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表征与结构

2019-10-21 03:02王泓砚谢彦君王俊亮
旅游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目的地旅游研究

王泓砚,谢彦君,王俊亮

(1.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3.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引言

关于世界的每一个意象及概念,都是个人经验、学习、想象和记忆的化合物——那些我们居住、访问和旅游过的地方。所有的经验,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到那些遥远的若隐若现,最终全部聚合成为我们个人的现实影像[1]。而根本上,这些孕育我们出生、成长、生活或给予我们曾经以某种特殊体验的地方,已与我们自身的内在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关联,建立起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系。

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地方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时间和空间“逸出”的旅游世界,沉溺于其中的旅游者在异地获得了一种以追求愉悦为目的的暂时性、休闲性体验[2]。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中,旅游者心理复杂各异,体验对象纷繁不一,借助旅游实现了精神探索、情感洗礼、价值追求等多重目标,旅游体验因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在旅游体验的新范式里,旅游的过程即体验的过程,与心理活动、旅游情境密切相关。旅游的时空维度具有暂时性和异地性,基于异地特质,空间尺度具有了跨越,目的地成为旅游者赋予独特意义和情感价值的地方,这是旅游赖以生存的品质基础。旅游者初到陌生的旅游目的地,总期许在“无序”的地方环境中获得某种人为秩序和意义思考,这是对异地空间逐步加深认知的历程,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地方感的初始认识是建立在与局部环境形态的动态接触中,凭借自身的观察、分析、亲身感受所获得的地方体验。地方只有被旅游者解读、赋予意义以后才具有旅游价值。

对目的地的地方独特性、地方意义的理解和体验需要借助“地方感”这一有力范畴来实现。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较为深入的研究领域,主要探索地方的主导意义和地理体验质量[3],描述的是人对地方“地方性”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阐述人在环境经历中赋予地方的意义和价值。正如Tuan 所指出的那样,空间与地方是我们生活世界的基本要素[4]。

随着现代性浪潮席卷而来,地方性正面临着的同质化和分崩瓦解,因具备地方性而展现差异性的基础受到强烈撼动,进而呈现非地方(non-place)和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于旅游而言,其发生的根本基础在于旅游目的地给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差异性。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地方的独特程度,地方感正是旅游者对这种独特程度的认知与感受。或许最终我们可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旅游都是为了寻找个人的某种独特类型的地方感。因此,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地理基础是地方感[5]。地方感的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地方性的塑造、建构、保有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述评

1.1 从地方到地方性

关于“地方”(place)这一研究范畴最早出现在地理学中,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是界定地方的终极标准。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不同地理学分支对“地方”内涵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经济地理学在对“地方”进行界定时,参考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地理空间单元的独特属性或核心质素作为人为划分地方边界的依据[6],并不考虑地方的主体性[7]。随着地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实证视角和方法的地理研究发生了转向——从简单机械的地理边界划分,发展到关注社会关系与地方建构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成员对地方性的体验与解读。在这一背景下,Tuan、Relph 等人文地理学家深受现象学的哲学影响,认为地方不再是冰冷客观存在的地理单元或几何空间,而是主观的建构与存在,因而将人的感觉、心理、社会变化、伦理、道德等纳入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中,将人的意义、价值、情感等融入地方研究过程中,从而拓展了地方认知的新维度。人文地理学就此建构了富含人类空间意义的地方范畴,其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空间体验,这些体验逐步成为建构、理解和解释地方的重要途径和方式[4,8]。人文地理学恰恰在这一点上与经济地理学的主旨针锋相对,在表征地方这一概念时,特别强调地方的主体性,即人的地方性,认为主体因自身对地方的感知、认识存在差异导致对地方性的描述不同[9]。

自地方作为讨论人地关系的核心范畴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用地方性(placeness)描述地方文化本质的传统。在这一方向上,也出现了研究基点的分异。科学主义指导下的区域研究考察地方范式的基本路径也基本确立:关于地方性的研究重视的是物质性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环境因素的考察,忽视对人的具身(embodiment)和情感考察。与此相对,人文主义视角下的地方性则主张:地方性是人与自然环境动态的交互中,发挥主体性创造彰显地表人文景观的地方或乡土特色,赋予地方构成以独特的精神或特质[10]。地方性是地方之间相互区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逐步培育地方特质的根源和基础。地方性不仅是历史积淀的过程,更与社会建构密切相关[11];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被创造、被操纵的[12]。显然,在理解地方本质这一点上,人文主义视角实现了对科学主义的超越,从而为地方感以及地方体验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和疆域。

