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描写困境,贴近生活作文

2019-09-10 07:22谢国荣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30期
关键词:描写叙事写作教学

谢国荣

摘 要:本文从描写的作用入手,根据学情特点,总结提升学生描写能力的四个有效途径:提倡场景化叙事,强化写作对描写的需求;将观察体验纳入写作教学范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必要的生活百科知识,扫除描写表达障碍;提倡出声朗读,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描写;叙事

叙事类写作中最主要的两种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记叙。记叙是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述说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描写在初中作文中的现状及起因

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中往往叙述有余,描写不足。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把事件的发展过程交代清楚,但是往往忽略了对画面的刻画,对细节具体、直观的呈现,真正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描写却少之又少,导致文章在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方面苍白无力。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局呢?

1.日常口语表达中大部分是记叙,极少涉及描写

我们开展了一项有关口头表达的调查研究,首先选择10个学生,让他们每天记录自己的话。一天下来,收录对话共803句,其中记叙612句,描写120句,其他71句。记叙类的表达占比76.21%,描写类占比不足15.3%。 由此可见,学生日常表达基本都是比较简单的记叙,只求把事情说清楚。而描写所占比例非常少,其中大部分的描述都是简单而苍白的,如“今天的炸鸡排好好吃”“英语老师的衣服很漂亮”之类。

王荣生教授在谈到语感时把它分为基础语感和高质量的语感。人生活在人群中,每天都要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这种通过大量的言语刺激而形成的能听会说的语言能力就是基础语感,这种语感人人都具备。而高级语感就包括我们写作中准确、形象、生动、优美的书面语言能力。高级语感与基础语感二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高质量的语感是在基础语感上发展起来的,基础语感会影响、制约着高级语感的形成。

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高级语感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目前写作用语都基本上是建立在他们日积月累的基础语感之上,以简单记叙的方式,将事件交代清楚。他们不具备描述场景的意识,自然也就缺乏了场景描写的能力。这是写作中缺少描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常规的叙事写作训练中缺少对描写的需求

在作文教学和训练中,我们也总是要求学生能把一个事情的情节讲得精彩,要有波澜,要跌宕起伏,这样就不自觉地把学生的写作注意力引导到故事情节上,这是写作中缺乏描写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对学生写作困境的口头调查中,学生绝大部分的写作困境来自于“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素材困境。他们拿到写作任务之后,第一时间想的是哪一件事可以来诠释这个标题。要注意的是,“一件事”是学生在搜集素材的时候最直接,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一件事”具体化之后,便是起因、经过、结果。而交代由起因到结果的过程,便是他们从构思到写作过程最为关注的。

从这个调查来看,学生写作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情节本身,通过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来诠释主题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事实上从写作本身来看,大部分(中上等学生)学生也只是局限于对情节的交代,缺少细节描写和场景刻画。

作文教学和训练过分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导致描写需求被弱化,这是作文缺乏描写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对生活关注不够,生活百科知识积累少,表达受限

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脑海里有画面,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表达受限。表达受限是描写得不到实现的重要原因。

“描写或描述,具体是关键,具体才会生动,才会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与语文老师的直觉相反,具体的描写主要靠名词和动词,而不是靠带有评价色彩的形容词——概念化的形容词往往导致不具体和虚假感。”名词和动词的贫乏,反映出来的一个现实就是学生对生活百科知識知之太少。他们不知道身边的事物叫什么,不知道某一动作该如何表述,直接导致了描写无法进行。从这一点来说,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描写能力。

另外,更可怕的是,在当下,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成天捧着手机、对着电脑,而对身边的人、事、物、景关注得太少。缺少观察,缺乏体验,导致部分学生脑海中甚至没有储存到一些基本的生活图景,更不用说写作了。

二、加强描写类训练的具体措施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样的困境,提升描写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1.提倡场景化叙事,强化作文训练对描写的需求

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描写空间,强化对描写的需求。

常规的叙事,执着于故事情节的塑造和呈现,容易让学生产生叙事类作文理应依赖记叙故事情节的错觉。这是以前叙事类写作教学的重大弊端,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场景化叙事是一种以场景为基本叙事单位的叙事模式,弱化故事情节的塑造,主张以画面的呈现完成对主题的诠释。比如:常规叙事会以半夜冒着风雨送孩子去医院来诠释母爱。而场景化叙事则主张提取真实的生活场景——夏夜,妈妈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讲故事;周末了,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一脸满足地看我吃得狼吞虎咽……以此来诠释母爱。

这种场景化叙事要求具体、直观地呈现生活中一些普通场景。这种叙事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描写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写作之前,先要教会学生观察

基于这种新的叙事模式,我们在设计写作任务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以写作任务驱动学生去观察生活。保证写作任务绝对来源于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观察的对象,有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只有先观察,才能顺利进入写作状态,避免他们胡编滥造,应付了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或者学生可以体验的生活项目作为写作任务。以亲情类题材为例,我们可以选择“散步”“我们的年夜饭”“跟着妈妈去买菜”“深情的凝望”“妈妈的口头禅”“听爸爸妈妈讲他们的陈年往事”等作为写作任务,这样的写作任务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

其次,要将观察生活纳入到写作教学当中,在写作开始之前,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观察,观察的顺序,观察的角度,观察的内容,以及如何记录,如何筛选,等等。

以“老屋”为例,在布置写作任务之前就设计了一段导语:

