土化难题

从一名普通的高职学生到成长为一名有着超过300年历史的德资企业正式员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学院在中德合作背景下开展“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第一批受益者。

近年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浙江省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指引,以“双元制”实施为契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形成了“技、创、工、学、辅”五位一体的 “南洋” 特色育人体系。

同时乘着“职业20条”的改革东风,依托学院于2017年建立的本市首个“国际教育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国际合作平台,开启了培养国际性现代化高技能人才的新局面。

学院借助母体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合作的优势资源,立足浙江中德产业园区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德国什未林工商会、德国爱尔福特手工业协会以及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等德国教育机构、协会建立了双向合作关系,逐步积淀起“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土壤”。

学院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国际间对话、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对于“双元制”之于德国职业教育、德国制造业的意义,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学院领导认识到充分把握高职教育的跨界属性,搭建起联通各个平台和机构的桥梁,是破解“双元制”本土化难题的关键所在。

在此基础上,学院充分吸取了德国“双元制”中最根本的“敬畏职业、崇尚技能、尊重劳动”作为“双元制”实践的精神内核,立足于职业教育所涵盖的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之间的跨界关系,开启了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职业成长与教育认知的三条融合之径,由此构建形成了“一核三融”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模式。

在此背景下,学院与德资企业博凯机械(BHS)合作,率先在2016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组建了由36名学生组成的首届博凯“双元制”班。值得一提的是,博凯机械(BHS)是一家有着超过300年历史,子公司遍布德国、奥地利、捷克、克罗地亚、瑞士、美国、巴西和中国,拥有200多项专利技术,市场占有率超过40%,在世界瓦楞纸行业占据着领导者地位的优质企业,且在德国本土拥有丰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经验。而与学院具体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的博凯机械(BHS)有限公司亚太中心,2003年在上海青浦落成,现有员工300多人,厂房面积达到16500平方米,产品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国,在国内与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尚属首次。

学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的“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为契机,与包括博凯机械(BHS)在内的多家德资企业在校内合作规划建设了一个具有“德企风格”的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為校企在人才共育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硬件支持。基地设施根据德国工作标准配备,包括智能制造所需的基本机械加工技能、前沿技术以及工控网络自动化技术设备。同时还依据德国企业标准建立了完备的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有机电系统装配区等20余个实训室,设备总值达1800余万元。

除了引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学院还依托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与机制融入到自身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之中。将应用于基地管理的“5S”标准进一步延伸至专业和学院的日常管理,将德企的TQM(全面品质管理)概念引入到专业和学院的年度质量考核中,逐步构建起标准化、高效化的现代管理范式。

同时将德国“双元制”中最根本的“敬畏职业、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专业和学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之中,从环境、制度和活动的不同层面入手,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工匠精神培养、专业技能竞赛、劳动教育周等常规活动的开展,实现常态化的影响和渗透。

学院还吸收总结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中对教育型企业的特殊要求和标准,形成了包括规模、技术、师资、投入、教学以及培训场地等要素在内的本土化教育型企业标准。为学院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部分有潜力的合作企业向教育型企业转型提供了支持。

现代化的职业院校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学院依托与德企的“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了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双专业带头人制度、交大教授“传帮带”制度、国际化教师队伍培养制度等。通过选派教师进入德企学习实践,参与AHK(德国工商行会)考证工作,开展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组织职业教育培训师(AEVO)专项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专业技能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为学院未来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人力支持,同时也为校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智力支持。

打造本土化“双元制”课程体系, 开启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之径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双元制”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以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为标准,按照工作过程要求,遵循“典型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行动领域”的基本研发程序,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本土化“双元制”课程体系。从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13个标准学习领域中,根据嘉兴本地的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选取其中部分模块内容设置对应课程。邀请本地行业专家和德国企业专家,一同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合作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开发相应教材。现已完成了手动加工零件、手动加工组件、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

在此基础上,学院从德国“双元制”的“行动导向教学”中借鉴转化形成了符合本土学生学习规律的“六步教学法”,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决策实施、个人创新、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让学生通过“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同时在实践中实现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充分融合,为未来适应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过程打下扎实基础。

学院还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所带来的AHK考试这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强大保障机制,建设了AHK本土考试中心,同时建设配备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培训管理委员会以及考试委员会。将AHK的考试项目与专业的各个实训教学环节充分融合,按照3:7:10的企业员工工作能力标准设置三个年度的考核项目,一方面确保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一方面借助AHK完整的操作系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反刍,实现融会贯通的全周期学习。

AHK职业资格证书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认证,是进入德国、欧盟名企的通行证。未来,学院还计划学习AHK考证精髓,在人社部门的指导下,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具备AHK职业要求的人社序列下的新工种。

