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以兰州高职院校为例

2019-09-13 07:58杨海晖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政

杨海晖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题组在兰州5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及教育状况调查,以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合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及教育状况分为4个维度:(1)政治观与政治行为,侧重于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看法;(2)信仰与信仰表现,主要了解学生的信仰与政治追求;(3)对思政课的评价与感受,侧重于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4)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的途径,主要了解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此次调查以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1 057份。

图1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

图2 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

图3 学生马列原著阅读情况

图4 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著作阅读情况

图5 学生信仰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政治选择明确,但政治理论掌握不扎实(见图1~5)

(1)学生对政治理论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对具有时代性的理论认知度更高。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效果明显。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高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紧密相关,因而学生的认知度、关注度更高。

(2)学生经典著作阅读量偏低。对于“是否读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著”(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著作)问题,选择“没有读过”和“查阅资料时零星看过”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其中读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著作(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著作)的比例高于读过马列原著的学生比例。说明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认识只限于表面,没有真正掌握。

(3)学生政治态度正确,具有多元化特点。调查数据表明,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政治态度明确,而无信仰、多元化信仰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需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2 学生目标明确,但对时事政治、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不高

(1)学生中理想信念积极向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不疑者占绝大多数。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国家、个人发展充满信心,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生入党动机正确。学生入党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认为入党光荣者占大多数。说明大多数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积极的政治要求。反之,认为入党有助于找工作、评奖评优者占比较小,功利性不明显(见图6、7)。

(3)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关注度较高,但关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类新闻或评论、社会焦点类新闻或评论均较关注,但不太关注和不关注的学生比例依然偏高(见图 8、9)。

2.3 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明显

(1)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较浓。对思政课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超过80%,说明目前的思政课受到绝大多数学生欢迎。学生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主要是课程紧密联系实际,其次是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以及教师个人魅力(见图10、11)。

(2)思政课对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明确。学生认为思政课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观”),其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三是帮助自身明确政治立场,第四是教会其系统、科学、独立地看待问题。从学生的选择可以得出,思政课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且效果明显(见图12)。

(3)学生喜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学习、专题讲座。调查数据表明,为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

图6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

图7 学生的入党动机

图8 学生对时事政治类新闻或评论的关注度

图9 学生对社会焦点类新闻或评论的关注度

图10 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

图11 学生喜欢上思政课的原因

图12 学生认为思政课的主要价值

2.4 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的途径多样,更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或有深度的理论学习

(1)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稳固,网络学习优势明显。高职院校目前主要的思政教育途径有思政课、网络学习、学校党(团)课、自学、与他人交流。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网络学习及时、快捷、便利,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党课、团课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也受到学生欢迎(见图13)。

图13 学生获取政治理论的主要途径

(2)学生欢迎实践类学习和有深度的理论学习。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依次为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志愿活动),党校培训,团组织生活理论学习社团,主题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网络交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社会实践类学习方式,认为可以亲身体验、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学生愿意参加高水平、有深度、有组织的学习,对演讲、知识竞赛等传统活动关注度不高,网络学习热情高,但对网络交流互动认同度不高(见图 14)。

3 应关注的问题

3.1 学生经典著作、理论原著阅读量不大

图14 学生愿意参加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马列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著作的阅读量不大,掌握的政治理论基本是课本知识的系统归纳及条理化表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稍有了解,但也只是片段化阅读,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学习政治理论的最好方法是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表面化理解,则无法“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法树立坚定的信仰。大学时代是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阅读理论原著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可以深刻体会影响世界和中国发展格局的思想力量,从文字中体会理论的作用。

3.2 学生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缺乏深入思考

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关注度较高,但我们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待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简单的是非对错观点,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面对贫富差距问题,学生只是批评抱怨,却不去考虑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及其解决途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如当前备受关注的就业、产能过剩、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2]。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最后都能得到解决,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地分析问题,理解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学生不但要“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还要做到“真信、真用”。