记忆里总有一幢房子,青山绿水,碧瓦红墙。

你的世界里是否也有这样一幢房子,你的童年就在那里,院子里的藤椅、门边的麻石墩、八仙桌、太师椅,一草一木无不留下了你最简单最快乐的回忆。

或者,每个寒暑假,只要你的父母有空,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长途跋涉,带着你去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那里房屋破旧不堪,低矮的屋顶上长满野草,一片狼藉。那是你爸爸妈妈出生、成长的地方,那里有他们最温暖的记忆、最沉重的岁月、最长情的牵挂。

你可以通过照片去观察,去回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独自去老屋走一走,看一看。先看看老屋的周围环境,看看它的外部结构。再走进去,闻闻烟火的味道,看看屋内的陈设,摸一摸斑驳的木门、雕花的窗棂……用心感受,时光变迁,岁月留痕。

老屋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所以,你还可以在文中罗列一些老屋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总会给老屋镀上一层温暖的色彩。

通过导语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次写作任务的目的和价值,并引导他们找到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建立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这样观察便有了动机,也有了具体的对象。在导语中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观察方式:“可以通过照片去观察,去回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独自去老屋走一走,看一看。先看看老屋的周围环境,看看它的外部结构。再走进去,闻闻烟火的味道,看看屋内的陈设,摸一摸斑驳的木门、雕花的窗棂……”

这样学生的观察就有了最基本的操作指引,观察行为会更加细致、更加深入。

为了让观察更加有针对性,让记录更加具体、清晰,我们还提供了两段范文,并从范文中提取出知识点,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写作。

【范例一】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范例二】

车猛地一停,车后边追我们的尘土就扑到车前,立即生出一堆蘑菇云。蘑菇云好容易散了,路边突然有着三间瓦房。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怎么就有了三间瓦房,一垒六个旧轮胎放在那里,提示着这是为过往车辆补胎充气的。但没有人,屋门敞开,敞开的屋门是一洼黑的洞。一只白狗见了我们不理睬,往门洞里走,走进去也成了黑狗,黑得不见了。瓦房顶上好像扔着些绳子,那不是绳咯,是干枯了的葫芦蔓,檐角上还吊着一个葫芦。

瓦房的左边有着一堆土,土堆上插了个木牌,上面写着一个字:男。路对面的土崖下,土块子垒起一截墙,二尺高的,上面放着一页瓦,瓦上也写了一个字:女。想了想,这是给补胎充气人提供的厕所么。

(选自贾平凹《定西笔记》)

知识点:安排顺序可依据自己观察的客观实情。范例一的描写顺序即是自己入学的经历;而范例二的描写顺序遵循由主到次的规律,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次序:先看整体和最显眼的部分,再看局部与相关联的部分。如范例二中的描写顺序:三间瓦房、六个轮胎——门洞和白狗——房顶的葫芦蔓——左侧的男厕——路对面土崖下的女厕。

只有充分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文字;只有养成了观察体验的习惯,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美的发现者、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将观察生活纳入到写作教学当中非常必要。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必要的生活百科知识

我们接触到的生活素材是很丰富的。而每一样生活素材,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非生物,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物质,无论是动作、神态或者外貌特征,都有自己相对应的文字符号。只有掌握了与之相对应的文字符号,才能轻松地将它形诸文字。以景物描写为例:“海仔湖畔,刺桐还未发芽,木兰就迫不及待地开了。”这种描写对语言技能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具备了足够的生活知识,写作起来并不难。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应该教育孩子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储备足够的百科知识非常重要,所以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鼓励他们走近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之乐。还要帮助他们多了解多积累,鼓励他们多问多看,或者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查询工具等支持。

在布置了写作任务之后,我们也应该根据写作任务所涉及的生活场景,提供一些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比如在写作《跟着妈妈去买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临时提供一些百科知识的支持,如彩条布、遮阳伞、摊位、摊主、菜农、三轮车、蔬菜的种类等。在写作《老屋》的时候,我们就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建筑物的结构、部件等相关知识:房屋结构、部件——土坯墙、红砖、青砖、方柱、罗马柱、琉璃瓦、水磨石(地板)、水洗石(墙面)、屋脊、檐口、飞檐、斗拱、青石板、红石砖、门楣、窗棂、篱笆,等等;一般老式家具——八仙桌、条凳、太师椅、抽屉柜、竹椅、碗柜、蓑衣、斗笠、梳妆台、土灶、茶几、茶盘、白炽灯、日光灯,等等;景观植物——竹子、梧桐、富贵竹、白掌、爬山虎、石榴树、三角梅、扶桑、罗汉松、金桂,等等。

4.朗读文质兼美的描写性文章,帮助学生构建优质语言模型

写作教学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的语言模型。语言表达的优劣是衡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培养优质的语言模型,有赖于优质言语素材的长期熏陶和浸润。“作为语感的刺激物必然是言语内容赖以存在的物质的言语形式,它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知觉,没有语言的物质存在对人作为语言器官的眼睛、耳朵的刺激与改造,也就不可能形成人的语感。”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培养优质语感,构建优质语言模型,最有效的方式是出声朗读。王尚文先生认为对于训练孩子的语感来说,出声阅读会让他们更加关注文章的语言,注重构词造句,学生对语言本身的记忆会更深刻更牢固。散文大师朱自清曾经建议学生多“诵读”经典:“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者语脉——叫文脉也成。”其中“‘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者语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优质语感。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朗读素材库,并且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当朗读成为一种习惯,优质的言语素材就会对自己的语言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优质的語言风格。

猜你喜欢
描写叙事写作教学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