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的临床探讨

2019-09-10 07:22梅艳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后出血处理产妇

梅艳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的措施,积累有益经验降低生产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5月~2013年8月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0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5月~2013年8月我院开展系统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措施后的产妇100例设为观察组。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例,组间出血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产妇产后2小时、4小时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06.5±62.5)ml、(361.5±68.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6.5±66.5)ml、(408.5±63.0)ml,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务人员密切观察产妇产后出血倾向的任何症状,科学分析并重视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分析出血原因,及时予以出血产妇以针对性处理是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预防;处理

产后出血(PPH)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预防及处理的及时性、科学性、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出血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的三个阶段:其一,胎盘娩出前;其二,产后2小时内;其三,产后2~24小时内[1]。本文选取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有效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对象选取:选取2013年5月~2013年8月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0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产妇年龄18~40岁不等,平均(28.5±4.5)岁;孕周35~41周,初次分娩产妇82例。(2)选取2013年5月~2013年8月我院开展系统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措施后的产妇100例设为观察组,产妇年龄19~42岁不等,平均(28.8±5.2)岁;孕周35~41周;初次分娩产妇78例。(3)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分布比较均衡,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观察价值。

1.2方法

(1)定时产检: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产前检查;密切观察产妇产后出血倾向的任何症状;科学分析并重视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提升孕妇自我检测能力,如自测胎动、产前注意事项、相关健康宣教等。(2)产时监测:在产妇的整个分娩过程中作出密切监护。在第一产程,全程观察胎心、宫缩变化,定期对产妇进行阴道检查。对于需要手术助产及剖宫产的,需仔细做好术前准备并进行产后出血预防处理。在第二产程,密切观察胎心的变化,明确子宫收缩状态,同时注意对产妇会阴的保护,避免损伤情况发生、但胎儿娩出后,需立即对产妇的阴道出血情况进行检查,如有必要应给与相应的药物处理。在第三产程,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胎盘剥离表现,掌控好时间及力度,并仔细检查胎膜的完整性。此外,还需仔细观察产妇软产道情况,如发现裂伤或者血肿等情况,判断裂伤及血肿程度,并及时进行缝合和针对性处理。(3)严密监测:在产妇生产后,相关医务人员应立即开展对产妇的宫底和阴道出血情况的检查,并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肤色、精神状态等。此外,密切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大出血的可能性,仔细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口渴、头晕、血压低、晕眩、呼吸困难、周身冷汗等情况,以便及时做相关针对性处理[3]。产妇出现出血情况时,医务人员需及时给予产妇子宫收缩剂、子宫按摩等相关处理,如经过以上操作仍不能有效控制出血情况,则需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给予宫腔填塞纱布、子宫血管结扎、子宫切除等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数据均用SPSS 13.0进行分析,产妇2小时、4小时平均出血量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描述,产妇产后出血率以%描述;两组产妇出血情况逐渐比较用t值和x2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存在标准。

2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产后2小时、24小时的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未出现产后出血情况,对照组存在3例产后出血情况,两组产后出血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报告见表1。

3讨论

当前,产后出血的原因已基本明确,主要包括产妇产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软产道损伤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但如何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问题则相对复杂,长期以来产后出血问题一直是产科常见问题,给产妇造成极大伤害。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第一,定时产检:密切观察产妇产后出血倾向的任何症状;科学分析并重视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第二,产时监护:在第一产程,全程观察胎心、宫缩变化,定期对产妇进行阴道检查。在第二产程,注意对产妇软产道的保护,避免损伤情况发生。第三,产后监测,产后仔细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口渴、头晕、血压低、晕眩、呼吸困难、周身冷汗等情况,鼓励产妇排空膀胱,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产妇出现出血情况时,医务人员需及时给予产妇子宫收缩剂、子宫按摩等相关处理,严重者则考虑子宫压缩缝合术、宫腔填塞纱布、子宫血管结扎、子宫切除等处理。经过以上系统预防和处理措施,本研究中观察产妇未发生产后出血,平均阴道出血量要比对照组少140ml左右。綜上所述,医务人员密切观察产妇产后出血倾向的任何症状,科学分析并重视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分析出血原因,及时予以出血产妇以针对性处理是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凤玲.如何进行产后出血的正确预防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33:105-106.

[2]和颖杰.如何正确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J].中国卫生产业,2011,36:93.

[3]罗思.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2013,04:94-95.

猜你喜欢
产后出血处理产妇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产妇分娩时如何护理
孕期抑郁症怎么样护理
不同给药方案对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的心率及血压影响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