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数字时代教学新常态

2019-10-08 06:48顾鑫浩
语文建设 2019年4期
关键词:媒介教师教学

顾鑫浩

从莎草纸、简帛的时代,到印刷术引领的纸质时代,到广播电视时代,再到新媒体崛起的数字时代,人类依靠更新迭代的媒介,在知识普及、言论自由、思想启蒙、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时至今日,数字技术的洪流裹挟了所有人,从学生、蓝领、退休老人到企业高管、政府职员,人们每天都置身于多种媒介融合的数字语境中。一个年轻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在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带领学生一起“跨媒介”,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常态。

一、形势倒逼,唯有顺势而动

去年,笔者进行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尝试,按照《唐诗的神韵—创作并交流诗人表隋包》的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去了解唐诗和唐人生活。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小组播放了一段微视频。这段视频的资料搜集、剪辑、字幕、配音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播放后广受好评。这种展示形式较传统的PPT展示,呈现出更强烈的媒介融合性,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寒假,笔者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向同学推荐好书。开学后,有二十多个学生制作了推荐短片,内容包括名著介绍、名人推荐语、网络评论、原文朗读、学生推荐语、读后反思等。每部短片都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数字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交流中效果良好。

上述现象,相信不少老师也曾遇到。这些现象反映的是学生跨媒介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已经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学习日益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学习样态。各种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媒介和语言辅助工具变得唾手可得,在“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的数字时代,教师早已不是知识的垄断者,甚至也早已不是权威的化身。网络拓宽了学生的信息渠道,知识变得俯拾即是,名家学者的线上课堂也悄然登陆各大知识付费平台。而那些热衷于喋喋不休地介绍作家背景、作品内容、文体知识的课堂,在数字时代对学生还有多少吸引力呢?笔者还发现,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时,教师在学生面前未必有完全的优势。如果教师有机会目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他们也许会对学生使用的颜文字、动图、表情包和汉语交织的文本感到迷惑;如果教师有机会观察假期中学生的阅读状态,他们也许会对学生一边翻阅纸质书,一边借助手机或电脑解决阅读中的疑惑,一边与网友交流心得的阅读方式陷入深思。

形势倒逼,唯有顺势而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面对的真实情境,教师唯有适应这种新常态,才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尊重课标,优化教学渗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0.5学分,9课时,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安排学分,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这样几点认识:教师在其他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中,要有跨媒介的意识;跨媒介阅读和交流可以作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支架,助力其他任务群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自发生成的跨媒介成果,并及时处理问题。

1.任务群设计中的跨媒介意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与其他任务群学习目标的实现是不矛盾的,恰恰相反,教师在其他任务群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跨媒介元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曾开设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公开课,题为《科技与伦理——线上发布(我看“转基因”)评论》,课上选取了任务三活动1辩论会。我们不难发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间的关联。面对海量信息,学生唯有具备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才能在跨媒介阅读时辨别信息真伪,厘清媒体立场,从而表达和阐发自己的看法。以下是教学设计的任务内容。

总任务:线上发布《我看“转基因”》评论

任务一:中国疾控中心记者招待会

活动1:学生组成5个学习小组,抽角色卡。1个小组扮演中国疾控中心,4个小组分别扮演美国《时代》记者、香港《凤凰》记者、新华社记者、新浪网记者。

活动2:疾控中心整理调查和科学研究报告;记者团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准备问题。

活动3:召开中国疾控中心记者会。

任务二:我看转基因斗士崔永元演讲会

活动1:观看有关崔永元的纪录片。

活动2:阅读转基因科普文章,患癌园丁诉孟山都案资料,以及相关评论。

活动3:组织“我看转基因斗士崔永元”演讲。

任务三:“科技研究是否应该有伦理界限”辩论会

活动1:组织辩论会,讨论科技研究是否应有伦理界限。

活动2: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我看“转基因”》评论。

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笔者选择了以网络热点“转基因”为教学主题。因为不同媒介围绕“转基因”都有发声,因此相关资料涵盖了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需要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此外,笔者在设计中还加入了角色扮演,目的是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媒体背后的价值立场与媒介表达的关系。

又例如,“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设计《唐诗的神韵——创作并交流诗人表情包》,旨在让学生通过研读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的经典作品,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在设计教学情境时,笔者想到网上“杜甫很忙”的系列涂鸦,想到许多学生曾“打扮”过课本上的杜甫画像。社交媒體上,在众人笔下,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被彻底颠覆,这类轻慢文化名人的现象也许就是引领学生研读经典的契机。

培养跨媒介意识需要教师平时多关注社会时事,多思考不同媒介信息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联,还需要有一点创新精神和娱乐精神。如果教师想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效,想要创设出符合学生经验的真实任务和情境,希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那么跨媒介元素的运用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2.借跨媒介助力学习方式转变

数字时代,教师面对的学生是“读屏一代”,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更多元,主体意识变得更强烈,他们对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重复性训练、单向度表达越来越缺乏兴趣。因此,在任务群实施中,教师要考虑到由跨媒介思维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跨媒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生态,是教师面临的挑战。笔者想结合一些教学实践,谈一谈认识。

例如,“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实践性,教师在组织该任务群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文化现象,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解读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笔者设计了“热门电影的文化透视”任务,任务内容如下:

总任务:参与社交媒体讨论

活动1:观摩热门电影

(1)商定观摩的电影。由教师推荐,学生投票挑选出一部热门电影。

(2)观摩电影,阅读影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观摩,或者学校组织集中观看。观摩后,学生上网查阅各类影评,将影评中涉及的文化问题记录下来。

