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患者介入治疗手术中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

2019-09-05 09:18吴家凤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收治评量心血管病

吴家凤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腹主动脉及胸主动脉介入手术创伤小,能保障血运重建,提升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有着较高的成功率,是常用、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患者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护理,乃是实现介入手术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1]。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突出,现对此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这一阶段内,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病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意识清晰,言语功能正常;排除全身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区间30岁-70岁,平均(61.7±6.9)岁;观察组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区间30岁-70岁,平均(61.5±6.7)岁。两组年龄等资料经系统化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如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观察组基于此,开展全面的心理护理:(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术前易出现痛苦、恐惧、紧张等表现,对此,护理人员需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在将要手术的前1天,将手术流程、大概所需时间等告知患者,使其做到心中有数,并认识到此方法安全、可靠,有较高的成功率。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增强其舒适感,在等待区配置座椅饮水机及输液设施,强化专人巡视,稳定患者情绪,使其心理踏实。积极倾听患者诉说,解答其疑问,赢得其信任。(2)术中心理护理。多给予关心、体贴,从交谈中了解其心理活动,做到有问必答,做好解释工作,预防情绪波动而对手术开展造成影响。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握手、抚摸肩膀等,以此来强化鼓励与安慰。术中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做好心电监护,及时处理突发问题。(3)术后护理。引导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病情,将其对疾病的慌乱、压力解除掉,使其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引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配合工作。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两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对文中计量、计数资料进行处理,分别由均数±标准差(Mean±SD)、百分率表示,行t、χ2检验;若组间经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均低于后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Mean±SD,分)

3 讨论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其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且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因其病情复杂、变化快且凶险,所以在护理工作当中稍有闪失与差错,便有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引发护患纠纷[3,4]。近年,伴随临床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日趋深入,介入治疗作为其新型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此技术效果突出、创伤小且术后易恢复,但其治疗效果除了与手术操作有关之外,还与患者的心理状态相关[5]。因此,需强化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此点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针对所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此病患者,分别从术前、中、后阶段开展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得知,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行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中,能改善其不良心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收治评量心血管病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全院病床统筹收治模式下的绩效核算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