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被动句与形容词被动句的事件投射阐释

2019-09-04 08:26谭立重
关键词:论元句法被动

谭立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一、引言

从传统教学语法的角度,被动句结构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1]245。这意味着,只有在句法上投射[NP VNP]结构,而且蕴涵使役语义的及物动词,才能够被动化,而无法投射该结构的不及物动词无法被动化。但是对于一些动词,特别是使役语义不强的动词,例如own与fill等,它们生成的被动句式却存在差异。举例说明:

(1)a.*The house is owned.

b.The house is owned by Louise.[2]245

(2)a.Her eyes were suddenly filled with tears.

b.*Her eyes were suddenly filled with tears by Mary.

(1)中的Own在生成被动句时必须使用介词短语by Louise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而(2)中的fill却只能直接使用过去分词派生被动句。英语被动句分为两种,形容词被动句与动词被动句[3]。在以上的例子中,(1b)是动词被动句,而(2a)是形容词被动句。如果了解这两类被动句的投射机制,可以更好地解释各种被动句的生成现象。

形容词被动句被看成是一种假被动句,它与动词被动句在语义上存在差异,前者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后者是动词的语义性质。由于它们在形式上相似,所以采用传统的方法,即用使役语义作为判断标准,事实上是无法把这两种被动句区别开来。如果说形容词被动句只具备形容词性质,没有语义的使役性,而动词被动句蕴含有动词的使役性,这种区别无法解释一些动词的被动化问题,因为在缺乏使役语义的情况下,有的动词有时可以被动化,有时又无法被动化,如上例(1)与(2)所示。Own与fill都表征一种状态,(1a)无法表示house目前的状态,形成形容词被动句,(1b)在缺乏显性的使役语义情况下,能采用被动结构通过Louise体现house的状况,而(2a)的被动结构可以直接表达eyes所处的状态。所以从传统语法的角度,仅仅从使役语义上解释各种被动结构的生成,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成语法把被动句的产生归为两个原因:一是动词后的NP无法得到格;二是因为被动句的主语位置无法被分派题元角色[4]124,所以动词后的NP移到该位置不会产生双重的题元角色。Jaeggli把动词过去分词的词缀-ed看成是一个论元,不仅可以被分派题元角色,也能被赋格[5]。他的分析进一步发展了从句法角度对被动句的解释。生成语法的解释实质上是在句法结构上对被动句的分析,动词后的DP无法被赋格,所以才会移动到句首。但是这种解释却遇到许多困惑,首先双宾格结构在构成被动时具有不一致性。例如:

(3)a.*[TP A letteri[Twas[vP ti[v sentj[VP tjMary ti]]]]]

b.Mary was sent a letter.

在(3)中,只有目的题元Mary可以移动,而客体题元a letter无法移动生成被动句[6]。生成语法不仅很难解释与格和宾格的非一致性现象,而且采用句法上的格并不能完全解决被动句问题。如果把形容词被动句中的过去分词看成是形容词,根本就不存在移动,也就是说,形容词被动句不是因为格的需要或满足题元角色的原因而生成的,所以生成语法很难在同一层面理清形容词与动词被动句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语法的使役语义解释,还是生成语法的移位解释,在区别形容词被动句与动词被动句上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件语义理论把句法结构看成是事件结构的投射,无论是动词被动句,还是形容词被动句都是动词事件结构的投射,所以本文拟在事件语义的框架下分析被动句的投射性质与限制条件,从事件的时间发展角度阐释如何把动词事件结构与句法中事件的转移结合起来投射生成被动句,从而区分形容词被动句与动词被动句投射差别。

二、被动句的事件投射性质

传统上,题元角色被分配到句法的论元结构之中,论元结构与语法的语义功能相关,题元层级与句法之中的语法成分相对应[7]。根据这种层级对应关系,Dowty进一步提出了用原型施事与原型受事解释句法成分与题元之间的关系[7]。按照这种理念,在认知上具备的原型施事特征越多,就越能够凸显成为句法中的主语,也就是说,句法上的主语在认知上更凸显。由于事件语义是语义的主要要素,论元结构也与事件语义发生关系,功能题元的凸显可看成是事件的凸显。在概念认知上,一个事件是时空中不间断的连续体。而在语言层面表达事件时,并不会表征整个事件过程,而只是通过凸显方式强调事件的某一过程或关系。

