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警察“侥幸脱险”的教训

2019-09-10 07:22李一南
现代世界警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脱险警车教训

李一南

为了让本国执法人员能分享安全处警的经验和教训,美国警察协会把原仅限于好友之间的私密性切磋变为脱密后的公益性交流,发起了主题为“侥幸脱险”的活动,鼓励所有执法者把处警时的教训分享出来。

该活动为自愿性加入,无纪律要求,参与者可匿名提交自己亲历的执法教训,主要目的是通过分享类似执法情景下处警的教训,给同事们“提个醒”。

什么是“侥幸脱险”

工程施工中隐含着大量不安全因素,有经验的工友总有一些“差点儿出事”的故事,在执法中也一样。“侥幸脱险”的内涵由三个极端方面纠合在一起:事态严重、幸运眷顾和死伤后果。故而可理解为,在任何一次表面上看着是“风平浪静”或“十拿九稳”的执法任务中,若没有幸运的偶然眷顾而打破了因果链条,是有可能导致一名执法人员严重受伤或者殉职的。因此,探究“脱险”背后的原因,对于所有执法人员来说都具有“生存”的意义。

“侥幸脱险”的执法常包括以下重要因素:危险的环境、身藏枪支的执法对象、装备失效或警员主观缺乏对环境的敏感性、疏忽大意等。除去环境因素,从主观来讲,警员们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将他们的“差点儿”分享给自己的密友,往往能引起共鸣,达到共同吸取教训的目的。可是,要将自己的故事和教训分享给全国其他的警察,很少有人去那么做。而“执法者侥幸脱险”网站的建立,给了美国每个执法者以提示和启迪,每位出警、巡逻后的警察都因此而获益,能安全回家。

同行间的学习

警员关于“差点儿”的交流,都是以亲身经历的“故事”为载体,要么是“胜负在须臾之间”,要么是“几乎丢了性命”,为的是让同事们在相同的环境下能吸取教训、保住性命。由于其涉及警察的心理、能力以及诸多警察内部的机制和警务秘密,所以被严格控制在警察群体之中。这样确保了同行之间能够相互学习,提升安全性和稳妥性。

分享的“故事”有以下多个方面,按照目前数据库内志愿者提供的情况,类目按照从多到少的次序为:设卡检查、盘查可疑人员,抓捕、转运嫌疑人,羁押场所事件,枪击,搜查,被伏击,持枪嫌疑人,被攻击,躲藏的嫌疑人,入室盗窃,盗车,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炸弹威胁等。可见,美国警方的“路检”、盘查“可疑人员”、抓捕嫌疑人、监狱内执法管理以及涉枪案事件为导致执法人员死伤的最多因素。

为了让警员毫无顾忌地将自身的经历(其中可能很多是糗事)分享出来,执法人员的“差点儿就没了”组织是一个志愿者组成的组织,没有纪律的约束,分享的警员完全匿名,提交的每个故事会经过“双检”,先由在职警察审核,再由退休警察审核,抹去所有带个人特征的信息(以确保匿名发表),并重点显示那些有利于提高警员安全性的提示。7~10天后,永久删除个人身份信息并被重新编辑后的故事才能在网站和智能手机APP上查阅。此外,用于接收故事的网站不需要回溯查询发文或访问来源的IP地址,警察也不需要进行注册登录就可以发送故事,但是如要浏览他人的故事,则要在注册后确认身份。

这些“故事”还会定期推送给活动组织方,直接提供警察基金会(独立非盈利研究与培训组织),用以在多個全国性的执法活动组织(如国家执法人员纪念基金会、国家战术警察协会等)之间进行交流。

故事之一:遗漏的手枪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一次常规的设卡检查中,遗漏了一支放在座位上的手枪。

在一次日常设卡盘查中,我截停了一辆嫌疑车,要求司机出示他的驾驶执照、车辆注册证明以及保险单,然后我回到自己的巡逻车中,叫指挥中心帮助查验。在报出驾驶执照信息后,指挥中心的接线员建议逮捕该人。我于是呼叫支援。“援兵”警察抵达现场与我会合后,我们走向停下来的目标嫌疑车。我俩都保持着安全姿态——都在汽车的B柱旁、位于前后玻璃之间的位置与嫌疑人说话。

