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元功能分析

2019-09-02 03:23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黄 妍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 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者,是诗坛的一颗巨星。华兹华斯享有“湖畔诗人”的美誉,他的诗歌多以日月星辰、花鸟虫鱼、乡土田园和山水风景为主题。他朴实的诗句中饱含深切的情感,以及对大自然深沉的咏叹。“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便是他自然诗篇的代表作,被后世广为传颂。

诗歌的标题“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便体现了人生的漂浮不定、漫无目的、孤独寂寥。正文一共由4节构成,每节6行。诗成于游玩时被一大片水仙花吸引的回忆。这对应了华兹华斯关于诗歌的来源:“平静回忆中蕴藏的情感”(emotion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从语域(register)角度看,该诗讲的是人与植物(黄水仙)的接触,即人与自然界的互动。该语篇是诗,属于技术性话题,拥有正式的话语基调。华兹华斯把一次个人体验转换成文字,具有文学和美学价值。

从语类(genre)角度看,“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拥有节数、行数、音步、音韵等诗歌典型的必要成分,是属于诗歌的典型语篇类型。从篇章组织看,所描述的活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诗的第一节描写诗人如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意外遇到了一大片黄水仙花;第二节描写水仙花数量繁多;第三节通过粼粼波光与水仙花的对比,显示出水仙花的娇俏;第四节描述作者对那时情景的念念不忘,黄水仙花迎风舞蹈的姿态给诗人带来强大的精神鼓舞,给孤单的心灵带来延绵不尽的愉悦。华兹华斯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从中获得文学创作灵感。整首诗前三节描写客观世界(水仙花、波浪等),最后一节讲述客观事物对作者的主观世界产生的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是元功能思想。Halliday提出,人类的语言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s)[1]。概念功能涉及到语域场中交际话题及场所等情境因素;人际功能涉及交际双方的角色和交际的目的;语篇功能涉及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体或渠道。本文将从元功能框架下的三大功能对诗歌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进行阐释。

一、概念功能

概念功能关注话语者使用语言来表达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是一种语义系统,把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2]71。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涵盖 6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3]。这首诗歌共有 16个主要过程,及物性系统分析,见表1。

表1 及物性过程及系统分布

从经历过程的数量来看,全诗出现最多的是行为过程,共有9个。行为过程表示对生理活动过程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2]78。但在这首诗中,有7个行为过程 (fluttering,dancing,twinkle,stretched,tossing,glance,danced)的发出者是无思想意识的植物。由此可见,水仙花在作者眼中已经具备了人的认知和思维。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只有一个行为过程(wandered)的载体是人类,而这个词汇的内涵意义与描述水仙花的7个行为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个行为过程(dances)与其他几个不同,它的参与者角色是作者的思绪(my heart)。在字里行间诗人又一次透露了诗歌的核心主题: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从参与者与过程的视角来看,与诗人有关系的过程共计9个:2个物质过程(gazed,gazed)、3个心理过程(saw,saw,thought)、1 个关系过程(lie)、3个行为过程(wandered,glance,dances)。而与水仙花有关系的过程有7个:1个关系过程(flash)、6个行为过程 (fluttering,dancing,twinkle,stretched,tossing,danced)。由此可知,作者初始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I wandered),直到看到水仙花后角色转换为观察者 (I saw,ten thousand saw,glance,gazed,thought),最后作者成为其中一员(dances with)。两个参与者从初次见面,到逐渐靠拢,最后融为一体,关系越发亲密。诗的各个陈述之间的关系平铺直叙,观察和叙述循序渐进:从观察(视觉)到认识(认识)到融合(精神深处),反映了人类接触自然的层次和几个阶段。

从上面的及物性系统看,可以从拟人、明喻和隐喻、夸张三方面分析这首诗。

拟人是一种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段。该诗运用拟人修辞使无生命的水仙花具有人的动作、感情和思想。例如,水仙花像人一般翩翩起舞,看到“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就会让人联想起少女在舞台上踮着脚尖优雅起舞的姿态。“…in glee”即体现出水仙花有感情和知觉,有快乐的情绪。水仙花是植物,在风的作用力下摆动乃是客观现象,而诗中却说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仿佛在风中摆动是在愉快的向作者致意,如人类一般。最后一行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每当诗人想起水仙花,就与之翩翩起舞、水仙花成了美丽的舞伴。

诗中还出现了明喻和隐喻。直接把水仙花的动作当作人类来描述即是隐喻,如:“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twinkle on the Milky way.”明喻是通过诸如“如、像、好像、如同”等比喻词来实现的,英语中的结构“…as a…”也是明喻修辞的一种手段,如诗的标题和全诗的开头第一句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将“我”比作云朵,暗示了诗人当时孤独、漫无目的以及遗世独立的心情。第二节的第一行“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也是明喻,描写了水仙花的数量如天上繁星。比喻修辞的使用旨在摹写水仙花生动活泼的景象,以及解答诗人的孤单心情是如何被美景所平复的。

