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传达

2019-09-10 07:22程诚
新纪实 2019年8期
关键词:形式内容情感

程诚

【摘 要】在《如果根茎能说话》一诗中,作者通过蚯蚓、孤坟、蚂蚁、叶芽这些有象征意味的意象,黑暗、光明、潮湿、干燥、地下、地上、死、活这些有对比关系的词语,以及将母亲的死看做是在地下的重生这样合理的想象来表现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思念之情,但同时又通过选择根茎作为叙述者、叙逐渐减少叙述话语和把握诗歌的听觉节奏的来缓解这种情感,将沉重的主题用轻缓的语气表达,给诗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

【关键词】内容;形式;情感

通过细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如果根茎能说话》一诗中,作者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叙述,而是将说话的权利赋予了根茎这一意象,借助根茎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但又在诗歌的形式层面缓解了自己的感情。下面,笔者就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入手来解读这首诗。

一、内容层面

内容是文本的基础,无论什么样的文本,作者都需要通过内容来传达思想或者情感,而读者也需要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来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从而完成文本的创作。在本诗中,作者主要是通过意象的选择、词语的选择和合理的想象来表达思念之情的。

(一)意象的选择

在《如果根茎能说话》一诗中,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象就是“根茎”,但由于根茎在这里还承担着叙述者的身份,所以笔者将它放到“叙述者的选择”一节中去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诗歌的另外四个意象——蚯蚓、孤坟、蚂蚁、叶芽。

蚯蚓穿过一座孤坟大概需要半生;而蚂蚁爬上树顶只是为了一片叶芽。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穿过孤坟”和“一片叶芽”分別是蚯蚓和蚂蚁的目的,为此,蚯蚓不惜花费半生,而蚂蚁却要爬行很远,它们为了那个纯粹的追求宁可付出巨大的代价。这里,我们不妨把“穿越孤坟”和“一片叶芽”看作是作者的追求,而“蚯蚓”和“蚂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但作者这种行为却是不能为世人所理解的,因此后文中作者才借助根茎的口吻说地下比地上好,除了因为地下有长眠的母亲外,还因为母亲是唯一可以理解作者的人,这也是我怀念母亲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其实分别代表着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这也就体现了作者不仅实在追求,而且是在执着追求,这加深了他人的“不理解”,同时凸显了母亲的“理解”,使得作者更加思念母亲。

(二)词语的选择

在词语的选择上,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词,反而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词,但这些常见词的叠加,却产生了对比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笔者认为,诗中所使用的“黑暗、光明”“潮湿、干燥”“地下、地上”“死、活”这四组对比词语,表面意思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却可以通过根茎这一叙述者使得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发生转化。在我们看来,“黑暗、潮湿”的“地下”是“死”者生存的地方,而“光明、干燥”的“地上”才是“活”人生存的地方,这是这些词的表面含义,但是根茎却是生长在地下的,在它的眼里,“黑暗、潮湿”的“地下”才是“活”着的乐土,而“光明、干燥”的“地上”则意味着“死”亡,换句话讲,对于根茎来说,“黑暗、潮湿”的“地下”就人们眼里是“光明、干燥”的“地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四组具有对比意味的词语在根茎的视角下发生了深层含义的转化。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转化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即希望与根茎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母亲,能够像根茎一样享受地下的生活,这种希冀正是作者怀念母亲的体现。

(三)合理的想象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上一节中所讲到的对立词语深层含义的转化,带有一种轮回的意味,从某种意义来说,“黑暗”即是“光明”、“潮湿”即是“干燥”、“地下”即是“地上”,“死”即是“生”。而本节所要讲到的合理的想象,也正是作者对母亲“重生”,即一种轮回的想象。

死去的母亲仍然活着;她今年十一岁了。

第一句中“死去的母亲仍然活着”,母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会活着呢?这说明母亲在地上的死被作者合理想象为在地下的重生。再看后一句,“她今年十一岁了”,这说明作者不仅把母亲的死看做重生,还将生和死的时间精确化了——母亲死去的那一瞬间就是在地下重生的一瞬间,所以母亲在阴间已经十一岁了,也就意味着在阳间已经去世十一年了。诗人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母亲死看做是另一种意义的生,说明诗人并不想让母亲的死成为永恒,而是希望生长在地下的根茎可以告诉我,母亲现在“活”得很好,将母亲置于轮回之中正是诗人怀念母亲的集中体现。