1.2 从地方性到地方感

在地理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对“意义”的追问长期处于缺失状态。人文主义地理学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认为现象环境的各要素经由个人意识作用后便被赋予了意义,地理空间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这一主张为仅僵化地揭示表面客观事实的理性主义开启了一扇以人为中心观察世界的法门,进而推动人们探究人类心灵与文化之间的深层人文意义,进而揭开了人地关系联结的奥秘。关于人与地方的联结涉及很多名词,最常用的是最具包容性的地方感[13],它包含了对特定地理区域的认知和情感成分[14],是一种基于景观、活动、意义的整体性、综合性体验[15],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地方经历内化为人的体验,人创造地方的过程中赋予地方意义和价值,地方由于人而变的生动,难以脱离人而独立存在[16]。

关于地方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中。“地方感”具有主体性,因人的经历、日常体验、社会关系等不同,地方性的描述、地方感的建构都会有所差异。Lynch 是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先驱,他在研究城市意象这一主题时,将心理学引入城市研究中,以环境设计为研究视角,确立了城市认知地图的五要素:道路(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物(land marks)[17],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在探讨城市居民的地方感。Relph 在其现象学著作Place and Placelessness中指出市场的普及带来远方的产品、公路及大众运输工具的增加,却削弱了地方观念。他认为人就是要生活在充满意义的地方世界中,拥有并了解地方[8]。人文地理学在地方及地方感方面的这些探索,直接启发了这样一些问题:人类对地方是否有不同的体验?不同地方体验的本质是否一样?地方意义是否具有普遍性?对此,Relph 曾做了如下的答复:所谓真实的在地性(authenticity of place),是一种在地的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不会被社会趋势及时尚所扭曲的真实情感[8]。不过,这一回答并未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反倒足以激发人们基于场域视角对地方性、地方感以及地方体验的进一步探索。

地方感是拥有相同生活世界者们共同的生活标记[18],是人类对地方特质与个性的主观体验,表征着人对地方依附的情感和认同[19];体现的是人与地方互动中形成的深切情感联结——经文化和社会改造的特殊人地关系[20]。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感逐步内化为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地方的特殊情感和认知体验,重塑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另一层面而言,地方感的研究也开启了地理学中关于“人之存在”的哲学思考,从人的主观角度开始思考人的存在特征和意义,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崛起对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积极且有力的探索与回应。

1.3 旅游中的游客地方感研究

旅游学在由跨学科向独立学科转变的过程中,自身范畴、命题、理论、范式的形成至为关键。在旅游知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外生范畴(命题、理论)需要转化为内生范畴(命题、理论)。学术共同体简单的移植外生术语、概念或理论后,接下来还需进行自发的逻辑推导和批判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旅游学科的内生化知识[21]。这一学术自觉的过程,是丰富旅游知识体系、实现旅游学科独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地方”“地方性”和“地方感”属于借鉴其他学科移植到旅游学中的外来范畴。近年来学术界将地方感纳入旅游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旅游知识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地方感在对地方的关注和情感投入中获得,与地方体验紧密相关[22]。旅游者借助旅游认识和体验地方,旅游目的地被旅游者赋予意义并阐释,地方价值才会凸显。游客地方感是游客对提供愉悦和独特体验目的地的情感承诺[23]。因此,地方感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audrillard 从符号学的角度,认为消费者不仅仅因为物品的实用性进行消费,商品符号性的附加价值也已经成为了他们消费的重要考虑因素[24],地方因为兼具功能和符号属性成为被消费的商品[25]。Urry 则认为旅游就是一个消费地方的过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他的地方消费和旅游凝视理论中认为地方消费包括消费地方的功能和符号,功能指地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号为依附于地方的符号意义。在认识地方的商品化方面,Urry 也是另辟蹊径,把地方的商品化看作是理解地方如何被注入意义的重要途径[26-27]。Rakic和Donna却认为地方消费除了包含物质和感官方面,还涉及认知和情感过程,置身于地方的具身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碰撞,成为地方消费的主要路径[28]。

1.3.1 游客地方感的前因研究

国内外对地方感的前因研究近年来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学者认为游客背景、物质环境对游客地方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29-31],旅游活动的涉入程度亦是地方感的重要影响因素[32-34]。Kaltenborn认为旅游者的动机、情感、教育程度、经历、价值观与游览地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游客地方感[35]。此外,文本在不同的旅游阶段对地方感的建构呈现的作用也有区别[36]。旅游目的地类型不同,游客地方感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Hailu等认为露营景区游客地方感主要受旅游花费、对景区的熟悉度影响[30]。Kyle等发现登山旅游者的地方感除受景区自然条件、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的影响外,还受旅游者自身旅游动机的制约[37]。肖潇等利用问卷经统计分析发现,游客的年龄、景区熟悉程度、距离、旅游动机、书法背景等是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的重要影响因素[38]。苏勤和钱树伟认为遗产旅游地方感受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的直接影响[39]。还有学者希冀从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对比中发现形成地方感的差异性因素,Kianicka等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发现本地人的地方感主要形成于日常生活中,与社会和生存密切相关,游客的地方感则主要受他们在地方体验活动的影响[40]。综上所述,游客地方感的形成是游客个体自身和地方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影响因素包括游客自身的人口学统计特征、旅游动机等,对目的地熟悉程度、旅游活动涉入程度,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综合环境。