如果把句子看成是动词的投射[8],事件结构首先表征在动词之中,传统上被称为词汇体。在向句法投射事件结构时,通过语法方式编码事件,截取并凸显词汇体所表达的事件,这种方式我们称为句法体。Smith把体分为词汇体与语法体[9]3,词汇体是语言词汇中固定模式的体类别,而语法体表示观点。这儿的句法体与语法体相似,都是表达语言使用者的观点,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语法体有显性的语法形式,而句法体既强调显性的语法形式,也解释句法中的隐性表征。所以事件投射可以看成是一个动词的词汇体编码了某个事件的性质特点,每一个句子采用不同的语法形式对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截取投射。

从句法角度,主动句变为被动句,这是因为格而移动。在事件上,当一个动词可以派生主动句与被动句,这是两种句型的句法体对该动词的词汇体的不同截取方式。也就是说,被动句并非由主动句派生而来,而是动词词汇体与句法体的不同结合方式的结果。从事件语义向句法的投射过程中,由于事件投射首先是词汇体的投射,词汇体的特点决定了整个句法结构的性质,所以被动句在句法呈现上多种多样,有时候是be动词与过去分词搭配。例如,

(4)The cow was kicked by the horse.

有时候是get,remain等助词与过去分词搭配。例如,

(5)Kim got promoted.

有时候又只有过去分词。例如,

(6)A letter written by my great-grand father.

被动句截取了事件发展的什么阶段呢?无论是哪一种被动形式,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必须要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对内论元进行述谓表达。因为内论元控制了事件最后的发展状态[10],通过内论元在主语位置的凸显,体现了事件的投射。或者可以说,从语义的角度,被动句从事件发展的结果状态角度投射事件的发展状况,其理念如图1所示[2]。

图1 Gehrke的被动句投射模式

Gehrke把被动句看成是对结果事件的投射[2],但是依照生成语法对被动句的分析,动词分词的词缀可看成是对外论元的编码,外论元的表征是被动结构中的隐性论元,并没有显性地表达出来[5,11]109。如果把被动结构看成是对事件结构的操作,则外论元依赖于被动形态的词汇特点和事件关系而形成。当从内论元的视觉凸显事件的结果状态时,外论元所表达的事件动态过程只能隐形存在,而当通过内论元的视觉停留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时,外论元所表达的事件动态过程会在句法中表现出来。所以被动句的事件结构既可能投射一个结果状态,也可能在投射结果状态时,包含有动态过程,体现事件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虽然词汇体中的事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句法结构,但是在从事件语义向句法的投射过程之中,究竟投射哪一些事件要素,这不仅取决于词汇体的本身特点,也依赖语言使用中的主观意图[9]3。也就是说,在凸显投射内论元时,既可能只投射与内论元有关的事件结果状态,也可能同时投射与外论元相关的事件动态发展过程。例如,

(7)a.The car was sold to the first customer.

b.The car remained unsold.[6]

(7a)在从结果事件的角度投射时,既体现了car的最后状态,又蕴含了事件sell的过程。而(7b)只编码了事件的最后状态。当词汇体中的事件动态过程阶段没有发生投射,外论元在句法中无法得到体现,仅仅是事件的结果阶段通过内论元投射到句法之中,这时动词词缀并没有编码外论元,只是凸显词汇体中的事件状态。如果按照Gehrke的被动结构的投射方法[2],被动句只是投射事件的结果状态,那么(7a)与(7b)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7a)编码了事件过程,即事件结果与起始之间的‘遭受’关系。这个过程可以用进行时的方式(8a)凸显出来,而(7b)中的状态不能在(8b)中凸显。例如,

(8)a.The car was being sold to the first customer.

b.*The car remained being unsold.

被动句的事件投射是如何凸显结果状态或事件中的‘遭受’关系的呢?动词编码的事件只是存在于概念之中,事件的投射可看作是激活词汇体中需要凸显的事件特征,如果要投射到句法层面,就必须采用句法手段激活词汇体中的事件特征,而激活的手段就是依靠句法体中事件的参与者,在句法上表现为论元。如果没有句法论元对事件编码,事件概念就无法得到投射。当句法体中的事件参与者以句法论元的方式投射到句法结构中,也就意味着凸显某个事件阶段。这种认知凸显机制导致词汇体中事件特征的‘激活’。在句法派生的过程中,处于主语位置的内论元表示事件结果状态的投射,而外论元则传递事件起始动态过程的投射[12]39,所以不同事件的凸显投射,也就产生不同的论元结构。下一节我们将详述被动句的这种投射形式。