3.3 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高。首先,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即在理论上认同是应该的,但认为在现实中并不是必然的,例如诚信问题。其次,一些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到位,但效果不明显,如在校园明显位置或各个教室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却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形式大于意义。最后,思政课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存在“浅进浅出”的问题,即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忽视了理论水平的提升。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西方价值观影响增强、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社会共识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因此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

关于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政策性文件和报告为数不少,但内容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到位,由此影响了各级政府投入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力、财力,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各级专门机构和组织人员构建状况不太均衡,致使政策实施之后的实际效能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度。

3.4 持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学生虽然对思政教育持认同态度,但思政教育依然存在理论教育偏多、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调查中看到,学生欢迎社会实践类和有目标、有深度、有组织的思政教育方式。例如,利用暑期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以国情考察、文化宣传、教育帮扶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如学校组织的业余党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校马克思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此类培训深受学生欢迎。由于“三下乡”活动、业余党校团校培训很难普及,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3.5 区别对待网络思政教育方式

目前,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在日常上网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类信息,网络成为仅次于思政课的思政教育主渠道。调查显示,网络并不能获得全体学生认可,例如在“你欢迎的思想政治学习方式”的调查中,网络交流排名最后,在“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中“网络学习”排名第4。究其原因,一是有的高职院校运用超星尔雅、职教云、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的交互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但却对主动式学习持抗拒态度,因此“网络交流”并不受学生欢迎。二是有的学校的某些课程会采用网络学习方式,如形势政策课,学生要观看视频、在线答题,有的学生就会采取打开视频、关闭声音或让他人代答题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 加强思政教育的途径

4.1 搭建理论学习平台,使学生养成理论学习习惯,强化政治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3]。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理论学习成为常态。

(1)搭建高职院校理论学习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营造理论学习氛围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形成教学部门、党建宣传、学生管理、群团组织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在学校营造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理论学习氛围,在学生心中播下理论的种子。

(2)增强学生理论社团的引领作用。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等理论社团日益活跃,它们是学生自发成立的以学习、研究和传播理论为目的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理论社团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应增强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使更多学生养成理论学习习惯,用理论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如兰州某高职院校理论社团的周例会学习制度,一周一主题,每个主题由一名学生负责,学习有主题、有探讨、有宣传,充分发挥了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3)强化新媒体的正能量宣传作用。新媒体宣传具有快捷、生动、高效的特点,学生对其关注度较高,推送内容阅读量大。强化新媒体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兰州某高职院校的微信公众号包括3个层级,一是学院、院团委公众号,发挥方向性引领作用;二是系部、团总支公众号,主要是工作动态、思想宣传;三是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公众号,主要是热点宣传。三级联动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思想理论宣传,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高,效果明显。

4.2 突出高职院校特点,使思政教育贴近社会、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1)思政教育贴近社会,是把马克思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2)思政教育贴近专业,是指高职院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通过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增强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培养的影响力,让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养成与实践环境协调的职业行为规范。

(3)思政教育贴近学生,是指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自我意识,使其自觉承担个人责任、集体责任与社会责任。

4.3 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为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即内化和外化。高职院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会,以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契机,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1)内化是指高职院校要有“大思政课”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如专业课教师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引入课堂,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外化是“请进来、走出去”。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社会经验的优秀人才走进校园,安排教师走出学校学习,通过“中国故事”“品牌故事”“榜样故事”“地方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减少社会多元化的不利影响。

4.4 加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思政教育途径

建设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加深学生体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学会正确思考的有效途径。

(1)打造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教师是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坚力量,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哲学、法律、中文、历史等专业的思政教师并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做到深学深悟;二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必须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的标准要求自己,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教师队伍。

(2)形成全员育人思政教育体系,创新思政教育途径。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结合职业特色,借助专业教师、校外专家、辅导员等力量,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有机融合,形成多样化、启发式、创新型思政教育方式。

(3)灵活运用网络思政教育手段。一是网络宣传导向一元化,宣传方式多元化。当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社会、学校要保证信息导向的一致性,避免知识碎片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如动画、漫画、表情包等。二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强化外在学习动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是指让学生明确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外在学习动力是要提升网络学习内容质量,应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为学生所用,优化考核方式。三是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如运用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实现师生及时联系、问题及时解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