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在紧急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比较

2019-09-05 09:29贺伟强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面罩气囊心肺

贺伟强

(山西省朔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山西 朔州 036001)

心肺复苏是急诊急救医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否能够尽快地开放气道、支持有效的人工通气,直接决定着心肺复苏效果与患者预后。早期开放气道、顺畅呼吸道,能及时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是决定患者心肺复苏能否成功的关键[1]。本文分别采用了持续气囊-面罩通气与气管插管两种不同的通气方法,对其各自应用效果进行统计、比较。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9例心跳骤停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19例,年龄22岁-81岁,均值年龄(51.3±4.2)岁,疾病类型: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药物过敏、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分别为11例、6例、2例、1例、1例,脑血管意外1例。对照组中的39例患者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17例,年龄25岁-83岁,均值年龄(52.5±4.3)岁,疾病类型: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药物过敏、农药中毒、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相应的为12例、6例、1例、1例、1例、1例、1例。两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入组对象均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一经确诊,即刻接受心肺复苏术,开放气道,结合其具体病情发展进行抢救治疗,如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房颤,则给予电除颤措施;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方法。①实验组:采取持续气囊-面罩通气,具体流程为:参与抢救的人员中,其中一人开放气道,用两只手一起把住面罩,将拇指牢牢地按在面罩颈圈处,通过加压促使面罩和面部密切的贴合,其他四个手指保持下颌是被托起的状态,促使气道开放;另外委派一人两手按压成人气囊,要有间隔性、速度均匀,气囊同氧气相连接,之后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判断,确定是不是要继续气管插管。②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气管插管,经喉镜完成气管插管操作,之后与气囊保持通气,呼吸机到位后转为机械通气。

1.3 观察项目 ①心肺复苏成功的判定:恢复窦性心律,面色和口唇由紫绀色变得红润,有规则或是不规则自主呼吸出现,血压回升,瞳孔由大变小,意识有所恢复[2]。②两组患者呼吸、心跳、意识和血气恢复情况对比。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皆以例(n)、率(%)的模式阐述,并采用卡方(χ2)检验方法,另外以均数±标准差(Mean±SD)作为计量资料数据的代表,使用t检验方法。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19.0,P<0.05认定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心肺复苏成功率 实验组4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4例,抢救成功率35.0%;对照组39例患者中抢救成功6例,抢救成功率15.4%。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心跳、意识和血气恢复情况 表1数据示:实验组患者呼吸、心跳和意识的恢复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且血气变化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P<0.05),检验值有确切的统计意义。

表1 组间患者呼吸、心跳、意识和血气恢复情况的比较(Mean±SD)

3 讨论

针对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需采用心肺复苏来予以人工呼吸循环的支持,心肺复苏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患者的呼吸道。通过开展人工通气的工作,可及时对机体组织予以供氧,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3]。在心肺复苏过程当中,气管插管是我们为了改善通气选用的一种开放气道方式,但常规气管插管方法所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抢救者陷入混乱的抢救局面时,极易出现气管插管插入困难,或暂停胸部按压动作,错过了最佳的复苏时间,就会导致复苏的失败。所以,在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予以人工通气非常重要。持续气囊-面罩通气其优点就在于简易,对设备要求、技术要求较低,因此医护工作者很容易上手和使用[4]。本次实验中对实验组患者采取持续气囊-面罩通气措施,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35.0%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15.4%,且实验组患者呼吸、心跳和意识的恢复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血气变化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P<0.05),检验值有确切的统计意义。可见,在紧急心肺复苏中,采取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的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通气量,操作简单、易掌握,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猜你喜欢
面罩气囊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理想面罩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高田气囊案
迷你救生充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