三、词汇体与句法体对被动句的事件投射的限制

由于被动句的派生是词汇体与句法体的共同作用,在投射结果状态或者‘遭受’关系时,词汇体蕴涵了事件的性质,句法体展现事件的主观视觉,所以句法体建立在词汇体的基础之上,词汇体的事件性质不同,则需要的句法体也有所差异。不同动词的词汇体要求具备不同的句法环境,才能投射被动句。动词的词汇体如何通过句法体生成被动句呢?被动句从结果状态的角度投射事件,这一视觉是在句法体中实现。词汇体提供了事件的基本结构,句法体根据语言者的意图在句法中形成与内论元有关的结果状态或‘遭受’关系,采用显性的语法形式在句法中确定事件的时间发展状况。该表征过程可展示如图2。

图2 被动句的“遭受”关系投射

从结果状态的角度意味着被动句投射时间发展的逆向链条,事件发展的开始阶段被编码在词汇体之中,结果状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投射到句法里面。如果词汇体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时间链条,就很难生成被动句。这从不及物动词的句法上可以体现出来,不及物动词的词汇体所表征的事件缺乏从起始到结束的完整时间链条,无法投射被动结构。但是如果句法体中恰当的事件环境可以帮助完善词汇体中的时间链条,而且句法里添加的结果状态能够与词汇体匹配,则可以投射被动句。例如:

(9)a.Mary,who needed advice,rushed to John.

b.John was rushed to by Mary,who needed advice.

(10)a.Mary,who needed a rest,rushed to the countryside.

b.*The countryside was rushed to by Mary,who needed a rest.[13]

Rush的词汇体表征了事件主体的动态发展,所以在投射被动句时必须添加结果状态,在时间上保持事件的完整。虽然John与countryside分别在(9a)与(10a)中都表示目的地,但是它们的生命性不一样,所以在rush事件中的关系存在差别。无生命的countryside只是事件发展的地点,仅能反映最后的结果,无法与后面的rest联系起来,体现事件上的发展关系。而有生命的John却可以与advice联系起来,成为提供advice的主体,使得词汇体中表征的事件动作与句法体中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仅仅停留在结果状态上,是无法截取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动态过程却能从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得以体现。所以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同样的词汇体,句法中激活事件的论元不同,事件关系也会有差别。

传统上,每一个及物动词虽然都可以接宾语,但是它们在编码事件时,其时间性质并不一致。Ramchand的事件体投射理论按照时间的发展把事件的投射分为不同的阶段[12]39,但是由于每一个及物动词的词汇体不可能在同一层次上表征整个事件从开始到完结的全部发展过程,所以在表征事件时间链条时只能按照层级关系投射或只投射事件的某一个阶段。当词汇体中的事件表征缺乏从动态过程到结果状态的发展过程时,无法直接投射被动句。这种事件上的表征差别导致每个动词生成被动句时的能力有所不同,不是每一个及物动词都可以被动化。

四、动词与形容词被动句的投射

从事件语义的角度,目前普遍认为形容词被动句只表示一种纯粹的状态,而动词被动句却蕴含动态的事件过程[14]300[3,6]。事实上,形容词被动句也包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从上文的讨论中已经看到,被动句的投射来自词汇体与句法体的共同作用。动词与形容词被动句之间的事件投射差别实质上就是词汇体与句法体结合投射的反映。对于形容词被动句,词汇体从客观上提供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句法体只是主观上采用语法形式凸显事件的某个阶段。这种理念与Bruening[15]的假设一致,在形容词词首(AdjP)投射前,形容词被动句是各时间阶段的集合。

(11)[[Adj]]= λRλt∃e,y[R(e)(y)& τ(e)≤t][15]

在事件投射时,词汇体本身的特点与句法体所处的语言环境会影响被动句的事件投射特点。不同的词汇体与句法体都可能造成最后被动句语义上的差别。它既可能强调事件的动态性,形成动词被动句,也可能体现事件的静态结果,形成形容词被动句。事件投射时,对事件发展的不同投射选择,在句法上产生了动词与形容词被动句。

形容词被动句中的过去分词具有形容词性质,它无法为论元结构中所凸显的论元分派功能题元,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形容词被动句在句法体中缺乏事件的时间特征。但是在句法体投射之前,该论元是词汇体中的事件参与者。在认知上,该动词本身的词汇体具有事件性质,形容词所表达的状态必须是该词汇体事件的一部分,句法上的动词形态变化主要目的是截取词汇体中事件的结果状态。例如,

(12)Her eyes were filled with tears.

(12)中fill在认知上表达了从无到有的一个事件,但是在从事件向句法投射时,只是凸显tears在eyes中的状态,变化过程只存在于词汇体里面。有的形容词被动句的词汇体中缺乏这种变化过程,只有一种像形容词一样的状态性质,可以用very修饰。例如,

(13)It is very(neglected/damaged/overrated).[16]

从(12)与(13)可以看到,即便是形容词被动句,它们的动态性质也存在差别。动词被动句与形容词被动句在句法形态上相似,但是过去分词在句法体中的作用却不相同,它不只是投射结果状态,同时还在投射中编码了事件的动态过程,所以主要强调结果与过程之间的‘遭受’关系。例如,

(14)He was given a letter by me.

