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探析

2019-09-05 09:18侯雅雯杨君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动脉血状况成功率

侯雅雯,杨君

(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433)

心跳呼吸骤停即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同时发生[1]。心脏骤停是指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所引起的全身系统缺血、缺氧[2]。呼吸骤停是指患者心脏和肺同时停止活动后所导致的呼吸功能消失[3]。心跳呼吸骤停属于危重症的范畴,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临床特点,发病后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现阶段我国临床尚无该疾病完善、规范的急救护理方案[4]。为进一步改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预后,我院结合该类疾病患者的急救治疗和临床护理经验为该类疾病患者制定了急救护理方案,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及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4月-12月收治的5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该组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对我院早期收治的4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该组患者设为一般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19岁-71岁,平均年龄为(52.5±1.9)岁,其中院外出诊接回3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2岁-70岁,平均年龄为(53.1±1.8)岁,其中院外出诊接回39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1.2 研究方法 一般组患者为单纯接受急救治疗的患者,我院本次研究在一般组患者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在3 s-5 s内将患者的衣领和腰带解开,将患者头部调整为后仰状态,面部朝上,目的是防止患者舌下坠阻塞呼吸道,然后将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除。②人工呼吸:护理人员将患者仰卧在平整的地面上,一只手患者按住患者额头,使患者头部微微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使双唇包住患者嘴部,向患者口中用力吹气至可见患者胸部有回缩,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0次-12次,每次人工呼吸均保证能够看到患者胸部抬起。③胸外心脏按压:使患者仰卧在平整的地面上,护理人员占在患者的右侧,将一只手手掌的根部放置在患者胸骨下1/3处,用食指触及患者肋下缘,并向下滑动到剑突,然后在向上移动两个横指的距离。另一只手掌的根部重叠放置在该只手的手背上,使双肘关节处于伸直状态,利用身体的重量向下按压,使患者胸骨向下凹陷4 cm-5 cm,然后迅速松开,按照此规律进行多次按压,每分钟按压频率应在90次以上,促使患者恢复心跳,为急救治疗赢取更多宝贵的时间。④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当患者心跳和呼吸恢复后,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状况立即通知以上。⑤应急护理: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病情较易发生突变,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应急护理,除清除患者口腔、呼吸气道分泌物外,还应给予发生高热、惊厥的患者解热、止痉。此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应急护理时,应呼叫医生,不能默默等待医生来处理,也不能离开急救现场去寻找医生。⑥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实施对象不是患者而是患者家属,当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患者家属会出现恐惧、担忧等情绪,影响医师和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急救和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缓解患者家属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而不是对急救工作造成影响。

1.3 对比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抢救成功患者抢救成功后24 h内的动脉血气指标状况、生命体征状况以及住院时间。

1.4 研究数据处理分析 研究人员准确记录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交由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人员进行汇总和统计学分析,抢救成功率、性别比例等计数型对比指标均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指标差异采用卡方(χ2)检验,动脉血气指标、住院时间等计量型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的指标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 经回顾分析发现一般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0.0%,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69.6%,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研究数据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状况比较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24 h内的动脉血气状况明显优于一般组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患者,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状况比较(Mean±SD)

2.3 两组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比较 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24 h内的生命体征状况明显优于一般组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患者,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比较(Mean±SD)

2.4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经回顾分析得出一般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7.6±1.2)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3±1.5)d。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t=6.286,P=0.000)。

3 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最突出的临床特点就是病情危急,临床医师在对患者实施急救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分秒必争的紧迫感[5]。此外,在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抢救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护理技能与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存在直接关系,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关键点[6]。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应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每次急救治疗过程和急救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不断总结急救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方案[7]。

但总结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较长一段时间的急救治疗和护理经验发现,现阶段我国临床尚无该疾病患者的科学、合理、规范的急救护理方案,早期使用的急救护理模式多为常规护理模式,不能体现出急救护理的特点,难以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求,故难以获得令人满意度护理效果[8]。基于上述现状,我院结合该类疾病患者的急救治疗和临床护理经验为该类疾病患者制定了新的急救护理方案,该疾病护理方案的内容除包括清理呼吸道等常规护理措施外,还包括胸外按压、人工护理等带有治疗目的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为患者赢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且抢救成功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状况、生命体征状况均优于一般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住院时间较一般组患者短。该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同时也表明,我院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急救护理模式具有优越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值得各大医院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动脉血状况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勘误声明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