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制度逻辑

2019-09-10 07:22孙存良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国家治理

孙存良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民主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合法性的制度保证;是合作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高效性的制度支撑;是协商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科学性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国家治理 新型政党制度 制度逻辑 制度自信

[中圖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9)01-0017-0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家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国家治理成功的密码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获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制度逻辑。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民主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合法性的制度保证

合法性是政权获得广大人民自觉认同和拥护的程度,是一个政权持久运行的关键所在。哈贝马斯指出:“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它前进。”[1](P264)国家治理要顺利推进,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同。民主是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人民对国家治理认同和拥护的重要途径。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民主型政党制度,能够有效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声音,回应人民诉求。

民主的基本内涵是人民的统治和管理,它的本质是国家、集体的重大决策能够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新型政党制度主体,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虽然性质、地位、所代表的群体有所不同,但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都积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诉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都有着各自联系的群众基础,其成员大都是各行业的杰出代表,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影响力,在反映社情民意和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建言献策、表达意见,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可以说,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是一种民主型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合法性,需要把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充分反映到公共决策中,充分代表、照顾和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阶层日益分化,利益更加多元,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都有着特殊的利益诉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首先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其次要代表作为工人阶级最可靠同盟者农民的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与时俱进的政党。在中国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代,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还要代表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社会群体的利益,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当然,最广大人民与全体人民的外延是不同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等于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对不同阶层代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作为相关社会阶层利益的代表,民主党派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有所偏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就不代表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民主党派就不考虑工人、农民的诉求。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而民主党派的很多提案也重视反映工人、农民的利益和诉求。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找到了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统筹兼顾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有效实现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新型政党制度是合作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高效性的制度支撑

国家治理高效性,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治理高效率、有能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合作型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减少国家治理的相互掣肘,确保国家治理的高效性。

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在政治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政党制度而言,世界上主要有一党制、多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三种政党体制。一党制由于缺乏监督,往往导致腐败,影响经济发展、民生福祉,难以长期执政。多党制是一种竞争型政党制度,虽然有利于相互监督,但是各政党把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党派竞争沦为政治恶斗,反对党往往为了反对而反对,导致政治决策效率低下。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尽量促进社会合作,粘合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不是制造社会分裂和对抗。以美国为例,共和党和民主党恶性竞争导致的政治极化,已经成为美国政党政治的一大弊端。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美国为防止出现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而设计的权力制衡体制,已经变成一种否决政治,当今美国两大政党从来没有如此两极分化过,当极化遇到美国麦迪逊式的制衡体系,结果就是灾难性的。[2]新型政党制度,既区别于一党制的“包打天下”,也不同于多党制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政党制度,强调执政党与参政党合作共事。

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主要方针,以“团结而不对抗、合作而不对立、和谐而不冲突”为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拱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3](P31)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使中国国家治理具有高效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高速增长使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靠前,现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中国奇迹”,产生了“中国震撼”。“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之治”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的制度优势,而新型政党制度是制度优势的重要支撑。新型政党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事务、应对重大危机方面,更能体现出其治理的高效性。近些年来,中国能够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战胜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成功举办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顺利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等,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充分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高效性方面的巨大优势。

三、新型政党制度是协商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科学性的制度安排

国家治理不仅要有能力、有效率,而且要有质量、有效益,这就要增强国家治理的科学性。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而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新型政党制度主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国家重要领导人人选等,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创造了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协商民主新形态,有利于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中国政党协商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直接协商,比如在中央层面的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这种协商形成的意见被吸收到执政党和国家的决策和立法之中,是制定政策和立法的重要社情民意的来源。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进行的政治协商,比如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这种协商往往通过政协的决议和提案等向执政党和国家机关提出,作为制定政策和法律的重要依据。政党协商的重要目的在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作出科学决策,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4](P73-74)

相对而言,政党之间就国家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要比简单选举投票的决策更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科学化。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重大决策中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便于广开言路,汇集民智,集中民意,能够更加系统、综合反映社会各方面意见、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公共决策中信息局限或偏见的束缚,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党之间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就重大公共问题进行理性讨论,相互沟通和辩论,不仅能集中各种现有意见和建议,而且还能反映出更高层次的集体智慧,揭示出更多的信息,也就是真理越辩越明,有利于提高协商讨论的质量,提高公共决策的质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項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4](P79)说新型政党制度是协商型政党制度,并不是说它不要选举投票,而是把协商贯穿融入到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是选举与协商的结合。两种民主形式相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既有效吸收各方面意见,又不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正如李维汉所指出的:“政治协商是我国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方法。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是经过协商来调整的,国家事务中的重要问题是协商成熟而后决定的,国家的选举也是经过协商提名的。正是由于在协商过程中反复地交换了意见,展开了争论,从而辨明了是非,达成了协议,在进行选举和通过议案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常常出现最大多数一致以致全体一致的赞同和决议。”“政治协商的好处在于既能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能尊重占少数地位的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经过充分协商之后,使各方面的政见在基本上达成适当集中和统一。”[5](P320-321)

四、结语

政党制度来源于西方,但政党制度类型绝不仅限于西方竞争型多党制。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治理的巨大成就,说明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打破了西方竞争型多党制才能有效治理的神话,为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底气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美]弗朗西斯·福山,安桂芹,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从前南实行多党制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