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言意共生教学的原点诉求

2019-09-10 17:17刘文艳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共生文本语文

刘文艳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找到言意共生的对接点,教师要从言意共生的科学视角展开教学研究,探寻言意共生的文学世界,展开多种形式的言意共生学习与训练,以提高语文教学品质,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学习突变。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我们语文教学要有本质属性回归要求,从言语的本性探寻教学之路,让言意共生成为语文教学的原点诉求,促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性觉醒。

一、构建语文言意共生的科学世界

语文教学离不开言意探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适时启动言意表达鉴赏程序,让学生在不断地感知体验中形成客观认知。

1.破译言意语文本质

言意由“言”和“意”两个部分组成,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围绕言意展开教学布设,教师要深入文本之中,对文本基本言意内容进行深度发掘,以破译言意语文本质,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学习感知契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个性,给学生传递更多阅读信号,让学生在对文本言意内容进行感知的过程中,自然建立阅读的个性认知。

如教学部编教材第十一册《草原》,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结合文本阅读,对草原的情景进行感知。为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让去过草原旅游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学生发言踊跃。有学生講述草原的牧民生活状况,也有学生介绍草原的自然风景,还有学生讲述牧民为游客敬献哈达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思维快速启动,课堂言意学习呈现高效率。

2.启动言意表达鉴赏

文本语言鉴赏是最为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操作时,需要给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然找到鉴赏的切入点,根据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言意内容进行个性展示,这无疑是阅读学习内化的过程。

在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语言鉴赏任务:找出文本中的精彩描写内容,说说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快速展开阅读,顺利找到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段。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展开鉴赏:这句话将甲虫比作音乐家,而且将其演奏的曲子说成是“灵泉”,真是非常地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草虫村落的美也展现出来了。教师对学生语言鉴赏情况进行归结性评价,并对鉴赏方法有针对性地传授,帮助学生顺利建立阅读鉴赏学法体系。

二、探寻语文言意共生的文学视野

言意共生带有鲜明的文学鉴赏色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个性文本解读,与作者进行灵魂对话,进而形成丰富的阅读共鸣。

1.诗意解读文本内涵

对文本重点内容进行文学鉴赏,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操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需要有创新引导意识,给学生更多延伸阅读的提醒,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界去看待文本,对文本内涵展开外延性发掘,用诗意的视角对待文本内容,自然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丰满的学习认知。

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将闰土的形象刻画得灵动无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将闰土的形象描绘出来。学生听说要用绘画的形式展示闰土的形象,顿时有了参与热情。开始研究描写闰土形象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然后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些电子课件中的图片信息,给学生提供更多参考。学生自觉展开阅读研究和绘画实践,课堂学习气氛呈现和谐性。经过一番研究和实践,学生的绘画作品不断涌现,教师通过筛选,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并让作者具体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一个绘画实践活动,成功点燃学生的解读热情,利用绘画形式解读文本,其诗意性特征逐渐呈现出来。

2.灵魂对话文本言意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灵魂对话,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索目标。教师应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让学生自然进入阅读环境之中,通过对作者情感、文本内涵展开深度发掘,提炼言意深刻含义,并在不断对话、不同内化过程中完成阅读学习。集体讨论、课堂辩论、课本剧创编、角色诵读、读写训练等,都属于生本、文本对话打开形式,教师要做出匹配性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操作环节,形成崭新的教学切入点。

学生阅读思维还比较单薄,对文本的深度解析还存在一些短板,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积累基础,还要对文本内涵展开深度发掘,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如《有的人》,这是臧克家的哲理诗,学生对诗歌的深刻寓意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教师先进行示范诵读,并给学生以直观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作者情感的抒发。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让学生跟读、仿读,课堂内诵读气氛逐渐建立起来。

三、衍射语文言意共生的思想历练

语文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并在具体实践训练之中完成言意内涵探索。教师为学生创设言意训练环境,拓宽训练维度,自然能够获得丰富的教学成果。

1.创设言意训练场域

文本阅读离不开有效的训练,教师在言语共生训练设计和组织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启迪和指导,势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言语理解品质,自然成长学科核心能力。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需要作出科学规划和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多言意训练机会,成功调动多种课堂积极因素。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对抗战方面的内容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为学生布设了读写训练任务:五壮士跳崖之后,有两位战士被山腰的树木挡住了,他们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多次参加战斗,根据这个线索进行创编续写,给这篇课文留下一个下文。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思考,课堂内研究气氛渐浓。学生顺利进入操作环节,一个续写任务,给学生言意训练提供良机。

2.拓宽言意生活实践

言意共生具有极为广泛的实践空间,教师在训练布设时,需要有拓展意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延伸阅读视野,结合生活认知基础展开训练操作。课外阅读、信息搜集、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社会宣传、生活调查等,学生在多重生活实践活动中解读言意、运用言意,能够自觉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如《青山不老》,教师与学生一起展开梳理性阅读,并对文中描绘的老人形象展开集中讨论,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对老人的高尚品德给予更高的评价。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言意认知,教师让学生为老人写几句话,或者是写一首小诗,表达内心的敬仰之情。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让学生自由展示,学生都能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情感。

言意共生是一种基础性学习和实践,符合语文学科能力培养基本要求,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在言意共生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环节展开创新研究,势必能够获得丰富教学启迪,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帮助和支持,让学生在本质学习感知体验中形成言意学法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221131)

猜你喜欢
共生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