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诗词资源,培养语文审美素养

2019-09-10 17:17陈丹丹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赏析意境诗词

陈丹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诵读优秀的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词的内容,并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我尝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解析的活动,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诗词审美水平,品味到诗词作品的本真。

一、赏诗景,想象画面美

古人创作古诗词作品做到诗中有画,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十分注意体现出作品的画面美,因此,在写作时往往会特别注意色彩的搭配、形象的展现、动静的结合。我在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就抓住了诗词的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尝试在头脑中还原诗词的画面,并尝试将自己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词作品的画面美。

六下第9课《词两首》的《渔歌子》是一首十分具有画面感的诗歌。我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展开想象,想一下这些意象都是什么状态的,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最后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将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意象表达出来。由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心中呈现出的画面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提出:“这首诗歌中我看到了一个渔人在细如牛毛的雨丝中垂钓,周围都是青山绿水。”还有的学生提出:“我看到了唯美的山水图景,那是一个十分安静的世界。渔人也和桃花、流水融为了一体,似乎看不见他的样子了。”在交流中,学生各自表达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通过交流对诗歌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是一种输入和积累的过程,在赏析古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怎样用文字展现各种景物,怎样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式描绘景物。表达则是一种输出的过程,让学生表达想象中的画面能促使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用语言描绘独特的美,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入诗境,体会意境美

在挖掘诗词资源的时候,我还尝试让学生进入到诗词的境界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通过解读诗词的背景,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解读诗歌的背景能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将诗歌的意境更具体化地展現在学生的面前,也有助于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四上第25课《古诗两首》的《江雪》是一首充满意境的诗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入诗歌的意境中,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柳宗元由于加入了政治革新运动中,所以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攻,最后被贬谪到了永州。在这样的蛮荒之地,他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现在再来看看《江雪》,你觉得这首诗歌展现的是怎样的意境呢?是体现白雪的纯净,还是展现其他的想法呢?”结合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这首诗歌展现了一种孤独和寂寥的心情。天地很大,但是却只有一个人独自垂钓,内心的孤独是可想而知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展现孤独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特点。

在进入诗境之后,学生会发现,作者不是简单地描绘自己看到的景物,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感受和对人生的参悟都通过笔墨展现出来。因此,这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特点。这样的诗歌能更好地将读者带入到诗歌独特的意境中,促使读者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理。

三、悟诗情,深化情感美

诗人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之根就是情感,因此品味诗歌不能少了对于情感的感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诵读,并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心,和作者形成共鸣,整体性地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此外,我还常常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情感美,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态,并揣摩其心理,这样也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在学习六下第9课《词两首》的《如梦令》的时,我首先鼓励学生展开配乐诗歌诵读的活动,在诵读中,学生对诗歌中小儿女的情态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展开表演活动,我鼓励学生思考:“当作者划着小船进入到荷花深处时,你觉得她一开始是什么状态的呢?当她发现自己迷失在荷塘里的时候,又是什么状态呢?当惊动了水鸟后,她的神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表演中,学生能更真切地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最后,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感悟。有学生便尝试表达:“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不谙世事的天真和纯洁。她和荷花融为了一体,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我能感受到她心中的愉悦之情。”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感悟。

在鼓励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的时候,我还常常鼓励学生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通过讲述的方式,学生将自己体会到的诗情用语言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看看别人所领悟的诗情和自己的感悟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谁的体会更为深刻。这样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挖掘到诗歌真正蕴藏的情感。

四、得诗言,表达性情美

诗歌的语言也是古诗词的重要资源,不同的作者所用的语言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分析和体会诗歌的语言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风格,感悟作者怎样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性情。

在指导学生学习五下第5课《古诗两首》的《游园不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我首先鼓励学生探究作品中几个有特点的词,包括“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学生感受到:“印体现出了春色的浸染,出给人一种充满生气的感觉。”“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中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是看到红杏后又感觉很欣喜。”“你能想象一下作者此后做了什么吗?尝试用几句话续写一下。”在学生续写的时候我提醒学生要注意延续诗歌中人物的性情特点。有学生便写了作者等不到朋友,就回家去了,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却并没有感到很遗憾,脑海中还回忆着看到的红杏,这样便延续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我鼓励学生尝试将诗歌扩写成短文,并在扩写的时候注意维持作者的创作风格不变。此外,补白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通过补白的方式能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在增补中更透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体会作者借助留白所表达的内容。

在指导小学生展开诗词赏析的活动时,我鼓励学生以赏读诗词之美味为根本,体会诗词之心为目标,充分挖掘诗词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形象之美,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诗词的情感之美,赏析诗词的表达之美。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积累和感悟,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赏析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221000)

猜你喜欢
赏析意境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