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一说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马上就会有人问:
未来,还需要老师吗?
这是围棋界人机大战新闻发布之后,老师们问的最多的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也是其他许多行业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大家都在问,未来,我们这个行业还需要人么?
现在,我说未来学校要被学习中心取代,马上就人问我:朱老师,今天的老师未来会失业吗?你所说的学习中心,谁来教呢?
答案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一、智能机器人教师是不是一个梦想
2017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全球的角度看,也许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智能机器人的重出江湖。
智能机器人成为风云人物
虽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都不是新鲜的概念和产品,但它们集中在2017年爆发,还是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以至于《亚洲周刊》把机器人作为2017年的风云人物。
这一次机器人的惊艳,代表性事件就是5月份发生的AlphaGo三场连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接着,在10月份,AlphaGo的升级版AlphaGo Zero 在没有人类导师的情况下无师自通,通过不到24小时的自我对弈、强化学习,就轻松击败了包括国际象棋、将棋和围棋在内的三大棋世界第一。AI,攻陷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
在医学和法律两个同样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如在医疗诊断方面,国防科技大学彭绍亮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超算医疗机器人,对100份病历的批量临床诊断,只花了4.8秒,平均单个病例需要的时间仅为0.04秒。经过对比研究,智能机器人的诊断和专业医生作出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100%。
在法律事务方面,美国拥有约900名律师的Baker & Hostetler律师事务所启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负责协助处理企业破产相关事务。而由志愿者共同研发的一款可以借助AI免费给人做法律指导的聊天机器人,也已经在全美50个州上线。据称,这种机器人律师在两年时间内帮人打赢了大量交通违法官司,有37.5万张违规停车罚单被交管部门消掉。
河南人机教育大赛
在教育领域,2017年10月也发生了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件。
一场特级教师对垒教学机器的人机教学大战在高考大省河南上演:一方是3名具有17年教龄、获得各种教学奖励的高级教师,一方是智能机器人,对78名初中生进行为期4天的数学教学比赛。
活动首先对78名初中生进行摸底测试,根据成绩平均划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教学机器人和真人特级名师的授课。在四天时间里对初中数学做针对性和集中性教学辅导,结束后再进行一轮测试,核算两组学生的分数提高情况。
为了保证这次人机大战的公平公正性,组织者采取了以下五个措施:1.所有的前测卷和后测卷都是由第三方教育局教研室资深老师独立出题。2.四天的试验过程都进行了实时直播和录像供所有人监督和回放复核。3.试验过程中有媒体、艾瑞和其他教育机构做观察员实地监控。4.测试卷和智适应教学机器人上的试题经过媒体抽样调查保证无重复或类似试题。5.使用智适应教学机器人的学生访談都有录音记录备查。
四天的教学过程结束以后,人机大战的的结果是机器人AI教学全面碾压真人教学,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机器人)完胜26.18分(真人),最大提分和最小提分两项上,机器人组也分别高出真人组5分和4分。
2018年的帷幕刚刚拉开,人工智能又一次高歌猛进。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SQuAD (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t)文本阅读理解挑战赛中,来自微软和阿里巴巴团队的人工智能模型分别以高分战胜了人类选手,位列榜单的前两位。虽然领先分数不多,但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文本阅读测试中战胜人类,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已经达到了人类对语言词句的理解层次。
智能机器人的汹涌而来,对人类社会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智能机器人教师正在走来,对教育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有人预测说,“未来10 年,大部分人类只需思考5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从比例上来说,未来10年人类50% 的工作都会被取代,比如助理、翻译、保安、前台、护士、记者、会计、教师、理财师……”其中教师赫然在列。
这样的预测有些耸人听闻。对教师被列在被取代的职业之中,我更是不敢苟同。前不久英国发布的一个报告也预测,按照失去岗位的可能性来划分,从100到0,在300种将受到失业威胁的岗位中,教师是排在倒数第二位,被淘汰的可能性是0.43%。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
二、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
智能机器人教师能不能全面取代真人教师?
毫无疑问,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会被取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可能全面取代真人教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不会被淘汰,一部分教师“失业”也是必然的。
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性与特质。
要想不被淘汰,其实关键是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今天的教师怎样才能不被淘汰?