我将司机逮捕后进行搜身,将其押至巡逻车内,然后我又返回嫌疑人的车,继续搜查车内。这时,我才发现一支.44沙漠之鹰手枪(0.44英寸,为11.176毫米口径,系该手枪的淘汰型号),就放在副驾驶的座位上。起初,“援兵”和我都没有发现那支枪。

“援兵”事后讯问嫌疑人,嫌疑人称“计划向截停汽车的那个警察开枪”。如果我不等“援兵”到来就独自去抓捕该人的话,很有可能我就吃大亏了。因为掩护我的警察和我本人一直遵循着适当的安全预警姿势,在接近嫌疑人驾驶的汽车时采取的也是规范的程序,才保证了能安全地逮捕嫌疑人。

本案中学习到的教训:

1.保持“对形势的敏锐性”。

2.随时进行训练,选择合适的安全战术。

3.“例行”的出警尤其要注意,容易滋生自满和懈怠。

4.与目标嫌疑人面对时,除非危急事态,应呼叫并等待后援到来。

5.即便无需支援,也要将“掩护同事”作为设卡盘查(机动车/行人)培训科目的内容。

故事之二:自信的抓捕

这个故事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多次被自己“送进宫”的嫌疑人,当你再次逮捕他时,是不是很自信呢?

那时候,我在乡下(是那种“非常偏远的乡下”)当警察。有一天,我看到一个“熟人”,我和这家伙打交道的次数数都数不清了,警方可以随时逮捕他,他的驾照也是暂时吊销的。我跟着他回到家,然后让他靠边停车。他回头一看是我,下车后接着进了屋。我在门外填写了文书,然后敲他家的门。正因为我经常处理他,所以我们都知道对方姓什么。

我让他出来在文书上签字。我告诉他的是,使用已吊销的驾照开车属可投监的违法行为,但我不打算这么做。我没告诉他的是,我将凭借仍有效的通缉令将其羁押。

他出了门,签了文书。接着我给他一张副本,然后告诉他,还有一张通缉令要逮捕他。于是他束手就擒。当我抓住他的手腕时,比我强壮的他一把就将我拉进了屋子,接着我俩扭打起来。

房子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木屋,一楼是厨房和客厅。这时他的女友喊了起来,让他不要打警察,而他不断地想移动到厨房以及上楼到卧室里。因为地处偏远,我的手台(步话机)信号极差,基本叫不通,因此对如何打斗或呼叫增援,我是没法建议的(而且很多人恐怕也不理解我遇到的情况)。最后,我终于制伏了他,我没受伤,受伤的是嫌疑人。

我当时认为,正因为之前我们互相熟识(以前我也逮捕过他),这次也将是一次普通、平常、顺利的逮捕。我所未注意的事实是,当他看到我后跑进了屋子拒绝出门,直到我告诉他不会因为驾照的事情抓他,他才出的门。

本案中学习到的教训:

1.每次抓捕都会是危险的,每次抓捕都要以“危险”来对待。

2.可能的话,抓捕时总要安排后援。

3.永远不要臆想因为你认识抓捕对象,他们就不会侵犯你。

4.时间允许的话,待在一个安全的位置等待援兵,再考虑一个合理的迫近与抓捕方案。

故事之三:短裤里的AK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支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能藏在嫌疑人的短裤里。

警察局接到一通可疑来电,称在一栋住宅楼前,两名嫌疑人身旁有一辆汽车,四门大开着。赶到的警察发现,该车的车牌被条带遮挡,两人身上都有万圣节的面具。一名嫌疑人(甲)明显有心智迟钝,说话很慢;另一人(乙)则充满挑衅。挑衅的家伙被警察立即放倒、搜身。但没有发现武器。接着警察又对该车进行了搜查,依然一无所获。

接着,警察让两名嫌疑人坐在地上,继续调查。一名警察称,心智不全的嫌疑人甲曾经在十分钟前在商店行窃,于是在嫌疑人坐姿状态下将其背铐。几分钟后,嫌疑人甲站了起来,走回到正在搜查的地点。

随后,警方在甲的短裤里(前部)发现有一支折叠枪托的AK-47,压上了30发弹容的弹夹,枪管朝上。他的短裤下摆只到膝盖,也不是很能装的样子。此外,他身上还有几包不同的零包毒品。甲没有被警察放倒在地,就是因为他的心智表现出有问题,给警察的印象是“非威胁性”,行动也很慢。之后,警察查明,嫌疑人乙就是利用这个心智有问题的甲,把甲当作“骡子”来藏枪藏毒的。