1.3.2 游客地方感的结果研究

游客地方感结果研究探讨的视角也相对广泛,主要探讨游客地方感导致游客的哪些态度(认知、情感、意动)和行为发生变化。Williams 和Roggenbuck 发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组合要素相似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流量和游客结构却呈现很大不同,是地方感的差异导致了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不同[41]。Kyle等通过构建地方感与支付意愿的模型探讨了地方感对游憩者场地支付意愿、费用收入用途偏好的影响[42]。Deutsh等在问卷的基础上用结构方程调查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市两个购物中心游客的地方感,认为地方感影响旅游行为[43]。唐文跃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影响资源保护态度[44]。除此之外,游客的地方感的强化还会提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忠诚度[45]。遗产旅游目的地游客地方感的形成对游客的遗产保护态度和保护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效应[39]。

1.3.3 游客地方感的维度识别和模型建构

地方感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通过对已有研究中地方感维度梳理后也印证了这一点。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尝试构建地方感的维度时,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区域、旅游目的地类型、研究主题的不同都会导致地方感维度呈现差异[46]。段义孚将广义的地方感分为根植性(rootedness)与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两个维度[20]。Bricker 和 Kerstetter 对美国白水河上的皮筏和皮船游憩者进行定性研究发现,游憩者赋予地方的特定意义是多维、综合的,包括环境-景观(environmental-landscape)、人类-社会(human-social)、游憩(recreation)、遗产-历史(heritage-historic)、商业服务(commodity)5 大基本维度[47]。唐文跃等对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具有自然风景、社会人文、旅游功能和情感依恋等4个维度的结构特征[15]。汪芳等认为地方感由地方性和地方依附组成,地方感认知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48]。朱竑和刘博认同地方感是一个内涵为二维度动态变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49]。邱惠等运用因子分析从地方感的3个维度——地方认知、地方依恋感和地方行为意向对旅游者和居民地方感进行比较分析[50]。

设计量表和构建模型是地方感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也是国内外学者们孜孜以求的主要方向,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在国外的地方感研究中,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地方感测量指标和模型。Relph 构建了一个内含自然环境、活动、意义、地方精神的地方感4 因子模型[8]。Steel 认为环境因子和人的心理因子共同作用形成地方感,并建立了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的心理组成的地方感因子模型[16]。后有学者注意到了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将其纳入模型中,提出了由人、景观、相互作用、结果构成的景观感知模型[51]。Greene 进一步考虑了管理对环境感知的影响,将管理环境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列,与人相互作用,构建地方感模型[52]。Shamai 对测度地方感的尺度进行归类,提出包含7 个指标的测量量表[53]。Hammit 和Cole 认为游客的地方感是一个层级发展的过程,根据这种递进演变设计含有26个指标的地方感测量量表[54]。Bott设计了一个用于人工环境地方感测量量表,内含自然环境因子、文化环境因子、情感因子、功能因子[55]。国内学者也纷纷尝试进行地方感模型构建。唐文跃属国内相关研究的较早探索者,认为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含感知因子和地方感维度的概念模型[15]。苏勤和钱树伟利用SEM 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包含遗产保护态度、遗产保护行为、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等6 个潜变量[39]。张中华和段瀚认为环境地方性的核心要素是空间形态、景观、服务设施,并用结构方程构建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加以验证[56]。

综上所述,现有旅游体验中关于地方感的研究在探讨地方感维度、具体测量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等时,因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不同,研究结果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国内外学者进行地方感研究时也更多的是采用量表测量和模型建构。近年来,国外游客地方感研究逐渐出现了质性研究方法的面孔,研究方法逐步呈现多样化,打破了传统“问卷+计量”方法占垄断的局面,丰富了地方感的实证对话。而国内游客地方感研究中,定量方法仍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且多是从地方感的外在表现入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以单一的方法或范式为主研究地方感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高度规范化的方法也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一味地操起“分析”的大刀势必会丧失对地方感整体性、全局性的把握和理解,故采用现象学方法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的研究迫在眉睫。地方感背后内隐的认知图式为何,地方感如何借助认知图式进行表征,潜藏在表征形式下面的地方感认知结构怎样,等等,诸如此类的研究可以为理解地方感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心理学基础,但涉及此类的研究目前尚未有开展,仅汪芳等借助问卷构建了地方感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归纳了游客地方感的认知规律[48]。地方感作为游客赋予地方意义的主观心理过程,对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所以正确的心理学公式应为:C(刺激样式)—D(组织过程)—R(对组织过程的产物),现有的游客地方感研究关注刺激-反应过程,忽视了其中游客心理的自定义、自组织过程,而本研究的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关注“组织过程”,关注其在游客心理的形成路径和“定义组织过程”。

