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育人有道

2019-09-10 16:58李林红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小学语文

李林红

摘要: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感染。

关键词:小学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素,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感染。下面笔者就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及做法。

一、感受人物光辉形象,树立真善美的人生观

课文中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直接感知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容易打动学生单纯而又稚嫩的心灵。充分利用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爱国情怀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捷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赞美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对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让他们反复诵读课文,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通过人物形象,辨知真善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写人、叙事的课文,主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心理的描写,以及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鲜明,使事件生动具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围绕事件的关键点,进行感知与想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比如《桥》中,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的精神,维护了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引导学生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

(二)体验人物情感,表达真善美

对于以形象说话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形象中体会情感。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周边贴一些白杨的图片,再利用多媒体出示西北大戈壁残酷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深刻领会什么是奉献精神,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对于直接抒情的课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形象入手体会情感,还可以使其从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多处直接抒情,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及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逐渐产生向善的愿望与动力。

(三)感悟蕴含哲理,信服真善美

有些课文中的哲理蕴含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者众所周知的有关事例,进一步理解“我”和父亲的行为和观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教育。

有些课文对于哲理的呈现则如画龙点睛般巧妙。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称慕德国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学生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深刻认识人性弱点,远离假恶丑的人性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人性的假恶丑远离学生。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4人小组,让他们讨论金钱是什么、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金钱的魔力”命名。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我再进一步结合课文对其进行解释,从而明确知道托德“以钱取人、见钱眼开”的观念是错误的。

又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因为觉得蔺相如没有战功而又升迁得快就非和他过不去;《童年的发现》中的老师,因为误解学生费奥多罗夫的天真,而把他赶出课堂;《桥》中村支书的儿子为逃生加塞到逃难队伍的前面……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描述,教师可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它,认识它,让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向善是人之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之源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认识廉颇的嫉妒心,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所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正确认识别人。对于《桥》中村支书的儿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而离去……

三、通过拓展演绎人性,成就真善美的高尚人格

巴甫洛夫曾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教学拓展,就是要让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人性的善更加入腦,入心。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人性优点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感动,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在《桥》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同类文章《这一年,感动在身边》《石匠二哥》等,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人性的真善美。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适时点拨,让语文课堂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小学语文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