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岐纪闻》管窥明清时期黎人的稻类种植

2019-10-07 14:59龙剑平
新一代 2019年13期

龙剑平

摘 要: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展现了黎人稻类种植的不平衡性,他记载了黎人牛踩田稻类种植法及水稻种植法,此外明人顾岕《海槎余录》记载了黎人刀耕火种的山栏稻种植法。这三种稻类种植法基本延续到清朝末年。

关键词:《黎岐纪闻》;黎人;稻类种植

《黎岐纪闻》是由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张庆长所作。他于乾隆十七年至乾隆十九年(1752-1754)任定安县知县。在任期间,他综合前人著作、耳闻事迹及亲自调查进而对黎族人的情况进行了较全面记录。书中对黎族地区的稻类种植亦有记载。

一、牛踩田种植法

《黎岐纪闻》载:“春耕时用群牛践地中,践成泥,撒种其上, 即可有收”[1]。这种“牛踩田”的耕种适合于田泥深达40-70厘米的黎族山区,[2]但稻作产量较低,张庆长批评他们为“不识耕种法”,并指出造成此局面的主要原因为“无外间农具”。[3]尽管如此,它仍是黎人在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耕种方法,这种耕种方法在部分黎区延续到清朝末年。胡传游历黎区是就记载了:“黎人耕田不知用犁起土,以水牛四五頭多至六七头乱踏田中,使草人泥中,泥涌草上,平之以栽秧。低田常有水者二熟,高田一熟而已。”[4]。可喜的是张氏指出:随着汉黎交往的深入,一部分生黎也“学耕种法如外人者”[5]。

二、水稻种植法

《黎歧纪闻》载:“黎内多崇山峻岭,少平夷之地,然依山涧为田,脉厚而水便,所获较外间数倍。”[6]这表明黎人种植的是水稻,依靠天然的土壤肥力,水稻产量不低。张氏没有指出具体的耕种农具,可见黎人采用牛犁田的种植方法和定安县治周边的汉人无异。《琼黎一览图说?琼州黎歧风俗》称:“耕种之法,力农之具,均与内地无异”的记载似可印证;另一方面旨在记载黎人奇闻异事的张氏应该会记载不一样的耕种方法,但他却没有记载也可作为佐证。

明清时期,黎人懂得利用工具进行灌溉,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用于水稻种植。明人顾岕《海槎余录》载:黎区“有靠江而以竹桶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车水灌田。”[7]天车又名水车,是东汉时期我国人民发明的提水灌溉工具,一辆水车可以灌溉数百亩农田。它较便利地解决了水源边地势高的农田用水问题。它的出现表明部分地区的黎人利用水利工具从事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广东考古辑要?堤堰》载:乐会的密泽陂,“明时峒首王观泰集众筑坝,又垦荒原数顷,旱则引水灌之”[8]。这表明王观泰清楚地知道水利工程对于水稻种植的重要性及如何建造、利用水利工程。在有利于稻类种植的特定时候,这些从汉人聚居区传入的生产工具和种植方法较好地提高了黎区的稻谷产量。因此光绪年间,胡传记载“乐安米每升重二十两,计钱十四文,琼州米莫贱于此处”[9],就不足为怪了。

三、刀耕火种法

刀耕火种法,虽然在《黎歧纪闻》没有记载。但它作为明清时期部分生黎聚居区的重要种植法,也在此略作分析。

明代,部分生黎因其自然环境等原因,依靠长期积累的智慧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进行山栏稻种植。明人顾岕《海槎余录》载:“儋耳境,山百倍于田,土多石少,至绝顶亦可耕植。黎俗四月晴霁时,必集众砍山木,大小相错,更需五、七日酷烈则纵火,自上而下,火小烧尽成灰,不但根干无遗,土下尺余亦见熟透矣……种旱稻,曰山禾,米粒大而香,一可食。连收三、四熟,地瘦,弃置之,另择地所,用前法别治。”[10]顾岕介绍了刀耕火种的步骤:首先,选好适于山栏稻种植的坡地;其次,清理坡地上的灌木和杂草,防止它们与山栏稻争夺肥力和遮挡住阳光;最后,连续种植三四次后,土壤肥力基本消耗尽,另选山坡地用前法再种。康熙《昌化县志》载:“昌邑东北,近黎地高燥,民以刀耕火种为业,名曰‘斫山。集山木而焚之,播草麻子、吉贝二种于积灰之上。昌民之利,尽于是矣。阅三年即弃去。”[11]光绪《定安县志》也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凿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瘠乃弃去之,更择他处。”[12]这都是部分黎区刀耕火种种植法延续到清代的明证。这是因为黎区的相对封闭,汉人耕种技术传播的速度及范围较为缓慢与狭窄,再加上黎人没有掌握冶炼、制造金属器具的技术很难生产铁制农具。所以,雨林地区的这种种植方法在黎区长期持续,代代相传。

结语:通过《黎岐纪闻》和《海槎余录》可知:明清时期,海南黎区稻类种植的多样化,是黎族老百姓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选择合适种植方法造成的。当然,这也受到黎区农业生产工具和水利工程条件制约而不得不如此。

参考文献:

[1]、[3]、[5]、[6](清)张长庆.黎岐纪闻[M],昭代丛书已集广编,道光十三年刊本.

[2]参见孙绍先、文丽敏.平等与包容:母系文化背景下黎族两性关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238页,第172页.

[4]、[9](清)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M].

[7]、[10](明)顾岕.海槎余录,见邓世龙.国朝典故[M].卷105.

[8](清)周广等.广东考古辑要[M].卷9.

[11](清)方岱等.康熙昌化县志[M].卷1.

[12](清)吴应廉.光绪定安县志[M].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