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部编教材为伴 与传统文化同行

2019-09-10 16:19李琦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

李琦

摘要: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与部编教材为伴,与传统文化同行。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部编新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经典

引言:一门课标的出台、一本教材的问世,是国家事权的落实,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那么,在不同社会思潮、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的时代,课程教材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弘扬正确价值导向,发挥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这些深刻的命题,成为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它们流传千百年,经久不衰。孩童时期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打根基时期,他们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

一、在学习中沉淀 与部编新教材为伴

2016年9月我担任了一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这年正好迎来了语文“部编新教材”。新教材、新理念、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学常规,要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新理念压力下,我该如何开展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呢?我困惑、担忧。我意识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我静下心来,坚定的树立起终身学习观。郭思乐曾说过:“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相互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 革的某一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 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执教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这三年里,我积极参加市、区开展的语文教研;2017年11月我参加了安徽省第四届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2018年10月我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走出去”我开阔了眼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了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前所未有的突破。科学研究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投身科学研究,教师会发现自己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加迫切,与学生同成长,与研究同成长, 这是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大魅力。

二、寻找教育的“根”与传统文化同行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尊重人的内部自然,使生命得到激扬,这是教育的“根”。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为教育培根”。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经典建构课堂在部编语文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借鉴古代蒙学读物的形式进行编写,利用汉字规律编排识字。每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都按照深浅程度安排语文学习要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教材注重联系生活,体现了学科之间相互勾连,相互融合的大语文观。

当我本学期将执教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点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精心构思,巧妙运用,让传统文化精髓根植童心。这个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运用多种形式编排传统文化内容,力图由此形成合力,提供充足的传统文化养分。先是第一单元中的古诗课文, 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餐”等美丽的图景,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细腻的感受,还有梅子黄时山林中的自然恬淡,让学生轻快明朗的感受着季节的美。然后在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写出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礼俗、景象及与之相关的情感,让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接着在第二单元安排了文言文《守株待兔》,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哲学思辨的深度。部编教材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语感,初步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第三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一组课文。通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忆江南》 《滁州西涧》 《大林寺桃花》等古诗词,描绘了具有东方美学的别致景观,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通过古代先贤关于改过的名言,给学生以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学生修身律己的行为习惯。通过成语,既有包含寓言故事的成语,也有八字形式的成语,帮助学生积累源于古代汉语的常用语言形式,将文化积淀与语言运用相结合。这样的多种路径,为学生们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经典建构课堂加强有效教学,教师任重而道远。我在执教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内容时,我总结了以下四点反思:

1、整个教学板块中我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地学。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课堂上我注重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小报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華,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喜欢并乐于参与的,配合教学我还开着了非富多彩课外活多:亲子诵读、制作小报、手工制作、卡片制作等。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这样的一个个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原则的基础上,用感情做桥梁,用道理做纽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热情。

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充分反映了国学教育在部编教材中的重要性,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塑造性格,并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对完整文化谱系观,更是一个人真正的认识并热爱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开端。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