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与《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2019-09-10 07:22刘玉高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玉高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机遇期,思政课程建设更是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思政课的核心课程,从教学的价值目标出发,探析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校教学改革; 理念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3-0083-05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一)思政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共同使命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与使命。其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词句,更是指明了培养对象的政治标准。然而,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错觉,将盲目崇拜和效仿西方视为与先进同步、与国际接轨,片面追求专业课程建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突出问题,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重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2]习近平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因此,深化思政课改革,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首先要牢牢抓住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们的灵魂深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教育首先应当是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本质或价值目标以及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换?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早就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在他看来,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国近代教育家朱自清也指出,“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

事实上,我国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的核心大多基于知识教育,这就造成了“填鸭式”的应试式教育的泛滥。究其原因,知识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现代知识教育奠基于功利主义知识观。培根是功利主义知识观的主要代表,他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教育的合法性发端于近代启蒙运动,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然而,它在道德观、价值观的人生塑造方面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功利主义知识观只重视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实用性、工具性,忽视古代知识观中的道德和价值意蕴。然而古代知识观是始终与价值观相连的:在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它引导人们过一种正当的生活;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一种蕴含了真的信念;在古代中国,儒家认为知识与伦理、人生相关,孔子明确主张知识分子从政,目的在于行道。而功利主义知识观为基础的知识教育必然也就走向了工具教育,其鲜明特点就是以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就造成了知识与价值、信仰分离,人演化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工具,教学则变为机械活动,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一门信仰教育课程。而当前的现状却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采用知识教育模式,教育活动仍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和专业课一样演变成了纯粹的应试教育。部分老师认为知识就是真理,只要将理论灌输给学生,就能内化为信仰;部分老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同于客观科学知识,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与实际相脱节;部分老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弄通,学生大多停留在知之甚至不甚知之的层面。要破解当前难题,就是要让知识教育重新回归信仰教育。教师要遵循信仰教育的规律,坚定信仰,弄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变知识传授转为思想引导,用鲜活的事例、真实的实践打动学生,以情感育人;学生要变知识容器为知识的主人,变“知道”为“体道”。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教学内容: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关切。

马克思在1842年至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曾明确指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4]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思想,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阐明的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授课时就不能为讲而讲,必须联系当下的世界和社会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尽量反映学生现实中碰到的问题,回应他们的关切,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否则,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大道理过多、理论性过强、跟学生相联系的过少等。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和优化知识体系,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始终以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素材来引导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传承。

(2)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方式,强化师生互动。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事实上存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为考而学”的现象,多数学生认为原理课“枯燥无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些也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启发引导来增强师生互动,合理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3)教学评价:重构教学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能力。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短、内容多,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困境。当前,也已有很多学校开始采用专题化教学,但这还不够,必须在专题化教学的基础上,探索面授、云教学、答疑、问题导向分组讨论、过程考核等多位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必须从考知识變为考态度、考能力,建立起课堂学习、自主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维度的学生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思政工作者的共识,然而 “改什么、怎么改”却是改革面临的共同困境。笔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践,下面将对改革的路径作一些有益的探析。

(一)深化专题化教学,改革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

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教材,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专题,从学生中、教材中、社会中提炼学生最关心、社会最关注、易生歧义的问题入手编写专题教案。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这就要求教师在专题选定上必须立足当前世情、国情,立足学生现实中遇到的思想困惑,进行专题教学设计。

(二)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现状

列宁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2]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离不开具体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必然要求注重实践环节,但实际中,实践教学形同虚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实践教学脱虚向实转变呢?这就要加大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精心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出发,筛选出适合于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提炼实践教学的选题,选题范围应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统一、与社会实践相关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探索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影视教学等形式;校内实践教学采取课外阅读、教师推荐原著与名篇欣赏、征文、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主题教育、参与社团、志愿者活动、校园采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指导、校内调查、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生自制小课件等形式;校外实践教学要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假期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种形式的考察、调研、支教、支农、普法等活动。

