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9-09-02 03:23谷浩宇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韶关民俗文化民俗

肖 瑜,谷浩宇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民俗文化,是指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的、共享的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现象[1]。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以及可移性。

近年来,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并整合休闲体验旅游资源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和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地区地域、生活群落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2];也是一种以体验参与当地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活动,具有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可移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促进民俗文化保护,而且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韶关七县三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是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曲江区有1958年发现的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头骨化石,有“南宗祖庭”之称南华禅寺的“六祖诞”等;始兴县有“岭南第一大围”的满堂客家大围、东湖坪民俗文化村、花山平湖、晚白恶纪恐龙化石和世界上最多、最完整的一窝圆形恐龙蛋化石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南雄市有珠玑古巷、梅关古道、三影古塔等;乐昌市有千年古道乐宜古道、西京古道、户昌山古民居、应山古石桥等;仁化县有唐代古塔“云龙寺塔”、别传寺和许多古村落、古堡等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翁源县有湖心坝客家群楼、东华寺等;乳源县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必背瑶寨的瑶歌、瑶舞和瑶绣等;新丰县有跳师爷、舞火龙、舞春牛、舞狮、八音、舞纸马等民俗。

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合理开发与统一布局将对韶关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一、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民俗文化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厚重的内容,也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地区往往会成为游客首选和聚集之地[3]。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依照资源的类别依次划分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曲艺、民俗、传统美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方面),其中绝大部分入选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

表1 韶关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随着韶关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韶关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已建立和正在筹建的一批民俗文化村落和特色文化小镇,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民俗文化村中典型代表有始兴县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它是集明清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景区,还有仁化县石塘古村,它历经640年,拥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于一体,是保存最完好的最大的古建筑群,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广东省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同时,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广东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乳源必背瑶寨,是海外瑶族的发祥地之一,游客到必背瑶寨旅游不仅可以欣赏瑶山风光,还可以领略瑶族民俗风情和贤坑瑶族歌舞;还有始兴沈所镇石下村,乐昌应山古村等民俗文化村落;特色小镇有经律论小镇、枫湾小镇等;这些景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重视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特色节庆。节庆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不仅是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还能实现民俗旅游产品的动态性和参与性[4]。乳源瑶族的盘王节,曲江六祖诞庙会,新丰舞春牛和舞纸马,装故事等民俗活动不仅能吸引了海内外游客,而且能让游客参与并亲身体验,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今,这些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正逐渐发展成融文化、旅游、经济于一体的全民盛宴,丰富了当地人民生活和外来游客的兴趣,促进韶关民俗文化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韶关地区,对其开发和利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1.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只注重了自然风景的开发,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和周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风土民情故事。

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的开发和完善的监管。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的开发,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开发利用不完整,另外,由于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没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并且没有有效的完善的监管,对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破坏。除此之外,部分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游客容纳数量有限,遇上小长假期间,过度接待游客,加上监管缺失,也会造成景区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次损坏。

3.对民俗文化旅游缺乏有效的宣传。相关部门没有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一些特色和特点向游客进行充分展示,没有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大量而有效的宣传,使省内外游客缺乏深入了解,对这些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缺乏兴趣,从而不能全面带动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

4.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很多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技艺,政府应该在资金和人才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从而保障随着时代变迁正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产品得以保护和开发,开发越来越多的民俗旅游特色产品,并将之打造成知名品牌或拳头产品,使游客对这些产品产生兴趣。

二、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针对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确保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一)深入挖掘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增加游客体验参与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要求旅行生活不仅要有特色文化的吸引、有益健康的休闲运动内容和一定的冒险趣味,还希望能亲自参与体验,而民俗文化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游客能亲身体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参与各种民间传统习俗,感受浓郁独特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的氛围。韶关应该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上,尽量考虑体验和参与性,真正做到让游客开心地参与到当地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中去,亲身体会不一样的情、景和风土民俗。

深入挖掘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整体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高品位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和民俗文化村落,重点打造曲江六祖诞庙会,东平湖民俗文化村落,突出始兴大围屋、乳源瑶族文化风情园等,建造民俗文化村落、民俗风情园和民俗博物馆等,将民俗文化串成一线,使游客在韶关的旅游活动中既体验自然风光又体验不同的民俗特色。

(二)合理整合,统一规划,让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深度融合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移性是它的特点之一。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能在当地开展,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秀丽的其他景区进行表演、展示,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从而吸引游客,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旅游价值。民俗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深度融合的方式有开辟民俗文化旅游专线,游览民俗文化村落、民俗风情园、民俗博物馆等,以多种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传统歌舞、民间传统小吃、民间刺绣、传统技艺和传统音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引进知名的自然风景旅游区,作为固定性或流动性项目,融入到观光风景游和文物古迹游中去,使它们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韶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民俗产品要充分体现本地特点和民族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特”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特”就是指产品要做到“独一无二”性,别的地方没有,只有本地才有的产品,才是真正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韶关通过对各地民俗文化产品合理有效的整合,把艺术性高和技术含量高,市场可操作性强的传统技艺遴选出来,如:乐昌沿溪山茶、曲江柴烧陶艺、仁化土法造纸、石塘堆花米酒、丹霞红豆饰品、走马灯、仁化竹篾编织、杨泰和米饼、翁城地窖酒、新丰缸瓦、隆盛酱油酿造、瑶族刺绣等,加大力度开发成特色工艺品、民间传统产品等,有重点,有步骤地打造成韶关民俗文化精品,并发挥韶关民俗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韶关民俗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

(四)加强宣传力度,与韶关当地居民共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韶关市政府或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对韶关的民俗文化旅游进行大量而有效的宣传,让国内外和省内外的游客对韶关的民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对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前往韶关进行旅游体验。

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保留在现实、具体的当地人的生活之中,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当地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如在开发始兴满堂客家围屋时,相关部门要让当地客家居民认识到当地民俗文化的价值,让他们对这些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并共同管理;同时,可以培训当地居民做导游向游客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还可以组织培训当地居民参与其中进行民俗节目表演等。因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当地居民的保护和开发意识,如果当地居民缺乏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就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那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免就受到阻碍。实际上,民俗文化资源很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也就相当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民俗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韶关民俗文化旅游应突出高品味的文化特性,旅游业开发应坚持高品位的开发,防止开发中的庸俗化。而是否具备民俗文化旅游的文化意识,将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动力,也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的风向标,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就需要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或委托专门的研究机构去从事研究和开发,从人文科学、历史学、美学、数据科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开发。一个旅游项目或文化产品如果体现不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吸引不了游客。因此,韶关相关部门应与本地高校合作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如韶关学院成立的韶文化研究院和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就是研究韶关文化的专门机构。同时,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地理学、旅游学等方面的高校专家学者可组成研究团队共同探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共同致力于研究韶关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三、结语

韶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既要协调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又要保留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聚落,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既要让当地居民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又要让当地年轻一代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只有通过文化教育来培养他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如乳源必背瑶寨、始兴县东湖坪民俗文化村、仁化县石塘村等的开发与保护,推动民俗特色传承发展下去。

韶关民俗文化旅游业要持续发展,也应该向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享受,这样才能既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又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既满足游客高品味的文化参与,又为将来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奠定基础,是历史和现实的深度融合。在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获得整体发展,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韶关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韶关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