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联动中提升写作能力

2019-09-10 07:22蔡碧燕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30期
关键词:批改

蔡碧燕

摘 要: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读写结合的意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指引作用,深入文本,品读作品精美的语言,寻求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实现读中学写、读写互促、以写巩固读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读写联动;读写联动点;最佳阅读点;点评;批改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积淀,写是运用。”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这个认识,笔者觉得文本的解读不应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只是手段和过程,“读”还应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的奥秘,从而更好地去写。所以,读和写应该是一体的,“读写联动”是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开展“读写联动课”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好“读写联动课”,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要点:

一、明确最佳阅读点,抓准读写联动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先生“举一反三”式的语文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具体可以展示为:

课例分析——总结方法,感悟规律——应用迁移——形成技能

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读写结合合适的示范材料。依托教材,明确每篇精读课文的最佳阅读点,就能抓准读写联动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独特之处,驻足凝视那些美丽动人的文字,品味其中的情意和哲理,进而产生表达的热情。这样,把学习所得运用到习作中,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那么,该如何寻找文本的最佳阅读点,有效落实读写联动呢?

(一)觅趣为先,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

科学研究表明,学段越低的孩子,学习的兴趣更多决定于学习内容。大部分初中的学生,其心志并未完全成熟,学习的内驱力很大程度也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教材的大部分文章,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丰富的教育价值。如《背影》《春》《秋天的怀念》《散步》《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一步,再走一步》《老王》《诫子书》《猫》《动物笑谈》《皇帝的新装》等,既文质皆美,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特别受学生喜爱。所以,笔者通常会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提炼联动点,然后精心设计仿写训练。

如教授《雪》一文时,笔者就选取了塑雪罗汉的片段来进行读写联动的训练。先和学生一起品读,再分析讨论得出共识:这段文字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过程,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聪颖伶俐。写法上,可以让学生借鉴的是:形神俱备的情态描写,人物的情态与罗汉的情态都写得栩栩如生,如“目光灼灼”“嘴唇通红”,一个憨态可爱的雪罗汉跃然纸上,情趣盎然。品读分析后,笔者轻描淡写地抛出一个话题:“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怎么玩的?玩的时候大家的模样怎么样?”学生都兴致勃勃、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时,我顺势出示读写要求: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孩子们堆雪人的过程,你和同伴们做过怎样的游戏或者活动呢?请你模仿这段文字的写法,写出游戏或者活动的过程,刻画活动过程中人物的外貌、情态、动作等。

请看张嘉颖同学的作品:

忙乱间,“哔”的一声,哨子吹响了,所有的人连忙一起用力拉绳,“嘭!”绳子由于巨大的拉力而发出巨响,瞬间绷直。“一、二、三!一、二、三!”老师大声地指挥着。 “一、二、三!”加油的同学也跟着一齐喊。拔河的同学脸鼓成了酱紫色,眉头拧得像麻花一样,一滴滴汗珠沿着脸颊两边滑落,但谁也顾不上擦一下。中间那一点红色,终于慢慢地向我们这边靠近。心里正高兴之际,那一点又突然停止不动。再次发力,中央的红布因为惯性开始颤动,邓浩扬以及后方几位高大的男生脸红脖子粗,红布终于又向我们移动了。“哔”,一声急促的哨声响起,“耶!我们赢了!”大家欢呼着,拥抱着!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精彩片段,精心设计仿写训练,并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提炼模仿点,然后在堂上进行仿写训练,这样模仿性的写作往往方向明确,内容详实,学生写作起来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效果显著。

(二)寻真为重,让联动有突破

文贵真,情更贵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有个共同的毛病——没有真情实感、欠缺生活的气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应该选取那些最富有真情实感、最具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去品味、感悟。努力地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的生活,提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明白“生活就是语文”,只有那些贴近生活、情致动人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才是好文章。

教材中有大量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具有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灵魂。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形象鲜明,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阅读教学如能捕捉打动人心的细节作为联动的突破口,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授《背影》一文时,笔者就跟学生强调: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一生动细腻、真实感人的情景,就是朱自清20岁那年的真实经历。作者只是在创作中把它如实地再现,他首先抓住父亲的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个生活朴素而又困顿的老人初显形貌。接着着力描写父亲的动作:“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 “攀”“缩”“微倾”,一系列的动作刻画了父亲衰老疲惫、行动笨拙的形象;而“攀”“缩”“微倾”等词更传达出了父亲那种“努力的样子”。一个年老体弱、行动笨拙的父亲,在临别之际,不计前嫌,竭力地为儿子做点什么。这样的父亲,如何不是一个爱子情真的父亲?这样的 “背影”如何不使朱自清感动?如何不使我们千千万万的读者感动?

这时,笔者会动情地跟学生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儿,往往也经常为我们做许许多多这样的事,只是我们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请同学们细细回味与自己最亲近或最熟悉的人相处的情形,截取真实感人的情景,进行片段写作。

片段写作中很多同学都有细致感人的刻画。如有学生对父亲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开裂的大脚进行摹写;有的学生抓住母亲深深的鱼尾纹、斑白的两鬓、失去光泽的脸来刻画;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街口那个卖牛杂的中年妇女,响亮的招呼,大手富有节奏地一伸、一捞、一扣,腾腾热气中汗珠晶莹的、笑意灿然的脸庞。这些仿写片段生动感人,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佳作。

如果让学生仿照文本中那些真实感人的细节,进行读写联动的训练,学生会逐步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学生的习作就会更有生活气息,更细致动人。

