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习作,全员静写

2019-10-07 14:59蓝萍
新一代 2019年13期

蓝萍

摘 要:在推崇夯实基础、深度阅读、真实写作的教学背景下,微文习作无疑是一项合时宜的助力器,也因以质量为基础,省时的表象上实际是对习文的最大尊重,故而也受到师生的青睐。

关键词:微文习作;全员静写;真实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实施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在质量检测和各类量化评价日益凸显的今天,一线教师对显性分数热情追逐,并对写作指导日益功利,“真实写作”日益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生习作的初衷。

一、“小升初”学生习作之弊病

一是难以启动个人生活体验,脸谱化表达比较严重。

很多学生小学阶段过分依赖优秀习作作为参考。不少学生一落笔,就竭尽全力地回顾看过的积累过的某些“好词好句”,如凡写到时间流逝之快,半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形容出奇地安静时,孩子们能瞬间想到的就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出于习惯,他们也懒于思考,直接运用。更为严重的是运动会宣传稿件,为了凑足篇数赚取宣传稿件的分数,一大批雷同表达充斥行文,这些稿件是文字垃圾的诞生地,令人不寒而栗。

二是写得多读得少,输出频繁而输入不足。

一线语文老师貌似都很清楚,也很有经验,知道如果不让孩子落实到“写”的环节,而只让孩子们去读,就会在数学、英语等其它学科的挤压下“落虚”,因此,孩子们的才艺越来越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不得已的阅读也是浮光掠影浮皮潦草。此外,落实到笔头,“好文不厌百回改”,实是一个无奈的真理,对于要教两个班近120个学生的语文教师而言,一个学期若能给每位学生反复修改两篇作文直至呈现应有的亮彩,已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考验的不仅是语文教师素养,更多的是耐力与恒心,否则,若要有“八大八小”的习作要求,估计教师评价的脸谱化现象也会层出不穷,学生搔头弄耳,老师苦不堪言。

三是缺乏乐点支撑,学生陷入习作恐惧。

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若有兴奋点、感动点,则有记写的欲望。因此如何激趣十分重要,而完成一个大长篇,常常需要整块时间,精心进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学生在日趋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常感到困难重重。

而微文习作则在此时开启了一扇星光盈动的窗,所谓微文,顾名思义小短篇文章,它有常态习作所没有的优势,因为要求篇幅短小,主题集中,针对性强,所以学生少了一些畏难情绪,多了一些对语句表达的斟酌。容易出现极富哲理的诗意表达,给师生带来惊喜。为此,笔者在微文创作方面做积极的尝试。

二、微文习作之训练方向

(一)是变文为诗。

上完《秋天的怀念》一课后,笔者在课堂给学生阅读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你还在我身旁》,据说,这首小诗是作者送给母亲的,曾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公益广告,构思独特,质朴动人: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

这篇微文一经在班级推出,立刻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此课的最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结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变文为诗。学生习作异彩纷呈,这种初步的仿写,给习作拓宽了思路,比较出彩的有:

《秋去春来》(初一2班学生吴恬易)

秋菊合拢,嫩芽始开/枯叶挂回枝头/甜美的歌声不断徘徊/踩杨花,品豆黄,花重生,腿疾愈/北海菊花次第开/昔日亲人依旧在!

《原来的日子》(初一2班学生陈闻贤)

破碎的玻璃镶回窗框/雁阵尚未北归还在南方/菊花的花瓣飘回,聚成你喜欢的模样/嫩芽开始吐露芬芳/北海飘来饭菜的香/你推我出门赏花/我又蹦又跳/依旧健康,没有暴怒和绝望/从里到外,一身骄傲/那年秋天,秋高气爽/原来的日子,都在心间珍藏!

上完《纪念白求恩》一文之后,笔者下水示范,用诗歌《有的人》表达对白求恩美好品行的礼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用自吹和冷清麻痹自我/有的人用热忱和信仰倾注工作/有的人见异思迁我行我素无视结果/有的人精益求精从不出错/有的人蓄意霸占全球,伸出毒爪烧杀掠夺/有的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期許世界和平漂洋过海来助我/夕阳下落,山河沉默/白求恩大夫,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活着!

之后,类似的作品频频出品,言语里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令人动容。这样的习作,需要对课文内外熟悉,对人物充分理解和高度把握,才能汇成如此凝练的文字。

(二)是画面描绘。

画面描绘是激发学生想象力、考验细致观察力的一种习作方式。这在古诗词中的理解与想象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如对《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描述,“太阳缓缓落下,天空变得越来越昏暗,一颗干枯的藤蔓无力地缠绕着老树,不时飘下几片枯黄的落叶,乌鸦倦了飞回老巢;不远处,一座小石桥下溪水淙淙,奔向远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似乎在迎接归家的人儿”。这么一来,学生必须掌握几点要素,方可完成对古诗文的画面描述,首先,感情基调要准确,悲哀和惆怅不能理解成欢喜;其次,画面感要出来,就必须要有细节,有准确恰当的描写;再次,要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等等。画面描绘打通图文,这在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样的诗句里,尤其充满张力。

(三)是句式学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经典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弄清楚了这个句式基本特点,由大范畴进入到小范畴,以小见大突出百草园的乐趣之多,那么,学生要做类似的仿句,就有了切实的抓手。“不必说两个月的暑假,也不必说春意融融的寒假,单是一个周末双休日,就令同学们雀跃不已”,“不必说那万国建筑之岛鼓浪屿,也不必说最美马拉松赛道环岛路,单是学校旁小小的莲花公园,就美不胜收”等。所以学生这样写,从逻辑上看是可行的,从语言上看也是极有趣味,贴近生活的。

(四)是写颁奖词。

七年级涉及人物的篇目众多,写颁奖词是一个极好的训练方向,如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写颁奖词,为白求恩、为沙莉文老师、为老王、为叶圣陶、为杨利伟等不同领域的人物写颁奖词。短小精悍的颁奖词,高度凝练概况,既呈现修辞美等语言艺术,又能通过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用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的心灵。最接地气的莫过于让学生为自己身边的伙伴写颁奖词,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用发现美的独特捕捉,记写下身边同窗的优秀品质,因为是学生视角,有相同的生活情境,所以格外真切,极有味道。

此外,还有诸如人物素描、课文概写、写推荐词、拟写短信等等,都是实在的训练角度。与其用凑字数的煎熬来应付写作,不如潜下心来,静写几句有思考、有感触、有意味、有价值的语句。

三、微文习作之辐射引领与渠道拓宽

七年级是一个转承年级,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特色的微文作品应通过恰当的渠道,获得短平快的效应,实现学习的辐射和引领。以下两类途径效果可圈可点:

(一)是实物投影仪展示,全班集体点评。将作品在全班亮相,由于篇幅短小,一目了然,有利于精细化品读,特别的表达可以通过师生和生生交锋,不断揣摩和品味,不断推敲语言表达,达到触碰与争鸣的效果。优点的呈现,让写作者得到认同和满足,让学习者得到思考和启发;不足的指出,让写作者精益求精、臻于完美,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是拓宽命题渠道,全员都当出题人。有了身份的逆转,视角的变换,学生习作时便会多一份同理心和思考力。如学生这样命题,请清晰解释自己姓名的含义;请描绘“下课铃声”;小学毕业时,写几句话给班主任;写一小段同学之间吵架时的场面;为万国建筑之岛鼓浪屿写一段介绍词;写一段话送给你的偶像;静生慧,以“静”为主旨写一首小诗……这些来自同学的命题,充满生活气息,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写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