(3)规范实践教学流程。第一,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指导书。组织编写新教材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和意义。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来提炼、编制、设计相关实践教学的选题。编制面向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书,明确实践教学的步骤与流程,实践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基本格式,实践教学考核的标准、细则。第二,制定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各教学学期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主题、组织方式、活动总负责人、实施人、教学活动时间、实践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第三,组建实践教学小组或团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组建实践教学团队,或者由本班理论课教师指定实践教学团队,选择实践教学模块内容,由课程组统一按排实践教学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第四,完善教学计划:每个教学团队组建完成后,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各学期实践活动工作时间表,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学生、指导教师等,并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假期,提前规划假期社会实践教学选题,指派指导老师负责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提炼社会实践项目精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严格落实课程实践教学学分。实践教学以小组的形式或学生个体调研等形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鼓励师生深入社区、乡镇、田间地头,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独立或集体完成专题报告。由课程组统一负责实践教学的中期检查,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统一组织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

(三)不断拓展教学途径,改变单一线性课堂教学模式

统筹规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建设。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有效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模式。采用面授、网络课堂、社会实践、讨论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环节,探索采用“演讲式”、“点评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学生演讲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课程云平台把课堂没讲或拓展性的资源提供给学生,通过微电影、微信公众号、慕课、微课、手机APP等形式让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探索云班课教学、手指课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搭建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计划、精品课程资源、即时教学科研动态传播、交流互动论坛等一体化的网络平台;积极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校本资源,加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经典原著读书沙龙等兴趣小组建设;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理论大讲堂、理论热点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并将活动成果纳入实践考核。

(四)注重过程能力培养,革新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模式

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易养成“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心态。因此,必须建立多维度学生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闭卷统一考试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最终成绩应体现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由出勤率、课堂互动表现、期中期末测评综合评定,自主学习由经典阅读、学习心得体会等量化评定,实践教学由校内校外实践选题、计划实施情况、实践成果等划档评定。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可预期目标与实践挑战

(一)《马原概论》课教学的可预期目标

(1)学生认可度将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革新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预期,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优秀率将会明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宣讲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将会显著提高。

(2)教师主动性将逐步增强。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評价体系,必然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主动开拓视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自觉加强教师间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对外学习交流,从而增强思想引领能力、学习引导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3)教学与科研将协同发力。通过深化改革,教师对理论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对难点、疑点、热点的理解也更为精准,由此,教学研究的成果也将转化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将反哺教学,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4)理论与实践将相得益彰。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实践教学将形成从选题、方案策划、实践教学、任务布置、小组分工、汇报总结、教师点评、通讯报道、成果整理归档等一系列实施环节的可操作化模式。实践教学由此将从虚向实迈进,真正实现让理论走进学生现实生活,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二)《马原概论》课教学的实践挑战

(1)专题化教学易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在教学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在专题化教学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部分进行分割讲解,加之课程组教师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在讲授过程中就会出现部分教师对其擅长的领域大讲特讲,对不擅长的就一笔带过,这容易造成教学的碎片化、片面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经意间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及其知识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2)教学时间所限易造成对教材体系的僵化性认识。

由于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基本原理概论课包含的内容很多,但现实是授课时间却相对较少,教师很难把握授课进度。通过深化改革,教师将主动接触学术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相关问题研究更深入、更专业,往往能引起教师的共鸣,教师在授课时不经意间也会将一些学术观点传达给学生,但由于时间关系又不能系统阐述这些观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容易造成马克思主义“两张皮”,使学生对教材形成刻板性、空洞性印象,甚至对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产生质疑。

(3)专业师资短缺可能使思政课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由于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培养体系的不重视,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短缺是普遍的共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出身教师捉襟见肘。由此,教学改革将面临诸多困境,最终可能流于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先天性不足,短期内又很难得到扩充。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对比较难讲,这种矛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将表现得更加突出。事实上,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受专业所限,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不透彻,在教学中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就很难讲清楚,授课效果自然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出现教条化,并走向对立面。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5]

深化思政课改革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各高校不顾实际,为改革而改革,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基本原理概论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命,担当着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指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各高校自身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实际,扎实提高授课教师理论素养,立足校情,以学生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理论讲好学生身边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否则,教学改革必将流于形式,甚至走向“泛娱乐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5]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 and Practice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Liu Yu-gao

(School of Marxism,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7)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essential speeches on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many new thoughts, ideas and requirements. As has been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 which is a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for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With both the new challenges and the new opportunities faced by course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unprecedentedly important. As a core cour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s significant in exploring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value.

Keywords: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Idea and Practice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开篇探讨
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及其相关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从体系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浅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