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9-09-10 07:22刘少春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小学数学

刘少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推进,成绩提升不再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当前仍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并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机会,抑制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基于此,本文笔者就着重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能力的好坏就关乎到学生今后数学成绩的好坏,所以,应当受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足够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由于教学方式的原因,让学生在初接触数学的阶段,就对数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要求教学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浅谈下小学阶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期和各位教师共同学习与借鉴。

一、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部分时候都是由自身兴趣决定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就成为了最关键的步骤。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的方法,教师可以从训练形式下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计算训练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计算的实用价值,从而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重视计算训练,更为专心、认真地参与到计算训练中来。

二、夯实基础知识储备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学生连最为简单的算法和算理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掌握,那么我们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工作将无从谈起,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以全面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为依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这一课时,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如,教师要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的解决实際问题的策略等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对每一个包含算理和算法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精准和有条理的讲解,让学生较好地将这些基础内容进行掌握,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我们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其一,认真审题。审题是计算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把握住题干的基本内涵,了解这道计算题目的出题角度,积极地联想可能用得到的算理和算法,不断地提升审题的精准性,为学生高效地开展计算打好坚实的基础。其二,规范书写,分清区域。无论在正式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都应当规范自己的书写,不断地提升书写的整洁度,并将不同的模块安排到同一区域。例如,在打草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每一道题目的演算过程放到同一块区域,以备在检查时使用这些数据。其三,注重答题步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重答题步骤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避免因为步骤缺失而导致结果出错。其四,检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完毕后积极地进行检查,看一看计算是否存在错误、判断是否准确、解题思路是否清晰、步骤是否完整、书写是否规范等等,而在计算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有耐心,多给予学生指导,从而让良好的计算习惯助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四、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小组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意义重大,既符合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根据特定标准来组织和构建学习小组,并对每个组内的成员都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学生有自我表现和参与的机会;其次,教师需要向学生发布任务,以调动起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动机,从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充分地沟通、讨论与交流,实现相互之间的思维互补与观点碰撞,营造出主动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的运算顺序,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笔者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了融合分组,使每组成员中都具有2-3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带领。小组成员分配结束后,笔者下发探究任务,如下:老张带10元同孩子去超市买东西,首先买了一个笔记本,价格是3.5元,然后买了一个橡皮,价格是0.6元,给孩子买了个冰糕,价格是1.2元。问,老张在超市一共花了多少钱?老张还剩下多少钱?如果这时,老张朋友还给他5元钱,他又给女儿零花钱2元,那么老张还剩多少钱?任务下发后,各组成员立即展开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最终得出了结论。如此的教学形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五、及时评价实践结果

当学生完成个人或者合作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强化,并且为学生下一次学习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而为了使评价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评价应以激励为主;第二,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而非实践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比较理想的实践效果。

例如,当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笔者马上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了评价,在评价当中,笔者对于那些表现比较积极、合作意识比较好的学生都进行了表扬,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比较发散的学生,笔者重点进行了鼓励,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基本了解了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也给学生的改进指明了方向。可见,及时评价对于强化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或是其他类型知识的教学,基于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我们应当首先认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高效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苟大康.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149.

[2]陈志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249.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