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创面愈合的影响

2019-10-10 08:20代玉洁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颌面部营养状况创面

廉 博,孙 琳,代玉洁

(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2;2.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保科,陕西 西安 710038;3.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陕西 西安 710032)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进食障碍,导致热量 -蛋白质摄入不足,易发生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低蛋白血症等[1]。已知营养状况恶化是导致手术创面延迟愈合、术后高感染率等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因此,积极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对于这类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由于多数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满足机体需求。经肠内营养提供的全营养素中,足量蛋白质有利于机体合成蛋白,纠正负氮平衡[3]。目前用于补充蛋白的肠内营养组件主要来源为整蛋白,即乳清蛋白或大豆蛋白。在蛋白酶水解整蛋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小片段肽,被认为具有一定生理活性[4]。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一种新型肠内蛋白补充组件即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综合营养状况以及创面愈合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于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部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18岁以上成年人;②已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③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④能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⑤其他部位无肿瘤转移病灶。排除标准:①肠内营养禁忌症;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患有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纳入被试106名,男59名,女47名,年龄范围19~77岁。肿瘤部位:舌部30例,颊部27例,牙龈21例,下颌骨13例,上颌骨10例,口咽部4例,上腭部1例。所有病人被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2)。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受教育程度及肿瘤部位(见表1)。

1.2 营养干预

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起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持续一周,支持底物均为整蛋白全营养配方粉(均衡营养素,山西亚宝营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谷氨酰胺、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热量摄入25~30 kcal/kg·d,蛋白质摄入1.0~1.5 g/kg·d,进食方式为鼻饲或口服,每次250~300 mL。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补充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粉剂20g/d(唯源肽,山西亚宝营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综合营养状况指标 干预前后分别测量体重,测定血液蛋白指标和机体免疫功能指标,前者包括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后者包括淋巴细胞计数(LYM)。

1.3.2 创面愈合指标 观察并记录干预结束后伤口愈合情况,包括伤口红肿、伤口渗出液和脓液发生率。

1.3.3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version 20.0,SPSS,Chicago)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比较分析,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综合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测量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体重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P、ALB、PA、Hb、LYM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Hb,P<0.05;ALB、PA、LYM,P<0.01)。对照组ALB、PA指标干预后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LYM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ALB、PA、LYM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Δ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2.3 创面愈合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伤口红肿、伤口渗出液以脓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轻度伤口红肿人数减少至19人,重度伤口红肿人数减少至3人,伤口无渗出液人数上升至43人,有少量渗出液人数减少至9人,有中等量渗出液人数减少至2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度伤口红肿人数减少至27人,伤口无渗出液人数上升至36人,有少量渗出液人数减少至10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脓液发生率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伤口红肿和伤口有中等量渗出液发生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指标(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Δ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8人发生不良反应(14.81%),腹胀5人(9.26%)、腹泻2人(3.70%)、恶心1人(1.85%)。对照组共9人发生不良反应(17.31%),腹胀5人(9.62%)、腹泻1人(1.92%)、恶心2人(3.85%)、呕吐1人(1.9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受到肿瘤本身消耗营养底物,去瘤手术致使机体进入高应激状态以及术后患者大多出现进食受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通常处于负氮平衡,更易发生营养不良,由此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导致创面延迟愈合等[5,6]。目前已知蛋白质是促进伤口愈合、上皮组织生长修复的关键营养底物。为此,术后及早给予充足合理的营养支持颇为重要,尤其是补充足量且优质的蛋白质。本研究观察组所应用的蛋白补充制剂为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包含51%活性肽和49%整蛋白。已知肽具备载体运输能力强、吸收率高,低致敏性等特征[4]。研究证实,以短肽为氮源的肠内营养制剂其改善负氮平衡的速度是整蛋白制剂的1.6倍,游离氨基酸制剂的9倍[7]。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中包含了三种不同来源的水解蛋白肽,分别是鱼胶原蛋白肽、小麦低聚肽和乐肽。其中鱼胶原蛋白肽是从鱼类等水产生物中提取加工的一种蛋白水解产物,富含功能性二肽片段(脯氨酸-羟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甘氨酸),经肠道直接吸收入血,促进胶原蛋白及透明质酸合成。一项以大鼠创面模型为基础的动物实验发现,深海鳕鱼胶原蛋白肽辅料组大鼠创面皮肤中CK19和β1整合素表达量以及Ι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沉积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深海鳕鱼胶原蛋白肽有助于表皮生发层细胞增殖,新生皮肤中胶原纤维沉积,促进创面愈合[8]。一项基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实验证实,在加入了狭鳕鱼皮胶原蛋白肽之后,实验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加快,细胞凋亡下降,并检测到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均提示狭鳕鱼皮胶原蛋白肽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9]。小麦低聚肽是一种由2~6个氨基酸构成的小片段肽,富含谷氨酸,主要以谷氨酰胺形式存在。谷氨酰胺对于营养不良、大手术或严重创伤高应激病人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术后强化补充谷氨酰胺,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10]。对重度烧伤病人口服补充谷氨酰胺的临床试验发现,谷氨酰胺治疗组患者烧伤创面愈合加速,平均住院日缩短[11]。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鉴定发现牛奶蛋白中含有一种天然十缩氨酸,具有抗压活性,并命名为乐肽。国外有关乐肽改善压力应激的研究证实,应用乐肽后睡眠、情绪、身体疼痛、紧张等多种压力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2]。因此,乐肽可能帮助舒缓手术等创伤病人的疼痛紧张状态,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中还包含近一半比例的优质整蛋白,主要以乳清蛋白为主,并添加少量酪蛋白。乳清蛋白生物利用率高,其纠正负氮平衡,改善营养状况,加速创面愈合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功效被许多研究证实[13]。

本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强化肠内营养较普通常规肠内营养可更明显改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复合活性肽复配蛋白对这类病人的长期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颌面部营养状况创面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