诗人还采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把事物的特征、作用、形象等夸大或缩小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在诗的第二节,诗人用夸张手法描述水仙花如璀璨星辰洒在银河,沿着岸边延伸无穷无尽。这几行诗描绘出黄水仙旺盛的生命力,勾勒了一幅花朵开满大地的画面。

二、人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涵盖了语言的所有用途,人与人之间用语言来交流,以建立与表达社会和人际关系。

华兹华斯采用大量的用于交流信息的陈述语气。在直陈范畴内,陈述语气通常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发话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要去爱护自然,而是间接含蓄的描述自身所看所想来侧面为读者传递信息。写作该诗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破坏了自然环境。“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是作者生态思想的流露:“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该驾驭于自然之上。”他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谴责破坏自然的不良行径。作者通过诗歌来唤起目标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倡议对生态自然的保护。

诗歌撰写者与水仙花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因为在“我”的眼里,黄水仙花是人,波浪也是人。诗人首先在孤独的漫步,不经意间看见了延绵不绝的大丛水仙花在翩翩起舞,开始去观察水仙花这位美丽欢乐伴侣的妖娆姿态,继而因为有了这位伴侣的陪伴而欢欣鼓舞。自那之后,欣喜愉悦的情绪依然在作者午夜梦回时历久弥新。诗人说自己孤独,其实不然,有如此美景陪伴在侧,诗人自是充实的。不可思议的大自然之美神奇地治愈了人类心灵的创伤。诗人在字里行间暗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彼此互动、彼此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因此,人类要喜爱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正如人类对待自己心爱的挚友一般。

三、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意味着语言具有将任何口语和书面语篇扩展为连贯统一文本的机制,使得段落与随机的一系列句子不同,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组成。语篇功能在该诗中主要体现在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替代、省略、连接、照应、词汇衔接)。

依据语法结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首诗一共有7个主位结构,分别位于第一节(第一行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第二节(第三行They stretched in never ending line),第三节(第一行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第三行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第五行I gazed and gazed),最后一节 (第三行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s;第五行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根据语篇功能,话语者将交际内容的出发点放在主位,即小句的开端。该诗的句子大部分是陈述句,而陈述句的主位通常是句子的主语。诗篇中有4个主位是由诗人充当(I,A poet,I,And then(my heart)),这说明了诗人主要强调客观事物(大自然)对人类的主观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中有2个主位是水仙花(They,They),客观事物水仙花的动态美是诗人所关注的第二个点。还有一个是波浪,通过波浪与黄水仙的对比,来衬托水仙花比波浪更轻快欢喜。因大部分主位都是“我”,所以信息结构并不复杂,许多话语的核心内容和新信息都是在描述作者因自然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和动作变化。

衔接手段在语篇中是为连贯整体语篇的意义服务的。它把语篇结构不相关,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成一体。诗中的衔接手段包括省略、连接、照应以及词汇衔接。省略在该诗的运用是将名词词组内的表示事物意义的中心词省略,如“ten thousand(daffodils)、 (daffodils)fluttering and dancing”。用信息理论解释,省略的都是已知信息,留下的是新信息或重要信息[4]。诗中有三行的第一个成分是连词“and”,它表示的是动作的连续和连接,而连词“and”的选用则是由意义驱动的。照应是用“they”来内指“daffodils”,“they”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本身内部。诗歌中重复多次出现关键词 “daffodils”和“dance”,起到了加深印象,突出主题的效果。

从语体结构看,该作品符合诗歌“起承转合”的理念。该作品有破题,包含主题在内的引言,“起”从引入诗人的漫步遇见黄水仙入手,提示诗歌要描述的主题。“承”是行文气息不断,承接前文,写了水仙花的数量。“转”是运用对比,继续描写水仙花的姿态。“合”进一步延伸,点破诗的主题,要爱护对人类有深远益处的自然。

四、结语

文学研究界一直颇受关注的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运用语言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同样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自然诗歌“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元功能。通过解析该诗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探究了华兹华斯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主题以及自己对自然的态度。该诗共有16个主要过程,华兹华斯采用拟人、隐喻、明喻和夸张手法来实现概念功能,通过建立自己与目的读者的关系、自己与水仙花的关系来实现人际功能,运用主位结构和多种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分析诗歌的元功能,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深意。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通过赞颂大自然,描写自然事物对人类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号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然生态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诗歌作品,也说明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同样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