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岁儿童干眼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10 08:21王彦荣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眼表干眼结膜炎

高 凡,王彦荣,刘 洋

(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陕西 延安 716000)

多因素造成的泪液及眼表异常的疾病称为干眼,通常表现为眼部不适、泪膜稳定性下降、视力变化,常伴随泪液渗透压的升高及眼表局部炎症反应[1]。以往研究认为,干眼主要好发于成年人,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儿童出现眼红、瞬目增多、视物模糊、眼痛等症状。因此,在儿童人群中开展干眼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为儿童干眼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是目前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依据2013年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对眼表疾病指数调查表进行了改良,并结合泪膜破裂时间作为调查指标,对我科门诊就诊的儿童进行眼部专科及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8例(年龄4~13岁)患儿分两组,4~8岁组及9~13岁组(每组159例)。排除标准:近半年内有眼部外伤及手术病史,患有急慢性感染性角结膜炎,既往有人工泪液用药史。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3年制定的共识[2],本调查以患儿有异物感、烧灼感、视力波动、揉眼、眼痒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5 s诊断为干眼。

1.3 眼科检查

参与调查的儿童均常规行视力、眼底、裂隙灯、验光等检查。考虑到患儿配合程度等因素,我们采用BUT作为评价是否有干眼的客观指标。具体操作:将1滴无菌生理盐水滴在荧光素钠试纸条前端(天津晶明公司生产),再将浸湿的试纸轻触下睑结膜囊,嘱患儿眨眼数次后平视前方,在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的钴蓝色光下用宽裂隙带观察从最后一次眨眼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记录为泪膜破裂时间,重复测定3次后取平均值,最终以双眼BUT平均值[3]作为该患儿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

1.4 问卷调查

改良后的OSDI问卷内容包含患儿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干眼相关的症状(眼痛、视物模糊、瞬目异常、畏光、异物感)、眼部问题影响哪些活动(阅读、看电视)、眼睛在何种环境下不舒服(有风的环境、空调房间)等,以上内容的评分为0~4分:0代表从不,1代表偶尔,2代表一般时间,3代表大多数时间,4代表一直[4]。另外,还包含改良的内容:每日视频终端设备使用时间、是否有屈光不正、近3月之内是否患过结膜炎、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是否有角结膜手术、是否佩戴角膜接触镜、是否自行购买滴眼液、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否患过麦粒肿或霰粒肿、既往有无过敏性结膜炎等问题。由于年龄较小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的问卷调查表由其家长作答。我们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对问卷内容有统一认识,方便其为部分儿童家长讲解。所有问卷均在当天作答并收回。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采用平行双录入方法记录在Excel表格中,最终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干眼患病率分析 问卷调查表共发放340份,22人拒绝行眼部检查,最终共有318例患儿完成调查。确诊干眼患儿60例,所调查人群干眼的患病为18.9%,4~8岁组患病(15.1%)相较9~13岁组(22.6%)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3岁儿童OSDI评分高于4~8岁组,BUT平均值低于4~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干眼患病、OSDI评分及BUT值

2.1.2 干眼患儿主要临床表现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瞬目异常共48例(80%),是该地区儿童干眼患者(60例)中最常见的主诉;其次以畏光18例(30%)、视物模糊12例(20%)、眼痛6例(10%)。

2.2 儿童干眼的影响危险因素分析

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分析干眼患儿的危险因素。得出以下结果:视频终端设备使用时间长、屈光不正、过敏性结膜炎、长期暴露在有风环境为该地区儿童干眼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儿童干眼患病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318)

注:自变量赋值:每日使用视频终端(≥3 h=1,<3 h=0);长期暴露在有风环境(有=1;无=0);过敏性结膜炎(有=1;无=0);屈光不正(有=1;无=0)。

3 讨论

干眼是极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常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困扰。以往调查表明儿童人群极少发生干眼。随着现阶段儿童干眼的研究逐步增多,诸多数据表明:儿童中确实存在干眼患者,若不及时诊治,可对儿童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带来影响。鉴于此,结合儿童患者的理解力和依从性均较差,我们运用改良的OSDI调查表以及BUT检测评价过去1年里我科门诊就诊的4~13岁儿童干眼患病率的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①我科门诊4~13岁儿童干眼患病率为18.9%,基本与李文光等人[4]的调查结果相似,且低于我国成年人的干眼患病率(21%~30%)[5-6];②9~13岁组儿童OSDI评分均较4~8岁组高,BUT较4~8岁组缩短,提示年龄在儿童干眼患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其主要与年龄增长的同时,学习任务加重,从而导致用眼时间增加有密切关系。吴军、石晶等人[7-10]的研究发现,VTD、MGD、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为儿童干眼发病的重要原因,本调查结果与其类似。③视频终端设备(VTD)每日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屈光不正、长期暴露在有风环境下是该地区儿童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为:人们在进行电脑及手机操作时,注意力通常高度集中,瞬目次数较平常明显减少,加之视频终端(VTD)图像的分辨率、色彩、亮度对眼表的刺激以及家中空调环境,均可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加速泪液蒸发[11],不仅导致眼部干燥,异物感,眼红等症状出现[12-14],还可致屈光不正的发生或加重。既往有近视、弱视、斜视等疾病的患儿,其调节与集合功能无法一致协调,很容易产生视疲劳;长期近距离用眼,使睫状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调节不能放松,导致假性近视,长时间的用眼疲劳,最终会使假性近视演变为真性近视。因此,VTD、屈光不正、视疲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使得VTD操作者产生一系列眼部不适症状,最终导致干眼的发生[15-16]。此外,陕北地区空气干燥,风沙大,长期在户外玩耍的儿童,暴露在此环境之下,眼表容易受风沙的侵袭,从而导致习惯性的揉搓眼睛,长期重复此动作会使眼表完整的眼表保护层遭受破坏,出现功能性泪溢、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过敏性结膜炎与干眼常合并发生[17-19],原因如下:反复炎症可刺激细胞免疫的活化及表达黏附分子,从而向结膜募集炎症细胞,而炎症细胞可致结膜杯状细胞及上皮细胞凋亡、减少泪液生成,最终导致干眼发生[20-22]。

儿童干眼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成人通常以眼红,干涩为主诉就诊,本研究发现,瞬目异常是儿童干眼的主要表现,其次以畏光、视物模糊、眼痛多见,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16,24]。儿童的认知及表达能力有限,平时生活中往往以动作异常表达局部不适。因此,对于自诉视物模糊但屈光度正常的儿童,除了警惕假性近视可能,还需排除是否合并干眼的可能。

综上所述,儿童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诊疗,轻者会使儿童学习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影响其学习及生活。针对本调查发现的各项危险因素,当地各级医院及家长应加强“减少视频终端设备使用时间、及时发现并矫正屈光不正、注意眼部卫生”等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降低儿童干眼的患病率。

猜你喜欢
眼表干眼结膜炎
精准化治疗联合功能性湿房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
眼睛干痒可能是患了干眼症
急性结膜炎患者如何护理?
眼睛痒并非都是慢性结膜炎
睑板腺处理对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眼表的影响
短时间电脑屏幕阅读对大学生视功能和眼表的影响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
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眼表观察与干预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