本案中学习到的教训:

1.出警中嫌疑人不管是何种人,都要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其心智迟缓或者心理障碍而对其有不同的對待。

2.在类似的情况下,只要你有理由怀疑,就要将所有的嫌疑人统统放倒在地进行搜身。

故事之四、之五:公路上的追捕

“当我前进、掉头,我的车在东西向的车流中是垂直的……这时候,一辆福特F-350工作卡车载着一车建筑材料迎面而来,以大约6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了我警车的驾驶位。撞击导致我当场昏迷,巡逻车完全报废。”这样“大难不死”的情形并不多见。2017年,美国警察在执勤中驾驶汽车或摩托车发生事故殉职的有36人,截至2018年7月因交通事故殉职的警察有八名。还有更多的警察是在路边执行公务时遭遇车祸殉职的。

下面是一个险些致命的案例——在公路上追逐嫌疑人。

那一年的11月,在设卡查缉过程中,一名巡警决定对有不法行为的驾驶员予以逮捕。嫌疑人见势不妙,驾车逃离现场,警察拉响警笛开始追捕。当时的气候条件很不好,地面覆盖着冰雪,嫌疑人的车辆穿过了一个主十字路口。警车紧跟而至。这时候红灯突然亮了,嫌疑人冲过了路口而警车刹不住车没停下来,滑进了十字路口。这时一台半拖挂卡车开了过来,撞开警车并碾轧了过去,接着又狠狠撞击了警车。

车内的警察和拖挂车的司机都没有受重伤,但是该事件的教训可谓深刻。两个故事都揭示了一个主题:撞车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两个案例的匿名提供者都提到了“作出决断时起作用的主要因素”,这是导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否衡量了启动追捕所冒的险和抓获嫌疑人所获奖励孰大孰小、孰轻孰重,问问“哪个更重要”?

匿名警察在故事最后的建议:

1.不要追捕。

2.嫌疑人的身份已经明确,警方可以在之后对其进行抓捕。

3.警察应该对紧急抓捕行动与抓捕将带来什么样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估,应依据“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作出决定。

用侥幸脱险的数据来指导培训:

在警务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为何在追捕时,一个警察会撞到另外一个警察身上,在十字路口一台警车会撞到另一台警车?为什么闪着警灯时市民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让开道路?为什么你在查验嫌疑人的车子时,“好像是直视着什么”但却遗漏了本是“一目了然”的武器?

对其中的脱险故事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提供相应的有效培训。对“车祸中侥幸生还警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许多涉车事故都不是追捕造成的,极少事故是因天气恶劣的因素,事故主要发生在弱光线条件下或者夜间。生还者对冒险性因素的选择中,最多的是以下三个:决断(50%)、人为失误(41.6%)和太靠近路边(41.6%)。其他因素有:低能见度、注意力分散、缺乏合适的装备、缺乏通讯或缺乏通讯能力、超速、装备故障等。在“任何可以预防的因素”中,他们给出的最常见建议是:保持对局势的敏感度(占25%),其次是“后援”及“使用安全带”。

为此,在警员的培训中有以下几个建议:

1.必须开始意识到人类有“注意力不足”的问题,要正视“不注意视盲症”的存在,认识到人类对视觉世界给予的关注(注意)比自己想象的要少得多。当人的注意力在另外一个任务(事件、物体)之上时,可以直视一个物体但却“视而不见”。如果加上高速行驶、黑暗或者还有一拨同样的驾驶员和你处在相同的状况下,这时问题可能就会增多。

2.必须意识到“多任务”会分散注意力,不要自信地认为自己能看到所有东西,可以在做事的时候“一人分饰多角”,比如开车时使用手机、打字、用电脑等,任何类型的多任务情形都会让危险迅猛增加。

3.注重“同伴”的作用,例如,警察往往要不止一人来清理对方的武器,这就像医生要对一张X光片进行“会诊”,或者警方常说的“好主意”——对嫌疑人搜身两次,还要多个警员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副驾驶上有人,就可能帮助驾驶员多些留意的原因。■

(译者单位: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

(责任编辑:张敏娇)

猜你喜欢
脱险警车教训
猫口脱险
Scratch极品飞车热力追踪
教训
教训
养鹅失误失败教训100例
德国人租“警车”防盗
可怕的绿怪蛙
他是如何脱险的
脱险
车臣女“人弹”袭击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