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语文教学的策略

2019-09-10 07:22黎昌友唐红英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

黎昌友 唐红英

【摘 要】网络语言以其新奇、快捷、自由等特性而盛行于世,这给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等带来消极影响。为促进汉语规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学,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网络语言,摒弃不良用语;引导学生学习规范汉语,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优化学生语言学习环境,保证语境的纯洁性。

【关键词】网络语境;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007-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2月28日在京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8年12月,全国网民总规模已达

8.29亿,普及率已达59.6%,比2017年底提升了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加网民5653万。当前,网络语言以其新奇、快捷、自由等特性赢得学生的青睐与追捧,学生在网络聊天工具上使用网络语言,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网络语言,更有甚者在写作文时也用上了网络语言。在网络语言如此盛行的环境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作为,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学习规范汉语,以促进汉语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倡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学,培养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

传统汉语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冯骥才把语言比作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情感、思维方式和下意识等。闪雄也在他的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在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必须注意保持汉语的纯洁。因为语言的纯洁意味着文化的纯洁[1]。”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延续至今,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从古至今,中国文坛中流传着许多的文学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文字瑰丽,内涵丰富,富有哲学道理,妙趣横生、经久不衰、百读不厌,长期阅读品味,会让人受益匪浅。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魂,如果学生长期受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的熏陶,定会领略到经典的魅力所在,进而陶冶情操,语言能力和道德情操都将得到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倡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热爱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课外多开展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汉语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由读到熟悉,甚至背诵下来,进而让他们交流、探讨,与同学、朋友、老师、家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还可以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对经典的反复学习中,可让学生走进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领略中华文化的雄伟壮丽,探寻中华民族的智慧根源。在经典文学的长期熏陶下,学生的修养潜移默化地往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久而久之就对那些粗俗的网络语言产生抗体。

二、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网络语言,坚决摒弃不良用语

网络语言的思维方式与传统语言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语言分类明确,有规律可循,有固定的结构和搭配,可以很灵活,也可以很规矩,而“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汉语的语法规范,它没有所谓的规则,很多时候都是人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创造,随意搭配。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形式,它的形式各异[2]。”网络语言形式纷繁复杂,数字、英文、拼音、汉字杂糅在一起,全凭网民自己喜欢便可以任意组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语言是汉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适当地加强汉语知识教学。学生在掌握汉语的同时也有利于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当学生在使用网络語言时教师不能一味指责,但如果遇到学生用粗俗、不规范、低级趣味的语言时,应严厉制止,绝不留情。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合理惩罚机制,学生说恶俗的网络语言将会受到惩罚,通过惩罚机制,学生会知道他们说不良网络语言是不可以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性,教师还可采用退而求其次的方法,通过举例晓之以理,让学生主动接受规范汉语,可告知学生:“网络语言中常用汉语音节的首字母来表示词,用‘BB’表示‘宝贝’,但是这两个字母还可表示‘宝宝’‘爸爸’‘拜拜’。这几个词表示的意思截然不同,很容易发生歧义,也许你本来想表达‘宝贝’,但对方理解成为‘拜拜’,交际便不能顺利进行。所以,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还不如直接用汉字,岂不是更直接、更准确?”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语言的分类、来源及特征,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与现实生活有明确的界限,它产生于网络,主要适用于网络世界,通常不可带进现实生活,更不宜用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上。

三、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

“泱泱中华,方言无数,不同地方的人们仅凭口语并不能够正常交流,却几千年来始终统一于同一种文化之下,正是由于有汉字作为维系的纽带。21世纪初,很多人想用拼音取代汉字,结果失败了。这更加说明表意的汉字被广大的中国人所认同,所坚守。所以不能过度地、无序地用谐音来幽默,那将取消汉字的表意性。把汉字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着使用,则会造成更大的混乱[1]。”谐音字、缩写字、合音字在网络语言中大量使用,对词义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汉语的纯洁性受到干扰,是对民族文化的亵渎。网络语言语法、语义、章法混乱无序。“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自然净化毕竟是漫长而渐进的,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用语的过度泛滥很容易会造成整个社会语文水平的低下,尤其是对广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无疑会使得他们本来就不成形、不牢固的国民语言体系遭到侵蚀和破坏。”[4]

学生对语言规范还不能驾轻就熟,如果此时过多地受到网络语言的干扰,会使他们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下降,一旦成为习惯,对汉语学习则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哲学家认为:铲除旷野里杂草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让灵魂无纷扰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让学生不受到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就得先让学生牢固掌握规范的语言,当规范的汉语习惯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他们自然会意识到网络语言的缺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语准确、生动、明白,遣词造句时精心推敲,选择最适当、最贴切的词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这些都是规范汉语的优良传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范汉语的条条框框容易让人觉得束缚和乏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规范汉语时,采用生动有趣的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规范汉语有节奏美、音韵美的特点,可陶冶学生情操,还可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促使学生对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加以甄别、比较,提高学生使用规范汉语的自觉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让学生多看多读节奏性较强、朗朗上口、简短又有教育意义的诗歌或散文,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规范汉语的积极性。

四、优化学生语言学习环境,保证语境的纯洁性

语境是语言存在的环境,也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环境。学校一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语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语,避免滥用网络语言,以免给学生造成误解。教师还应改进教学方法,不能以高姿态来要求和规范学生,应亲近学生,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以利于学生接受。从大范围来说,学校也应加强语言环境的建设,可以多在走廊布置一些书香气息浓厚的书画,抛去浮躁、沉淀心灵。此外,家庭和社会也须配合学校共同营造健康、规范的语言学习环境。

五、结语

总之,面对网络语言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夯实字、词基础,加强汉语句子结构的教学,另一方面,对使用不规范语言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制止学生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广泛开展课内外阅读,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诗词让学生多读多记,鼓励同学间进行阅读分享和阅读积累、摘抄,在经典文学中体会规范汉语的美。

【参考文献】

[1]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10).

[2]申珍丽.试论网络语言的挑战与语文教学的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王显槐.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调适[J].江西教育科研,2007(3).

[4]何琼凤.浅论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利与弊[J].成功(教育),2012(8).

【作者简介】

黎昌友(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基础教育。

唐红英(1967~),女,重庆荣昌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