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让科学教育源于生活

2019-09-10 00:22陆静芬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望闻问切生活即教育科学教育

陆静芬

摘要:对幼儿而言,科学探索的现象——可能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可能是生活中突发的某种现象。所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更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在春天的活动中,教师通过“一望”——采撷孩子们的兴趣、“二闻”——走近孩子们的经验、“三问”——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四切”——形成孩子们的课堂,开展了中班科学活动“探秘香樟树叶”,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关键词:“望闻问切” ;生活即教育;科学教育;幼儿生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对幼儿而言,科学探索的现象——可能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可能是生活中突发的某种现象。所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更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

如何选择适宜的科学教育内容,对教师来说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要具有操作性及科学探究性。在春天的活动中,我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嘴巴、眼睛、头脑,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去探寻香樟树叶的秘密,从而诞生了中班科学活动“探秘香樟树叶”。

一、“一望”——采撷孩子们的兴趣

“望”——其实是一个了解情况、收集原始材料的过程。教师要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情景再现】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中(1)班的孩子们开心地玩着轮胎攀爬游戏。突然,子墨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呀,地上怎么那么多的树叶,颜色还都是不一样的。”被他这么大声地一叫,边上的欣然、俊熙、雨轩还有小米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也发现了,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我还发现地上有很多黑果果呢,是哪里掉下来的?”“我们小区那里也有这样的树叶,我妈妈说叫香樟树。”……说着说着,边上又围上来了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边说一边捡起了叶子,捡起了黑果果。

看着孩子们对香樟树兴趣盎然的样子,我也不由自主地细细地观察起香樟树来:真的,春天来了,香樟树穿上了美丽的衣裳,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色彩。经过冬天的养精蓄锐,香樟树显得尤为挺拔,一阵风吹来,五彩的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孩子们在香樟树下,捡着,笑着……好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

【分析】今天的“香樟树”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起初是一名幼儿的发现,一句下意识的话,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共鸣,可见孩子们对香樟树已经有了关注倾向。

2.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发开始简单的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孩子们开心地捡树叶,捡黑果果,参与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观察到了感兴趣的现象。围绕“香樟树”,孩子们由语言上的交流逐渐转化到了行为上的实践,体现出他们对“香樟树”的了解需求。也就是说,中(1)班大部分的孩子对香樟树产生了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孩子积极学习的一种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设想:以“香樟树”为线索,设计一节常识性的科学活动,由于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兴趣之上,结合了季节,又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资源,应该是很有趣、很有价值的。

二、“二闻”——走近孩子们的经验

在感受到孩子们对香樟树的强烈兴趣以后,我接下来需要做第二件事——“闻”,去听一听孩子们的对话,去了解孩子们的前期经验,这是每个教学活动都必须做好的一项准备工作。

(一)晨谈

晨谈的时候,我们聊起了“香樟树”的话题,孩子们的发言很积极。

芷妍:“我发现香樟树有红的、绿的,还有咖啡色的。”

晓雅:“香樟树的叶子是长长的,有点像椭圆形。”

一凡:“我早上游戏的时候,我数到了20棵香樟树。”

锦泽:“掉下来的树叶是枯枯的、硬硬的。”

乐天:“我发现了香樟树有两种绿色的树叶,反正有点不一样。”

珏华:“我闻到香樟树是香香的,有点像小草的味道。”

……

在孩子们的“嘴巴”中,我提取到以下信息:孩子们交流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树叶的颜色、树叶的形状、树叶的软硬上,这些都是香樟树外在的一些特征,比较显性。还有個别幼儿关注到了树叶的味道,说明这个孩子很细心,运用到了身体上的其他感官,关注的点更多。

(二)散步

午后散步的时候,我和孩子们来到了香樟树下。因为最近的话题都是关于“香樟树”的,大部分孩子自然地与香樟树互动起来。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位孩子的表现:有的跑过去抱抱、摸摸香樟树;有的抬起头在看树叶的颜色;有的孩子蹲在地上,仔细地看着落在地上的树叶,并大声和同伴交流着。孩子们在自由的状态下,进一步表现出了对香樟树的兴趣。

在晨谈与散步活动中,我了解到了孩子们对于香樟树的前期经验,关注到了他们对香樟树的兴趣。孩子们无疑是喜欢香樟树的,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去讲述、触碰、感受、探究香樟树。这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有利契机。

三、“三问”——了解孩子们的需求

开展一个有价值的科学活动,仅仅了解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活动中,孩子们最想了解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帮助他们建构什么科学核心经验,这都需要老师进一步去了解。为此,我利用QQ群下发了“香樟树”调查表,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小区里找一找香樟树,用文字、图画的方式,记录下孩子们最想了解的关于香樟树的问题,以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教育。

从孩子们的图画与家长们记录的文字来看,孩子们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关于颜色。为什么春天的香樟树上有红色、绿色、黄色等那么多的颜色?

⒉关于气味。为什么香樟树那么香?香味是哪里发出来的?

⒊关于黑果果。黑果果是什么?是种子吗?

⒋为什么香樟树都是种在马路边上、小区里?

⒌关于落叶。冬天的香樟树会落叶吗?

在五类问题中,关于颜色和气味是孩子们问得最多的,应该是他们最关注的、最想解决的问题,那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

孩子们的头脑里总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当孩子对某个事物、某个现象产生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活动总会持续一段时间。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可能帮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帮孩子解决他们最想解决的,其他问题可在后面的活动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以获得更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四、“四切”——形成孩子们的课堂

在前期的“一望二闻三问”活动中,我采撷到了孩子们的兴趣,走近了孩子们的前期经验,了解了孩子们最大的需求,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工作。根據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预设了中班科学活动“探秘香樟树叶”。

预设目标:

⒈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的过程中,探索香樟树叶的颜色、触感、气味等方面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的有趣。

⒉能与同伴合作,仔细观察研究香樟树叶,进行记录,并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过程:

第一环节:回忆散步、游戏、捡香樟树叶的情景,引出今天的研究主题“探秘香樟树叶”。

第二环节:探索香樟树叶的颜色、触感等方面的秘密。分为两个小环节:(1)用眼睛寻找香樟树叶的颜色秘密,用简单的标记进行记录、交流。结合视频了解香樟树叶颜色变化的原因。(2)用小手感受树叶的触感(不同树叶、正面反面等),在“摸树叶”的小游戏中,知道不同的树叶触感是不一样的。

第三环节:探索香樟树的气味。分为三个小环节:(1)用鼻子闻一闻树叶,说说自己的感受;(2)撕一撕树叶,感受香味的变化;(3)两人一组,借助捣碎器捣一捣树叶,搅一搅树叶,进一步感受树叶的香味。

第四环节:制作香樟包。这其实是延伸环节。在简单了解香樟树气味的作用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简易香樟包,放在教室里,回归幼儿的生活。

一个好的科学活动的形成,应该以孩子们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抓住探索的关键点,形成幼儿的经验点。在整个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香樟树叶的秘密,借助工具(捣碎器)让孩子们感受香味的不同,关注细节,及时追问;采用记录表、视频等形式,做好每个环节的小结和总结,帮助幼儿逐步发现关于香樟树叶的秘密,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而活动的最终环节又回到了孩子们的生活,很好地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其实,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努力捕捉、生成科学教育内容,将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让“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呈现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为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晓杰)

猜你喜欢
望闻问切生活即教育科学教育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望闻问切”有效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汉文的教学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