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主体意识 优化互动教学

2019-09-10 07:22谢健武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创新思维自主学习

谢健武

【摘要】  本文通过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关键词】  主体意识 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091-02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以落实。而优化互动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意境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是倡导教师、学生之间民主、团结,互助合作精神、群体精神,师生教学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转变认识,更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重视应试教育,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果,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师包揽一切,且只教给学生应试的知识和技巧,要改变这种现状,应首先在观念上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培养自习的能力和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要“使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统一起来互动,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定理与例题的教学中,宜采用“自我发现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结论。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引导学生做剪纸数学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剪刀、三角形纸片,并依次剪去一个角,观察每一次剪去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立刻进行动手操作,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一些学生急不可奈地发言。

生1:每剪去一个角,图形多了一条边,从三角形依次变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2:我有不同意见,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仍然是三角形。

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看著他。

生3:我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从边上剪,与过顶点剪一刀都是剪去一个角,但结果却是不一样。(如图1,2)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如果我们剪去四边形的一个角,结果又会如何变化呢?

全班学生就纷纷动手操作,并很快议论起来了。

生4:四边形有可能变为三角形、五边形或仍然是四边形。(如图3,4,5)

师:n边形(n大于3的自然数)剪去一个角后怎么样呢?

生5:可能会变为n-1边形,n边形,n+1边形。

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操作、分析、探究,得出结论。成功的喜悦悠然而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自然而然掌握了这一组定理,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激励质疑,引发创见

在数学互动课堂里,呈现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动场面。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见解、设想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大力开展学生间的合作、同桌讨论或小组交流,激发学生间思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优化创新思维,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在复习一次函数定义时,我把题目:“函数y=(a+1)xa2-2a-1+(a-3)x+4

(x≠0),问当a取什么值时,它是一次函数?”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

同学甲说:由题意知a+1=0且a-3≠0,即a=-1时,它是一次函数。

同学乙说:还有一种情况,当a2-2a-1=1且自变量x系数a+1≠0,a-3≠0时,即

a=1±■时,它也是一次函数。

同学丙说:甲乙两同学说的情况均有可能,故此题应有三解,即a=-1或a=1±■.

我正为同学丙的小结叫好的时候,突然,同学丁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不全面,还有一种情形。

同学们把怀疑的目光转向了丁,我鼓励丁,把思路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丁说:a2-2a-1=0时,因为自变量x≠0,所以xa2-2a-1=1,

此时a=1±■,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x+6+■和y=(   )x+,故此题应有五解,即a=-1或a=1±/3或a=1±■.

这样通过激励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有创见的争议,使大家思维更严谨,同时,激发了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索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良好素材,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复习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节习题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互动教学,并加以探索。

题目:“如图6,已知:∠A=∠D,

∠B=∠E,BF=EC.

求证:△ABC≌△DEF”.

在学生完成本题的证明后,我采用了变式的方法,把题目改造成开放型探索性问题:如图,已知∠A=∠D,∠B=∠E,要使△ABC≌△DEF,除了已知的两个条件外,还应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请尽可能多写出答案。

问题刚刚给出,同学们就开始举手发言:

学生A:应增加AB=DE或是BC=EF或是AC=DF.

学生B:还有∠ACB=∠DFE或AC∥DF.

学生C:不行。增加这个条件只能判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而不能判断它们全等。还有一个条件是“BF=EC”,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证明过。

我微笑地点点头,对他们的回答作了简单的评价,并对他们的积极思考进行了表扬。然后又询问大家还有没有其它答案?此时,全班一片寂静。不久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问题:“老师,可以作辅助线吗?”我说“问得好,可以作辅助线,大家还可以讨论。”同学们又开始沉思,所不同的是,有的在添辅助线,有的与同桌商量,有的前后两桌学生坐在一起讨論,还有个别同学走出座位到其他组参与探讨。几分钟后,同学们又踊跃回答问题。

学生D:若增加“一组对应边上的高相等”或“一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都能判断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C:还可以增加“一组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学生E:不行。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尝试了,无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不少同学此时也在附和)。

我观察到大部分同学都在支持学生E的观点。于是我又组织大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待大家讨论完毕后,又请学生C把证明思路向同学们解释一遍。紧接着又向学生询问还有没有别的答案?两分钟后,一位学生小声问:“周长相等可以吗?”此时,我高兴极了,大声说:“灵感,这就是灵感。”并高度赞扬了该生大胆猜想的行为。接着又让大家讨论该问题,且最后师生一起探索出完整的答案。

五、强化自主学习,落实全程参与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就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主动地学起来,创造性地学起来。应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强化自主学习,落实全程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和练习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尽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在互动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教师的“导”要得法,既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又要正确处理“发散”与“收敛”的关系,紧扣主题,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健康心理辅导,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只有把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才能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1.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创新思维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