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认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

2019-09-10 07:22李文献魏心凝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李文献 魏心凝

[摘要]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呈现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符号是我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奋斗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风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砥砺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在发展中继续前进。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 文化自信 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9)01-002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这段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根基和鲜明特质,彰显了制度自信,为坚持和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探究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意蕴及文化传承的历史启示,对于以文化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向世界呈现中国制度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政党制度承载的思想文化意蕴

新型政党制度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一)文化契合与借鉴

新型政党制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契合了“大一统”这一源远流长的政治文化及和合精神这一贯穿于儒家文化始终的思想文化。“大一统”起源于孔子作《春秋》[2],其后这一思想得到承续与发挥,自西汉后,“天下一统”的观念就深深地扎根于各朝各代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中间,甚至平民百姓也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而到了近代社会,“大一统”思想从原来维护封建王权延续上升到对民族、国家存续的关切。面对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状况,热切期盼中华重新一统的相同愿望,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为建立民主国家而奋斗。尤其是“五一口号”发布前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经历一系列考验而结成坚定的革命盟友,各民主党派也在斗争中最终认识到了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性,自觉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形成了多党合作的态势。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和”,如儒家贵和尚中,有“德莫大于和”之说。“和”是一种对差异的求同,对矛盾的妥协,进而达到各自诉求的充分表达和相向而行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放下歧见,为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正是对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继承。有论者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这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民主政治,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文化基因。”[3]这深刻指明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意蕴与和合精神的因缘关系,揭示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团结、和谐与合作”这一文化基因。无论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这一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心合作的精神风范,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理论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尤其是中国化的政党理论成果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与发展的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重视实行多党合作,《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4](P307)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多党合作思想,提出要与非党员进行联盟,在苏俄尝试了无产阶级与其他政党的联合执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的理论探寻和工作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成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源头。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成果,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文化意蕴直接的思想之源。如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多党合作的理论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鲜明地提出共产党都应与民主党派实行合作。如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5](P64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尤其是在2018年3月4日参加政协联组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宽广的视角指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完全不同于旧式政党制度及国外竞争型政党制度,是一种以平等与合作为基本内涵的新型政党制度。总之,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中国化的政黨理论成果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文化意蕴的重要内核。

(三)精神凝结与传递

精神与价值、伦理与道德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彰显出种种崇高精神和高尚风范。一是民主。“五一口号”发布后,毛泽东在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就政协会议的名称、召开时间与地点、与会人员等进行了充分协商,态度诚恳谦恭。而后历经三个月的充分讨论,才最终确定下来。这展现了民主的情怀,成为发扬民主的典范,为建立新中国后开展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二是爱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民主党派,成立之初就以反帝爱国为其政治主张之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齐聚在一起,离不开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的感召力量。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抗战胜利而浴血奋战,各民主党派也为抗战胜利做了大量的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第三党、救国会等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呼吁国民党立刻进行救国抗战等。又如“五一口号”的发布以及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表现。三是团结。团结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优良品格。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御敌。在经过了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抓捕民主人士、发动全面内战等一系列行径后,各民主党派逐渐感受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截然不同,从而在政治上向中国共产党倾斜。如“五一口号”第四条号召,联合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第五条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6](P337)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达到空前的高度。

(四)协商民主的创立与发展

协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以协商民主为基本内涵,协商民主是协商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正如学者所言,协商民主“既是一种民主政治表现形态,也是一种制度和程序,更是一种价值和文化”[7]。在共同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的协商传统,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新政协名称、新中国国名、革命胜利后民主党派前途、国旗、国徽和国歌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都进行了充分协商。[8]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协商涉及到国计民生、国家法制建设等重大事项,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得到彰显。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凝聚力及其历史启示

(一)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精神文化砥砺着多党合作不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大大推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也经历了“两道关口”的考验。但正是由于精神文化的砥砺,使得各民主党派经受了锻炼,多党合作制度也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两道关口”指的是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过“两道关口”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相互信任,开诚布公,既继承了“五一口号”时期形成的崇高风尚,又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土地改革期间,为了让各民主党派了解到土地改革的真实情况,破除认识上的疑虑,毛泽东倡导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到农村去参观和视察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各民主党派在各地党委的支持下抽派了大批人员参加或视察了土地改革工作。[9](P99)通过实地考察,民主党派消除了对土地改革的疑虑,支持土地改革顺利进行,经受住了这道“关口”的考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成为当时的重大议题。针对党内有些人主张干脆取消同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合作的观点,毛泽东做出了明确的批判,认为把统战工作当作包袱加以取消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毛泽东指示,刘少奇强调:“党中央认为统一战线工作是一种必要的工作,过去是必要的,现在是必要的,将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必要的,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并且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政治代表是可改造的,是能够服从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10](P117-118)根据中央精神,1953年到1954年,全国第四次、第五次统战工作会议都做出了加强统一战线的决定。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明确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一表述延续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精神脉络。

(二)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制度文化支撑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979年6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份子,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是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重要力量。[11]对民主党派性质做出的新界定,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会议将毛泽东提出的多党合作的“八字方针”扩展为“十六字方针”,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友党关系。1989年,中共中央印发《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在此基础之上,江泽民、胡锦涛都对多党合作制度做出了重要论述。江泽民提出要继续坚持多党合作“十六字方针”,并强调要“保持宽松政策、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12](P29)。胡锦涛指出:“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心同德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首次提出了“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14]新论断,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新定位,是我国多党合作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做了全面的部署,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向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一直未改,普世价值、西式民主、西方多党制思潮一直在冲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事业。但我国独特的历史命运、由新民主革命时期尤其是“五一口号”所凝聚起来的各阶层、各党派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历史情感支撑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多党合作事业能够不受西方民主化思潮迷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政党制度文化,为世界的民主事业开辟出一种全新的模式。而经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完善的协商民主文化,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世界民主发展的潮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气派。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要加强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抵御对西方自由民主的盲信、回应西方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质疑,深入研究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文化底蕴、提炼多党合作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尤为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 (001).

[2]张博泉.“中华一统”论[J].史学集刊,1990,(02).

[3]潘越,王野.中华文化与多党合作文化[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国人民政协辞典编委会.中国人民政协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7]陈延武.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写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5周年之际[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

[8]陈延武.协商民主的成功实践[EB/OL]。http://www. rmzxb. com. cn/c/2014 - 02 - 12/2337 2.shtml,2014-02-12.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陈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2]楼志豪,朱小明,游洛屏.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专题讲座[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3]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3 01 27.

[14]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3 02 08.

[15]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从前南实行多党制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