二、形式层面

以上,我们从诗歌的内容层面分析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但一首好的诗歌,绝不仅仅局限于内容,通过细读,笔者还发现了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这些特点比较容易被读者忽略,但它却是本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者情感的抒发起到了缓解的作用。这里笔者将从叙述者的选择、结构的变化和节奏的控制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叙述者的选择

前面我们提到,“根茎”不仅是本诗的一个意象,更是作者选择的一个叙述者。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选择这个叙述者的合理性,再来谈这一选择所产生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根茎是生长在地下的,而作者的母亲也长眠于地下,根茎能够不断地向下扎根,一直到达母亲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可以看到母亲此时此刻的“生活状况”,而根茎怎样将信息传递给作者呢?笔者认为,根茎仅仅是植物的一部分,它可以将信息像传递营养一样传递给地面上的植物部分,进而传递给地面上的作者,也就是说选择根茎这一叙述者,不仅是因为它能够看到母亲的情况,还因为它能沟通地下与地上,母亲的情况、母亲想对我说的话以及我对母亲的思念,都可以通过根茎的上传下达来实现。此外,根茎与植物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母亲与作者的关系,不同的是,根茎和植物在物理状态上是相连的,能够打破地面的阻隔,而母亲与作者在抽象意义上是一脉相承,但是物理状态上却受到了地面的阻碍。因为根茎具有这些意义,所以作者选择它作为叙述者是合理的。

那么,作者选择根茎作为叙述者,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母亲的死”其实是一个悲痛的话题,但这里作者通过“他人”的口吻来讲“母亲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作者悲痛的情感起到缓解作用,因為每一段悲伤的故事由当事人讲出来和由他人讲出来的情感的浓度是不同的,沉重的情感被旁观者根茎的口吻过滤掉了,故事仍是那个故事,但情感由悲痛转为了淡淡的哀伤。

(二)结构的变化

通过阅读,笔者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存在变化。为了方便分析,笔者从两句“如果根茎能说话”和一句“如果根茎继续说”将这首诗分为三小节,每节中根茎叙述的内容所占的行数是在逐渐变少的,第一节从“它会先说黑暗”到“而蚂蚁爬上树顶只是为了一片叶芽”一共占六行,第二节从“它会说地下比地上好”到“今年她十一岁了”一共占四行,而第三节从“它会说到我小时候曾坐在树下”到“轻轻地挖”一共占三行,也就是说根茎在三节中所叙述的话语越来越少,笔者认为作者这样安排诗歌的结构,其实也是在缓解自己的情感。叙述越多,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越多,相应的情感也就越浓烈,而叙述逐渐减少,实际上是作者通过压制字数来控制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作者逐渐减少诗歌的叙述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的更大的回味空间,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三)节奏的把握

诗人缓解情感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对诗歌节奏把握,这里我们主要谈诗歌的听觉节奏。通过细读,不难发现这首诗里存在韵脚,即“话、家、芽、她、下、挖”这一组字的韵尾都是a,a音读起来较为舒缓,作者正是用这种读音较为舒缓的字眼来缓解自己强烈的情感的。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控制诗歌的分行来控制节奏,从而达到舒缓情感的作用。

拿一把铲子,对着地球轻轻地挖。

这是诗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着地球轻轻地挖”从语义连贯上来看,应该是一句话,但作者却故意将“轻轻地挖”单独成行,除了起强调作用外,还起着舒缓情感的作用。转行可以将句子分开,加长中间的停顿时间,从句意来看,停顿符合“轻轻地”这个词的含义,从情感上看,停顿舒缓了作者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内容层面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同于那些情感浓烈的诗歌,而是在形式层面将这种情感进行了淡化,让人感受一种深切怀念但是又努力控制的感觉,读完全诗,笔者深觉有淡淡的哀伤萦绕,内蕴悠长。

参考文献:

[1]杨阳.见证希望与幻灭的根茎——我读《如果根茎能说话》[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7):41.

[2]杨小翠.评张执浩的《如果根茎能说话》[J].文学教育(上),2016(09):134-135.

猜你喜欢
形式内容情感
情感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台上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