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在高校基础学科教学作用探讨

2019-09-10 22:59牛丽娜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牛丽娜

摘要:教育思想大讨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目标,巩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内涵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系统深化新兴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讨论;教育思想;基础学科;学以致用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兴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发展以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为契机,一句话德才兼备,方是社会主义建设栋梁之才培养的基础。以大学生刻苦读书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求真务实,勿浮夸虚伪;要求大学教师秉承优秀的教学传统,热爱教学、刻苦研究,潜心育人;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引导教师潜心研学,教书育人,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职业幸福。中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全国微商遍地,旨在提高自身或者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但是,大学教师面对经济上的选择,何去何从,如何安心科研,静心教书,全心育人,都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新兴应用型高校着重于自身内涵的提升,这就要求促进大学教师收入水平提高与教学水准提高,保证人才的相对稳定,磨炼教学科研队伍。同时,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各个专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水平,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理念先进、学以致用的一流师资与专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有用的栋梁之才,充实到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

一、德为树人之本、育才之基、成才之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致力于教书育人,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在价值观与人生观逐渐成形时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育人方法和途径。育人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人格养成和人生发展三大方面。作为大学教师,虽说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但要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育目的,悉心教学,潜心科研,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虚怀若谷能包容有度量,内在与外在比较完美的结合,知行合一。如若大学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发展空间也有极大限制。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基础,一个专业水准极高的人,如果人格高尚,其正面作用会很大,如果人格缺陷比较大,其负面影响也会不小。大学生接受教育是反省人生的开始,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自我认知的过程。古人常说每日必三省吾身,查漏补缺,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错误,然后想方设法加以弥补完善,这样及时得到匡正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好,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顺,人生奋斗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明朗。

高校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使大学生明理、增知、习学本领,更是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指导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均会对学生产生比较久的影响。大学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品德高尚、行为端方,像瑶池中的清香白莲一般,虽出污泥而不染纤尘。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就要懂得教师的薪酬是成不了大富翁的,但会深受世人尊重。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其精神财富是同一的,那就是——美德与学识。美德如玉,学识如金,德才兼备才能金玉俱得,珠圆玉润。大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炼自我意志,不断地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发展成熟,实践和时间会留给教师成熟的头脑,高尚的品德,积淀出优异的学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正如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教师而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大学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待人接物、道德情操、学识素养,在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眼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对大学生产生着“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得很贴切“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对广大人民教师来说,薪酬虽然不高,物质生活比不得穿金戴银之人,但最大的职业荣誉感来自学生品德优良和于国于家有望,成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

实践证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带来的只会是落后和衰退,势必会被时代所摒弃。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在教育界,要求教育教学也要适当的提速方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应用型高校,推进基础学科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人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价值与自觉行为。致力于领跑示范,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造就源源不断、能谋善断、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培养大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和夯实的各项技能,大脑加双手,思维加技能,让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们毕业后,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真正的一技之长,从容地面对社会,虽不能称之为一招鲜,吃遍天,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有立锥之地,小则为家,大则为国。

高校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内容要敢于创新。教师在使用现有教材时,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从四方面实践探索:(1)从教学内容背景人手。拿本科公共英语教材来说,可注意教材背景厚度的适当拓宽,开拓大学生的视野。(2)从教材内容的讲授过程着手。由于课时的限制,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的答案以便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对传授知识的过程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传授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渗透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手段方法不多。(3)从教学内容新颖度上下一番功夫。教学内容不能目空一切,眼高于顶,脱离现实,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不能僵化,教师讲不得其法,学生学不得所学。(4)从教学内容的应用角度创新。让大学生明白自身所学学科的应用价值,鼓励大学生到科学实验基地亲身感受知识的应用。激发大学生求知欲、创新欲。在高校基础学科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大学教师的德与术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大学教师的术就是指纯熟的教学技能与比较精深的科研水准,用科研推进教学,教学为科研积累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与研究对象,这对战斗在第一线的大学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研材料,每一节课都可以建立教学档案,内容丰富,总结反思,深入研究,即可单一研究也可以整体研究,为各学科各专业的科研打下夯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研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以教学研究方向为基础,组成教科研建设团队,按照研究方向组建教研团队,在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科专业全体科研工作者相对固定地“分配”到不同教研团队中。每位科研工作者都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攻关方向,都清楚自己在整个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参加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组织团队,接受相应的团队领导,参与到教研团队的教研活动中。定方向、定团队就是要解决学科专业建设缺乏凝固力和向心力的问题。各个学科专业的特色、方向和团队等要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发布,人员确保稳定,不因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变化而任意改动,将其数字化,标准化,作为今后各学院,专业科研骨干力量的引进、教研经费的分配、招生计划分配等多项工作的权威依据。

三、结语

高校基础学科的教师不是他人所称的“乌合之众”,基础学科是各个专业的基础,是培养人们思维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基础学科。通过基础学科教师们刻苦的教研,精心的教改,多元的传授手段,大学生们通过大学基础学科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能看到技术、科学和医学等各学科正不断壮大,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能够清楚地看见技术、科学和医学在未来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更加了解这些学科领域,心境和态度也会变得更为开放,更为从容。教育是无私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们也有自己的中国梦,广大教师共同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栋梁之才,建设祖国,为祖国服务。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民办高校教师,要做国家教育事业的一块砖,一团泥,一把沙,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国栋,董建江.努力拓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2(3):19-20.

[2]张军.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唐山学院学报,2008(4):97-99.

[3]吉满仓.提高教师关注度形成教师献策力[J].中华少年,2016(25):65.

[4]杨帆,李惠先.基于过程管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7(2):57-58.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