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历史重任和素质要求

2019-09-10 07:22徐俊川
新纪实 2019年8期
关键词:素质要求新时代

徐俊川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思政,新思政也应该有新思路。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新的历史重任,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重任;素质要求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需要新思政,新思政应有新思路、新力度。如何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深入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将思政课办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反思、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赋予的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既是深切勉励,更是责任重托。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条件下,对自我的思政教育教学的角色、职责与作用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肩负起宣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政治使命,努力成为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出色的思政课教师。

(一)释疑解惑

这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效担当和实现的现实重责。

尽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已有较为充分的革新发展,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教学亲和力、有效性的欠缺问题,仍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如何让学生真正对思政课感“兴趣”,这不是一个“老掉牙”的过时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常思常新的关键问题,直接决定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否能发挥自身独特的理论宣讲和教育的职责作用,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充分阐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抓住思想根本,将最影响党和国家发展的时代问题、现实问题突显出来,有效回应与解决广大学生心中的疑难困惑,促其增强自信、凝聚共识、激发动力、积极进取,成长为自强奋斗、爱国有为的新时代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把自己摆到“问题”中去,要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要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释疑解惑,用“问题”吸引学生,用对问题的“解释”影响学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具体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新奇多变上。须知,没有理论的根本,缺失思想的力量,任何教学方式与手段都难以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本末倒置错误,应该充分引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视与反思。只有深入到党和国家所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去,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为之心存忧患、殚精竭虑,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用“问题”抓住学生,让师生共同成为“问题”中人,共同感受与思考关系民族、国家盛衰兴亡的时代问题,共同努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此来直面实际困惑,解决心中疑难,成为坚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生力量。

(二)守正阐道

这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与努力实践的根本原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授业解惑,更要守正传道,始终不忘坚持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的理论根基,宣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的理论内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感染与影响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有真正造福人民、富强国家、复兴民族的理论之“根”和主义之“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性发展的创新成果,事实证明,无论对中国抑或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引作用。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始终坚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的根本立场,身正思正言正行正,能够用丰富多样、灵活务实的教育教学方式阐释好、宣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真正让高校思政课发挥出润物无声、铸魂育人的现实作用。也只有自觉明确与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这个根本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具有更为充实有力的教育教学自信,才能更好地对标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言、人格要正”的新時代思政课好教师标准。

(三)始终将“释疑解惑”与“守正阐道”有机统一起来

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的教学自觉与主体意识。

“释疑解惑”是前提,“守正阐道”是根本,二者不可分离。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应回到“问题”中,以“释疑解惑”为抓手来解决好教学亲和力、有效性的实际难题。讲好“故事”,是为了讲好“道理”,如果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那就偏离了根本。没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讲“故事”,只会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变得浅薄无力,对广大学生更难以达到刺激思想、培根铸魂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善于用“有意思”的“故事”把“有意义”的“问题”回应好、解释好,从中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威力来,展现出它的魅力来,这才是真正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重要作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只有始终坚持“守正阐道”,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有效“释疑解惑”,才能让思政课充满活力,成为思想激荡、争鸣与交流的良好平台,将学生带入到关注民生、关心国事、关怀民族的人生正道上来。

二、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从教育教学规律的高度,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行动遵循,令人振奋鼓舞,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倍感鞭策和激励。那么,如何发挥好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作用呢?

(一)坚持“政治要强”

切实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党执政的坚决支持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给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是给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它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作用。打铁必须自身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育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树立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才会有底气、有生气、有力量,理想信念才能传得开、信得过、扎下根。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提高政治能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坚持“情怀要深”

切实用真情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一个有深厚情怀的人才会跳出自我,有大视野、大境界,涵养上下求索的治学大格局,培养为人民做学问的大担当,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笔端富有忠诚和深情,言行富有穿透力和感召力,人格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家国情怀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它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优雅而博大。饱含深情的文笔,富有家国情怀的人格最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它本身就是思想教育润物无声的最亮丽风景。因此,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就能历练出宽广而深厚的情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

(三)坚持“思维要新”

切实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思想、开阔视野、开发心智、塑造灵魂的创造性工作。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媒體融合的发展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就要以创新思维因时而变、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守正创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滋养,以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方法与模式,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故事,营造宽松愉悦、充满活力的教学场景和氛围,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坚持“视野要广”

切实做到传道者先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

人的视野决定人的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俗话说,视野一变天地宽。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研究世界,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观大局、察大势、驭全局,对世界形势作出深刻洞察,对事物变化做出精准分析与辩证把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善于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宽广角度透视问题、把握逻辑、探索规律,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原理讲深刻和透彻,把道理讲清楚和明白。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实践素材,增强课程的理解力和阐释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课的教育内容飞入学生的心田。

(五)坚持“自律要严”

切实在课堂内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思。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明德引领风尚,以崇高精神塑造灵魂。教师首先通过严格自律塑造自己,修炼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高为范,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对学生起到引领感召和化育影响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严格的自律意识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说的和做的一致,在知行合一的践履中,扛起精神之旗,立起精神支柱,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构建学生的美好精神家园。

(六)坚持“人格要正”

切实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靠真理征服人心,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心,触及灵魂。正人者,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人格,才有吸引力、感召力。文以载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培根铸魂的使命,教师必须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德、高尚的思想情操,以德立身、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人格表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品格成长。有了高尚人格的示范、感召和引领,其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就会随风潜入夜般地嵌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学生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深刻地道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办好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根本要求。牢记政治使命,不忘历史重责,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也是党和国家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必须勇担重托,不应辜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2]高旭《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历史重责》[N].淮南日报,2019-06-25(003).

猜你喜欢
素质要求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的作用和素质要求论述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时期图书管理员的继续教育研究
论高校行政秘书的工作性质与素质要求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