在(14)中,不仅投射了He得到a letter,而且也投射了me发出动作的过程,所以动词被动句主要凸显he与me之间的‘遭受’关系。动词被动句所表征的事件是通过句法体采用事件转移的方式投射带有动态过程的‘遭受’关系,而形容词被动句所表达的事件是直接投射内论元的结果状态,所以在其句法体中缺乏‘遭受’关系的动态过程,事件的动态过程仍然隐藏于词汇体之中。正是由于可以对词汇体中的事件采用不同的截取方式,所以有的动词既能投射动词被动句,又能投射形容词被动句。例如,

(15)a.The vase was broken by Tom.动词被动句

b.The vase was broken.形容词被动句

(15a)凸显了vase与Tom之间的关系,而(15b)却只是强调vase存在的状态。能够派生不同被动句的动词依赖于其词汇体的事件结构。

表面上这两种被动句的不同投射是由动词词汇体的性质所决定,实质上它们的投射取决于事件投射本身是否能满足这两种被动句的特点。因为形容词被动句主要投射结果状态,所以缺乏时间的发展性质,而动词被动句的‘遭受’关系既包括结果状态,而且还蕴含有动态过程,所以在投射事件时,当词汇体或句法体中含有事件的时间性质时,才能投射动词被动句。如果一个动词的词汇体包含了从起始到结束的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在句法体中才可以对事件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截取,有较大的自由度强调各事件阶段。Write,break等词从事件一开始,就会出现事件带来的效果,所以投射的‘遭受’关系蕴含着该动态过程。例如,

(16)The agreement was hastily written on a receipt.(来自COCA语料库)

(16)在表征内论元agreement时,通过副词hastily凸显了事件的动态过程,所以整个句子投射了agreement的‘遭受’关系。但是当在句法中采用介词短语描述结果状态时,事件投射主要凸显结果状态,派生形容词被动句,动态过程只是蕴含在词汇之中。例如,

(17)The letter is written with red ink.

(17)中write的过程只存在于词汇体之中,句法体中只用with red ink凸显了内论元最后的状态,所以投射形容词被动句。这两种被动句的投射方式可以采用树形图如图3和图4展示。

图3 动词被动句的投射模式

图4 形容词被动句的投射模式

动词被动句与形容词被动句在投射性质上分别属于结果状态与‘遭受’关系两种不同的投射,这两种截取事件阶段的不同投射方式建立在词汇体之上。对于不含任何结果状态的词汇体,如(9)中的rush,其词汇体中只表征了一种动态过程,没有表征任何结果状态,就很难投射形容词被动句。只有当词汇体表征了事件发展的结果,才更容易投射形容词被动句。当词汇体主要表征一种状态,句法体中又无法增加动态过程,那么无论在认知,还是在语言层面上,事件的投射都停留在事件的状态上,这时候投射的‘遭受’关系缺乏动态过程,在句法上只能生成形容词被动句,这正如(2)中的fill所示。状态类动词缺乏动态过程的词汇体,无法投射动词被动句,如(1a),这时只能在句法体中通过介词短语by Louise增加动态过程也能投射动词被动句,如(1b)所示。事件能否成立在于时空的具体化,一个只表征状态的词汇体缺乏具体的事件发展时间,所以只有在句法体中弥补这种时间关系,才能投射各种被动句。

五、结语

每一个动词的词汇体都蕴含了特定的事件结构,在向句法投射的过程中,不是所有事件的阶段都能在句法中展现出来。正是由于句法体对事件表征的灵活性,凸显内论元的被动句才存在多样性。动词与形容词被动句在凸显内论元时,它们在事件的表征上存在差别。从对两种被动句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们在凸显内论元时,采用了相似的句法方式,但投射了不同的事件语义。这种语义差异首先来自不同动词的词汇体,其次相同的词汇体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事件投射。动词被动句在投射事件的结果关系时,凸显了事件的动态过程,所以整个事件投射体现了事件发展的‘遭受’关系。而形容词被动句直接投射词汇体中的状态,在句法体中没有编码事件的动态过程,所以只有蕴含事件状态的动词才能投射形容词被动句。如果英语学习者了解不同动词的词汇体特点,充分把握两种被动句的不同投射性质,这样不会仅仅从动词的论元结构出发去解释被动句,而是注重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解释不同的被动句现象。

猜你喜欢
论元句法被动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