(三)论理为梯,让写作有升华

如何在结尾提炼中心,升华主题,一直是写作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的做法通常是叙事完了,作文也跟着完了,稍微有点想法的同学,也会生硬地搬套几句诸如“我的妈妈这样的爱我,我该怎么样报答她呢”之类的话。让人读了总有如鲠在喉,无法舒畅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蕴含深刻哲理。文章在生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常有精彩的点睛之笔。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点睛之笔,感悟句子的丰富内涵,再让学生进行读写联动,模仿练笔,长期训练,必有所获。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一次爬悬崖的经历。这本来是一件小事情,但结尾处,作者跳出事件本身,告诉我们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要把困难分解,化大为小,逐一击破,从而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并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启发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什么道理,悟到的哲理如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会成为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有深度,才更有内涵。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写作中如何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1.从小故事引出大道理——以小见大(先叙述一件详细具体的事,在结尾处揭示或暗示事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由物、景到人、精神——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抒情散文)

然后,笔者就出示读写联动的模仿训练:回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个困难,详细描写自己解决这个困难的过程,并在结尾指出这个过程让你明白什么道理,或获得什么教训。

印象最深的是杜钰同学的仿写:

晨风中,小麦的头发被风吹了起来,在阳光下,金黄金黄。我想,他就与那片金色的麦田一样,因载满丰收的喜悦和希望的同时,又包容了世间所有的缺陷和不堪,丑恶与瑕疵,怪异与独特,他的善良和宽容让我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容易,都总会经历挫折和痛苦,但勇敢面对、坚守初心,一定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通过这样多次的仿写训练,学生逐渐养成写作结尾“以小见大”“由物及人”“由一及众”的意识,他们所写作的结尾,也慢慢显示出“豹尾”的雏形: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这样,以文本为范例,从中寻找读写结合点,巧妙进行读写联动训练,学生由对别人写法的赏析,过渡到自己对写法的感悟,再通过练笔准确表达出来。从学生上交的练笔来看,我感到“读写联动”,既是语文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让学生习作变得轻松愉快的一条捷径。

二、读写联动要注重对练笔进行点评和修改

当然,只重视课堂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未必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练笔实效如何,还要看交流点评和修改的环节如何进行。多年批改作文的经历告诉我,老师辛辛苦苦批改了作文,但效果却是极其不理想的。因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其作文在一定时期内所存在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诸如“详略不当”“描写不生动”“语句通顺”“选材老套陈旧”等套话在多篇作文中“似曾相识”。久而久之,每次作文发下来,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分数,很少有人再去反思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更不会去思考怎么修改才能更好。这种困境促使我去思考:如何使作文评价对写作起到有效的指引?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觉得批改作文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要尽量做到当堂点评、当堂修改,以数篇为例,指引学生去自批自改或互评互改。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多和同学交流,然后比一比,看看谁写得最好,哪个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还不够好,怎么改会更好?只让学生读一读印象不深,为了加深印象,有时笔者还会通过实物投影,把学生写的片段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来讨论如何修改。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就能鉴别出自己的练笔和其他同学的区别在哪,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一般来说,经过点评交流后的修改都比较有针对性,修改后的作品都比原文有较大的改进。

如晓汶同学的练笔:

不必说鲜嫩翠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樹木,美丽幽静的庭院;也不必说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蜻蜓在园中飞舞,欢快的鸟儿从蓝天掠过。单是这小小的运动场,就充满无限的趣味。

同学们点评时,认为她语言优美,能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使校园景色显得形象而充满生机趣味,但详略不当,没有突出“单是”后面的内容。于是,根据大家点评的意见,晓汶同学进行了修改,补充了后面的内容:

单是这小小的运动场,就充满无限的趣味。乒乓球台前你来我往的推挡,篮球筐下传球投篮的精妙配合,足球场上激烈拼杀的豪迈气概,都让投身其间的学子乐在其中。

修改后的练笔内容更丰富、重点更突出,更能展示出校园的勃勃生机。所以,笔者认为,常态化的课堂点评、交流和修改,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和自主批改能力。

三、“读写联动课”要形成学期训练目标体系

在开始阶段,笔者对读写联动课的处理,大多通过赏析个别名篇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学习名家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风格来进行片段练习。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感到还是有所欠缺——因为,这样做是即兴的、散乱的、随意的。今天训练人物动作描写、明天训练景物描写、后天可能就变成“以小见大”的主题锤炼了。而这种没有形成体系的读写联动课,功夫花了不少,对阅读和写作的提升却极其有限。

因此,在学期之初,必须认真研读每学段课标的写作要求,熟读教材、研究并寻找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结合学生的写作现状和需求,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的学期训练目标体系,从而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如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教学的写作训练目标是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叙事,生动形象地写人。因此,读写联动课的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两方面来进行。具体安排见表1。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持续高涨,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有明显的提升。在各次考试统测中,笔者所任教班级的作文成绩相比其他同层次的班级,进步明显。如七年级上的期中测试中,年级作文平均分为36.9,笔者任教的3班为36.7,4班为36.3;期末测试中,年级作文平均分为37.04,笔者任教的3班为38.1,4班为37.8。写作成绩的进步,凸显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让“读写联动课题组”的同仁越来越坚定自己教学设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变成他自己的东西。”学生读写能力的真正提升,需要他在这样的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断改进。这,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语文整体改革”的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7YQJK085)的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批改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批改新策略
浅析小学生作文批阅
评语式批改在数学作业中的运用尝试
浅谈低年级写话教学
优化批改方式 提高作业实效
精雕细琢成美文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巧评作文趣自浓
新课改下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