实行“6-4-6-4”轮训机制, 开启职业成长与教育认知的融合之径

学院与博凯机械(BHS)的“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主要遵循“实岗双元,校企轮换”的形式展开。其中实岗双元,即学校和企业针对实际岗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评价人才,共同负责学生实习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的前置化;校企轮换,即在企业和学校轮换、交替学习,形成“6-4-6-4”的轮训机制,60%时间由企业培养,40%时间由学校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首届博凯“双元制”班的36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分A、B两组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分别在学校、企业进行轮转学习,一学期轮换一次,三年在企业总时长达15个月,在企与在校学习总时长正好达到6:4的标准比例。学生在6个学期的5次轮转里,通过周期性的环境转换和身份转换,形成了职业成长与教育认知上的螺旋式上升,同时实现了两者的融合互补,有效助推了个人成长与发展。

合作企业博凯机械(BHS)依照德国“双元制”标准,保证博凯“双元制”班的学生在读期间,吃住免费,每月每人还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年终设立奖学金,同时还享受正式职工的疗休养福利。经过近3年的培养和孵化,在校企双方的过程考核和最终审核下,在多轮淘汰、主动退出和另寻企业后,最终有16名学生成为了博凯机械(BHS)的“准员工”,在完成为期半个月的赴德培训后将正式入职。

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数据,2018年全省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为4000元/月,而企业保证博凯“双元制”班的学生入职后起薪可达到6000元/月,同时享受“16薪”待遇(每年发16个月工资),平均薪资达到全省同类专业的2倍以上。

从一个博凯“双元制”班起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与学校、学习与工作、职业与教育之间搭建起了融合互动的桥梁,形成了“一核三融”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模式,让高职教育不仅做到了“跨界”,更实现了“搭桥”,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嘉兴市加快城市国际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未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将依托浙江省中德产业园(嘉兴),进一步扩大中德“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范围。并以此为契机,搭建起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国际创新技能教育合作平台,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国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修筑起国际间的“人才培养高速公路”,开创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全新格局。

第45届世赛集训冲刺视频动员会在京召开

2019年6月20日上午,人力資源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召开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冲刺视频动员会。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

一、深刻认识世赛工作重要意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世赛舞台上顽强拼搏,充分展现我国技能人才的风采

会议指出,现在距离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幕仅有64天,世赛参赛备战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要深刻认识世赛工作重要意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世赛舞台上顽强拼搏,充分展现我国技能人才的风采。要牢牢把握筹办和举办第46届世赛的有利契机,将筹办和举办工作全过程与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技能大赛、关注技能人才、投入技能事业。要积极推动世赛工作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世赛标准,发挥世赛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带动作用。

会议强调,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集训冲刺工作;参赛选手要刻苦训练实现技能水平新提升;世赛中国组委会要统筹做好赛前各项工作,为实现我国在世界技能竞赛舞台上再创佳绩做出新的贡献。

二、将举行世赛会旗交接仪式,世赛会旗将从第45届世赛举办城市俄罗斯喀山市传递至2021年第46届世赛举办城市中国上海市

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介绍了第45届世赛集训和选拔工作情况,江西省人社厅和重庆市五一技工学校负责人介绍了世赛集训和参赛相关工作经验,专家、翻译和上届金牌选手代表会上作了发言。

据悉,2019年8月22日至27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我国将派出63名选手参加全部56个项目的比拼。在8月27日晚举行的第45届世赛闭幕式上,将举行世赛会旗交接仪式,世赛会旗将从第45届世赛举办城市俄罗斯喀山市传递至2021年第46届世赛举办城市中国上海市。

人社部召开技工院校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启动会

2019年6月12日,技工院校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启动会在北京西藏大厦召开。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冯政,世赛中国研究中心专家、世赛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世赛成果转化研究课题组成员,24所技工院校的校领导、专业负责人、项目教练等120多人参加了此次启动会。

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我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中国技能走向世界。2019年,人社部成立了技工院校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了技工院校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第一批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会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杰分享了对接世赛成果与标准深化专业建设与课改的理论研究成果;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副院长陈立群作了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改实践案例分享。同时,各专业代表还分组研讨了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方案,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计划在周期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相关专业教材、教学资源等世赛转化成果。

相关负责人表示,世赛成果转化到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将世赛成果转化到专业与课程建设,还可以将其转化到场地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管”,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让世界技能大赛机制惠及所有技工院校学生。

据悉,这次会议由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主办,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承办。

(来源:技能中国)

猜你喜欢
世赛德国学院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初等教育学院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社会赞助签约仪式暨服装发布活动在京举行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世赛进入上海时刻
人社部组织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二)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