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19-09-10 07:25于丹
高考·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中历史教学

于丹

摘 要:在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不仅对学业水平作出要求,更是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了很高的高度。这就促使历史素养的培养成为今后教学的重点问题,在今后的高考中,題目的考察也会紧跟这一大趋势,从学科基本能力的考察转向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察。本文从“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着手,结合具体实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素养作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引起了教师、校方和教育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历史史实,还使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全面地体会到历史学是史实与逻辑的和谐统一。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阶段主要体现为:突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学科探究能力以及赋予学生良性思维习惯这三方面。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

除了历史解释素养外,历史核心素养还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这四个方面,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构建要符合历史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部分。

1.获取史料

高中阶段对于加强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树立高中的正确历史观念的需要,也是落实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有能力、有担当的历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现阶段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大多来自历史教科书或是配套的教辅资料。学生单纯的认为历史书上的内容就是真实历史的复现,历史书上说的观点就是权威的、无需质疑的普遍史观。因此大部分学生陷入了“二手资料”的误区,为了走出该误区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本观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查找资料,获取更多史料来补充信息,从多个维度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跳出前任对于客观事件的主观认识。

2.分析史料

史料的分析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资料的收集是否全面、覆盖性广,二是史料分析者的个人情感偏向。因此学生在对史料进行分析时难免会受到个人经历,原生家庭,以及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始印象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孩子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对于缺乏思辨能力的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很容易使他们站在形而上学的立场上来对各种史料作出分析。

3.评判历史事实

在对历史史料进行全面分析之后,要对相应的历史事实作出相应评判,这种评判出去学生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外,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往往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信服于老师的权威性,对于教师提出的观点深信不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习惯于灌输给学生非黑即白的理念,从而很可能使学生偏离了对历史事实的全面评价。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整体的、全面地看问题,作出客观的历史评判[1]。

二、实现“历史解释素养”教学探究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鼓励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针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特点、经过,更要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对青年一代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根本目的。

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组织学生积极有序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并且对学生的观点加以积极引导和适当点评。例如:在“对秦始皇功过进行评价”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论褒奖还是批评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头脑风暴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人物也有两面性,秦始皇开启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却也是普通百姓眼中的暴君,制定了推动历史进步的秦律却也是一个奢淫无度的君王。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史料的分析和历史评判尽可能的遵循学生的思考方式,减少教师无效干预,避免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

在探究性学习中,从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到小组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引发思考,整个过程均是以学生的兴趣为牵引,这样获得的答案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从而记忆和理解也都更加深刻。相比于枯燥的教师授课,学生背诵,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更为有效。比起手里扬着皮鞭驱赶马儿的农夫,教师更应是黑色海面的灯塔,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有效出路。

2.激发学生历史研究兴趣

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方式时,往往陷入到“我向思维”的误区中,未能认识到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后对历史研究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传统历史课堂模式过于呆板无趣,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史实背诵和历史人物的讲解,学生在模式化的教学中很少能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体会不到历史的魅力,长此以往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学生对学术产生抵触情绪,就难以认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从而评判史实,更达不到有效的“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节课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在课程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动学习状态下不仅学生的接受能力慢,并且还容易遗忘。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设计有趣的情境导入,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据专家研究,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问题或遇到矛盾时,大脑皮层会异常活跃做出反应。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促使这种反应的发生:在课堂导入时用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以及情景剧等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历史情境,然后因势利导的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更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扩展,从而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培养历史解释素养[2]。

三、结语

通过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改善当下高中历史教学误区,同时能够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历史学术态度,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价值观念,坚持逻辑与历史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设计研究[D].芦哲.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安琬玲.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