首先,要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
究竟哪些事是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呢?在许多人看来,智能机器人似乎无所不能,其实智能机器人也是有“软肋”的。它的“软肋”就是它不可能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不可能具有真正的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棋艺水平再高的阿尔法狗眼里无疑是见棋而不见人的,而教育恰恰是“人的事业”。
怀特海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也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智能机器人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非常强,但是教师的工作往往是非预设、非逻辑的、非线性的,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各种力量的平衡,需要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其次,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未来的人类一定是一种新型的人机结合体,人类会借助于智能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强大。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转型了,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未来的教师,会从现在的大量的、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繁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进行知识性传授,也不需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而是能够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娴熟地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三、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
脸谱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经预测,未来的教师将会成为自由职业者。
这句话其实意味着另外一个事实,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教师无法做到以上两点,他将被时代所淘汰。
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培养指南》中曾经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现在看来,这句话更像是针对智能化时代的教师说的,因为几十年前,许多老师在接受完系统的教育训练以后,基本能够胜任教师职业。而现在,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人机共教”的新时代。
教师职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但是,教师职业本身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在原始社会,最初的教师往往是部落里富有经验地成长着,他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担负着照看和养护孩子的任务,兼具着教师性质的工作。
在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开始有了专门的“教师”,培养奴隶主的子女,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在奴隶社会后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式微,私学开始出现,孔子就是当时私学代表人物。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开始也不是体制内的教师。私学,其实就是能者为师,那些满腹诗书、身通六艺之人,成为私学最初的教师。后来长期占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其实也是这样性质的私学。
真正的大规模体制内教师的出现,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现代学校制度与师范教育体系的形成而开始的。如前所说,现代学校制度强调整齐划一,强调效率优先,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特点,更加剧了这一特点。
所以,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伴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伴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要,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教师是陪伴者
未来的教师,即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即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2017年跨年夜时,3个著名卫视频道上没有流量明星的劲歌热舞,出现的却是一个个知识精英。能让3家卫视频道如此“破例”的重要原因,是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的火热。罗振宇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曾获实时收视第一,同年12月,喜马拉雅举办的“123知识狂欢节”销量超5000万元。
据企智网数据,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其实,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等比较火爆的知识付费产品,就是由“自由教师”提供的收费课程。
有记者采访了购买这些课程的鹿仙贝。她声称,自己不是在单纯地购买知识碎片来装饰自己的头脑。“我觉得这些产品给我带来了操作系统的升级,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更强大的人。”她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消化这些产品,同时还在这些产品的启发下,购买了更多可供她深入学习的书籍。目前,她在狭义的“知识付费”产品上的花费已经过万。
与鹿仙贝一同参加价值900元写作课的另一位用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喜欢购买这些产品,尽管几乎每次她都无法坚持到最后,但是她要用花钱的方式,来逼迫自己学习。
知乎的投资商、创新工场执行董事高晓虎从三个维度对知识付费市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其一,支付的场景化线上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其二,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说生产资料教育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同时,面向新的情感或各个层面的冲动型收费也为市场助力,“如果面向更多的有这种需求的人群去扩张,如果这个人群的扩张没有停止,这个市场就没有问题”;其三,真正为用户自身的修养付费,这个领域其实就是读书市场。
其实,知识付费产品已经不仅仅面向社会公众,在校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群体。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16年3月报道,一位在职老师开设的单价为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被2617名学生购买,一小时的课程收入达到23553元,在扣除20%(4710.6元)的在线平台分成后,他一小时的实际收入高达18842元。这位老师开设的7节课,听课总人数达到9479人,课程总收入约8.4万元,如果按在线教育平台扣除20%分成计算,该老师7个小时的实际总收入超过了6.7万。7个小时的课程进账,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学校教师一年的收入。
2017年,苏州的一位“自由教师”史金霞来信,给我介绍了她离开体制以后的情况。从公办学校辞职以后,她在沪江网cctalk上创办了“史金霞个人网络微校”。她说:“我是教什么的?我不是教阅读的,也不是教写作文的,我是教书育人的。经典作品研读、日常习作评点、国际佳片鉴赏、口语交际练习、吟怀旧老歌诵英语诗文……所有这些构成我课程的元素。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人,成为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她开发了《跟史老师从小学学到大学》的生命成长系列课程,听课的学生从7岁的幼童到70岁的老人都有,但更多的是在校中小学生。为此,她还开发了《中学生综合读写课》系列课程。为了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2017年7月她开设了《给家长的十二堂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父母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饱含欢笑与泪水的难忘的暑假。除了收费课程外,她在喜马拉雅的公益课程播放量突破了5万。
在讲课之余,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五本著作《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同时每天用10多个小时疯狂地学习英语。她说,熟练地掌握英语,可以自如地听说读写,是她的夙愿。
除了像史金霞这样的“个体户”自由教师外,现在还出现了若干自由教师的共同体组织。2017年9月26日的《法治周末》以《独立教师“自由”背后的无奈》为题报道了这个群体故事。
记者张舒发现,随着教育行业的逐步市场化,传统教育关系正在被重构。辞掉公办学校工作,专职给学生补课的“自由教师”群体开始日趋壮大。
3年前,胡进(化名)从北京市丰台区一所公立学校辞职后,和几个同伴成立了一家自由教师工作室。现在,工作室已经有11名老师,涵盖了初、高中教育的几门重点学科,除了上门授课外,平时来教室补课的学生,加在一起有近100人了。每逢双休日,工作室的课程往往要从早排到晚。而在周一到周五,除了给学生提供上门补课服务外,他和同事们还要花大量时间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方案。工作室为什么能够受到学生和父母的欢迎?除了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外,也和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关。胡进介绍说:“公立学校备课是针对知识,而工作室的備课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资料和方法,才能达到提分的效果。”每次上课前,他们都要和学生聊聊平时的生活、近期的烦恼,这些内容也是课程中重要的一环。
以上三个案例,其实已经预示了未来教师职业的多种形态。
一方面,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师仍然会存在,他们负责“兜底”的教师职责,贯彻国家的意志和教育方针,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
另外一方面,教育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会对社会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认证与评估,选择诸如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这样的民间知识传播机构,史金霞这样的个体性质的“自由教师”,或者胡进这样的教师工作室(课程公司),甚至类似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社会补习机构,以及各种技能培养机构,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
这样,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向学生传授,“能者为师”的新的教育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