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的科学记忆策略

2019-09-10 07:22姚圣发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物记忆效果

姚圣发

【摘要】  高中生物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知识抽象空洞,有的知识相近易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提高备考复习质量呢?这就有必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的记忆策略。

【关键词】  生物课堂 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060-01

一、科学记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老师们常发牢骚:“这么简单的知识,我都不知道讲多少遍了,可是学生就是记不住,考试时总是一错再错,真是不知道怎么教了。”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也真实反映出学生课堂的记忆有效性问题。

从心理学来讲,记忆有两种: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实施科学记忆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学生识记的速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课堂教学实施科学记忆。

二、利用不同的记忆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不得法”是影响学生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如何创造并利用有利于记忆的条件,取得理想效果?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激发无意识记忆,帮助学生记忆

无意识记忆事先没有既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新奇的、能引起浓厚兴趣的、能激发强烈情绪的事都能引起无意识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尝试创造氛围,让学生在无意识记忆的状态下,达到有效记忆。

(1)直观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范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我们自己,甚至还涉及外星生物,不仅宏观研究整个地球,微观还有病毒细胞乃到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老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给予适当的直观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将有助于学生进行较好地无意识记忆。

(2)激发好奇心,提高无意识记忆效果

刻板的讲授式课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而如果从高中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奇的感兴趣的东西记得牢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记忆。我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①比喻法: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生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深奥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比如学习到“光合与呼吸作用中CO2的消耗”时,我是这样比喻的:自己家里的吃菜问题(光合作用中CO2的消耗量),如果家里可以自己种菜(叶肉细胞的呼吸能产生CO2),而且菜吃不完(产生的CO2有多),那么可以把多余的菜(CO2)拿去卖或送人(释放出去),如果种的菜(产生的CO2有多)刚好够自己家里吃(光合作用的消耗),那么就没得送,如果种的菜(产生的CO2有多)不够吃(不够光合作用消耗),不够的就要从市场上买(叶肉细胞从外界吸收)。

②谐音记忆法:对于不容易记住的知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使之顺口易记,达到记得牢的效果。例如,叶绿体色素在滤纸条上的从上至下的分布位置时,可以谐音为“胡叶ab”;苏丹III与苏丹IV的染色结果可以记成“III黄IV红”,还有我们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常说的“无中生有为隐,有中生无为显”等等。

(3)开动学生的五官,让学生在动中记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眼、脑、手一齐动,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将形象与抽象结合,得出的结论,对知识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我课前将全班分组,各组自备材料,规定①组不加SiO2;②组不加CaCO3;③组滤纸不划细线;④组没有用棉花塞住试管口等等。实验时,让学生按照上述操作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照正确的实验操作,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记住了各种物质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有意识记忆

有意识记忆有既定目标,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可以达到记忆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1)明确地提出学习中的记忆目标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行为。老师依据教学大纲,事先告知学生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加强学生的有意识记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我们常告诉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那么怎么才是理解呢?所以我们要首先在“理解“的含义上下功夫,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忆。

①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直观化

生物学的一些知识,学生看得到文字,却摸不着现象。老师若能将这些知识具体反映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记忆。

②加强感性认识,增强理解记忆

学生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和肥料,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因为他们有直接的感性认识,有过這样的经历经验。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关知识的材料和例证来加深理解记忆。

(3)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我们老师经常会讲一句话:“我每次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学生听懂没有?他们都说听懂了,但做一道题,结果还是会有不少人做错。”为什么?因为知识被学生获取后,往往是零散地堆放在他们的记忆库中,做题目时并不能准确提取。所以,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用“点→线→面”、“文字→图表”、“文字→图解”等形式。

3.联系生活,用所学知识理解生物现象

学习来源于生活,学生对于亲身经历或感受过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而生物学科与人类自身紧密相联,老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学完“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后,可以问学生:植物为什么不宜在盐碱地上生长?“烧苗“现象是怎么回事?学完“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大脖子病”的产生,学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时,因为我校旁边有比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我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去观察红树林的课后学习任务等等,这样使学生在讨论中,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记忆。

[ 参  考  文  献 ]

[1]《减负与生物课堂教学》,毛万全,《甘肃教育》2004年1期.

猜你喜欢
生物记忆效果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