(3)聚焦文化问题。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化问题,根据问题的质量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2:热门电影冷思考

(1)梳理相关资料。建立热门电影文化透视研究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围绕问题收集和梳理资料。

(2)开展问题讨论。组织研讨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合理归因。发言人需要撰写发言提纲,并依次演讲。当出现不同意见时,主席可组织4分钟以内的辩论,书记员做好记录。

(3)撰写讨论小结。选择一个文化问题,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小结。内容包括背景介绍、核心观点、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原则和方法、用以佐证观点的数据和事例等。

活动3:一号评论员

(1)利用媒体发布成果。利用QQ、微信、知乎、豆瓣等网络平台发布研究成果,还可以给《看电影》《电影世界》《大众电影》等杂志投稿。

(2)回应舆论意见。解答网友疑问,澄清相关说法,谴责网络暴力,申明正确的文化立场和审美趣味。

(3)完善研究成果。根据网络舆论,梳理不同观点,开展进一步研讨,并撰文回应。

以热门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该片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学生既需要走进影院观摩电影,也需要借助纸质书籍或电子阅读器阅读原著。电影和小说的互文关系和媒介差异,能促使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在活动1中,学生需要阅读微信公众号、微博、知网、知乎等平台的相关材料,梳理、辨别媒介信息,从而聚焦文化问题。有条件的学生还能观看作家访谈,参加电影路演与主创团队面对面交流,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思维质量。在活动3中,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讨论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评论素养,调整文化参与的心态,学会负责任地表达。

又例如“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不少学校会选择让学生阅读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湘西小镇独特的风土和纯美的人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展开深度阅读,笔者设计了“如果我来重拍名著—举行一次《边城》研讨会”活动。

活动1:确定重拍价值。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并观看凌子导演拍摄的电影《边城》,形成整体感知,同时让学生展开跨媒介阅读,从大量的观点和论证中梳理出《边城》的价值,以此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活动2:创作分镜剧本。内容包括剧本还原、原著比对、剧本再创三项。剧本还原,是指学生选择一个电影片段,将视觉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沈从文高超的艺术技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跨媒介阅读能力。原著比对,就是比较电影在叙事、形象设计和主题处理等方面與原著的异同。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研读小说,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等多角度欣赏作品,取代传统课堂上的教师讲授和连珠炮似的追问。

3.前测和评价中跨媒介的运用

课堂前测是把握学生知识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认证、记录和展示的评价是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记录,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在跨媒介技术的支持下,课堂前测和评价具有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开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之前,教师可以用“问卷星”网,从高中生对推荐书目的了解度和认可度、对经典篇目和现当代优秀作品的熟悉程度、阅读习惯和阅读量、挑选书籍时的关注点、获取推荐书目信息的渠道、获得书籍的渠道、对已有阅读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

在进行《红楼梦》或《三国演义》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制作电子手账、上传朗读音频到“喜马拉雅”、制作专题网页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同学的作品留言评价。教师可以在网上发起“我最喜爱的红楼人物”“三国一号人物”等投票评选,将数据反馈给学生作为阅读参考。

三、教学反思,善用媒介工具

技术的变革往往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数字时代造成的信息过剩正在吞没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磨损我们的耐心,模糊我们的学习目标,钝化我们的记忆力,并通过多种媒介对感官的狂轰滥炸将我们的思维引向肤浅和平庸。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还悄然记录了我们的浏览历史,窥测了我们的阅读趣味,不断推送具有阅读黏性的文本信息,让我们的视野日趋狭隘。跨媒介的即时l生、共时l生,使得信息的制造、传播、删除变得廉价,而信息的梳理、解读、辨别变得滞后。因此,不难理解在提倡跨媒介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种种质疑和反对。每到此刻,不妨思考一下:这是技术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是技术尚未完善,还是人尚未妥善地运用技术?

结合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对跨媒介这种教学新常态提出以下三点认识。

1.深度学习,警惕媒介泛化

我们不能把“跨媒介”作为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到各种课堂上,甚至有些强调精读文本、深度思维的课堂是拒绝跨媒介的。这当然不是说跨媒介与深度学习无缘,而是说要警惕媒介泛化带来的教学浮躁、学习随意。从直觉上看,网络视频、虚拟动画、线上实时评论等内容往往缺乏深度,网络碎片化阅读似乎也比不上捧读一本厚厚的经典有分量,因此在跨媒介学习时更要警惕这种“娱乐至死”的危险,要把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信息筛选、梳理、辨别、整合、提炼等方面。重要的不是海量的信息,而是对海量信息的处理。

2.精准发力,做好过程管理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人手一个平板电脑构不成跨媒介教学。有时,教师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跨媒介阅读和交流,学生会在网络浪潮中“走了很远,却忘记为何出发”。因此,跨媒介的任务群教学需要教师做好精准指导,强化过程管理。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跨媒介“工具背囊”里应该装有任务框架、思维导图、评价量表、学习资源等“物品”,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活动的走向,预先进行“文明上网”“时间控制”“资源管理”等培训,确保跨媒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重视体验,实现创新融合

数字媒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但是尚存在不足。例如跨媒介交流时,人们往往忽略对方真实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的细微变化,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一句话背后说话者的真实情绪。例如跨媒介阅读时,人们还不习惯利用数字工具做笔记和各种阅读批注。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做到跨媒介工具与活动体验的有机结合,重视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肢体语言和思想碰撞,防止学生变成活在虚拟空间的数字动物。

猜你喜欢
媒介教师教学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