定量研究以统计学为基础,注重体现代表性和可推论性,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对于细节的描述、对于情境化知识的理解陷入集体失语的境地[57]。质性研究的优势往往并不以发现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意义和价值的解释为主要指向,渴望获得研究现象的情境化理解,准确表达自我感知以及感知与行为的联系,关注意义生成的过程[58],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考路径指导下开展的质性研究。

2 研究路径与方法

2.1 选取研究材料

关于游客地方感的研究国内外实证研究居多,思辨研究亦不乏其中,哪种研究获得的结论更可信,亦不能轻举断论。当然,不言而喻的是,用经验事实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什么样”“为什么”的实证主义在今天的科学之路上大放异彩,甚至我们可以将实证研究与真正的科学研究等同起来。在探究事物“是什么”这一本源性问题的时候,除了涉及认识论、方法论,更重要的涉及的是本体论——追根溯源到哲学层面的思考。人文主义地理学以现象学为指导,把地方感看作是一种基于景观、活动及其意义的整体、综合性体验。现象学是在扛着反对“科学主义”的大旗下萌芽,自诞生之日就与科学主义分道扬镳。科学主义主张普适性规律的探求,即科学的精髓是寻找“抽象事实”,而现象学的精髓是坚持“实事求是”,回到事实本身——面对具体情境中的事物对其进行本质直观。现象学提倡对事物用“整体”而不是“分析”的视角,反对过度分析的路径和方法,尤其适用于意义、体验等心理问题的研究。对于涉及意义的综合性、整体性体验的地方感,以现象学哲学和现象学方法为指导的质性研究探索其认知图式的表征、维度、结构等,也许再恰当不过了。Jennings 就将现象学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类型,此外还有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民族志等[59]。

质性研究的材料非常广泛,以非数量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具体的方法除了访谈和观察外,还有收集实物。实物是文化的产物、表征、物化,文化属性使其具备了被分析的前提和可能,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事物看法和见解的体现,是人们在特定文化中观念、想法、态度等物化形式的真实写照,因而可以被收集起来加以分析。文本、照片、日记、信件等非正式个人类实物材料都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60]。分析单位是构成研究对象的单纯对象,一般分为个体(如单个游客)、群体(如男性游客、老年游客等)、组织(如饭店、旅行社)、社会人为事实(如书本、诗集、博客、旅游小册子、图片、涂鸦等),前三者在游客地方感的研究中备受重视,而社会人为事实通常是最为容易忽视的分析单位。本研究以社会人为事实为分析单位,通过收集博客中的网络游记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结构、维度等,对其进行表征和解构。

游记是旅游者将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和认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征的文本。游记被认为是富有信息的,人们关于地方和环境的有价值的经历都可以在这里得以展现[61]。游记文本不是单纯混合多种写作形式于一体的文学表达,里面更倾注了作者对乡土之外的地方描述——对“他者”地方性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建构“他者”地方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流露着对“他者”地方独特性的认识和思考。游记文本在体现地方精神的同时,逐步内在固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地方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地方感的真实写照,激发了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唐顺英和周尚意认为游记影响了游客的初步地方感,也有助于其他游客地方感的建构[36],是他人建构旅游目的地地方感的基础和载体。

游记文本的主观性言及地点与空间的社会意义,这些精彩的描述是我们洞悉地方性的窗口。迈克·克朗在其代表作《文化地理学》中指出: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想象中的地方,这些想象的描述开启了地方独特风情和特色的大门[62]。在近年英文文化地理学刊物出版的文章中,对地方性在电影、绘画、文学作品等中再现的关注度居高不下[63]。游客对目的地地方性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借助“地方感”这一范畴加以表达和阐述,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游客对相同的旅游目的地在地方性的描述、认知、情感上呈现极大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有共性可言,有规律可循。

2.2 研究材料的收集及处理

室韦孕育了我国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幼年时代——匈奴、鲜卑、蒙古等,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成吉思汗的故乡。由于历史上俄罗斯人入境,加上我国内地的“闯关东”,中俄联姻产生了华俄后裔,室韦成为其主要的聚居地之一。2005年,室韦获得了“CCTV 全国10 佳魅力名镇”的称号,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景观,近些年游客趋之若鹜。

游客的地方感体验及其思维过程的表征和结构,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借助游记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室韦地方感的具体认知结构和维度,并利用认知地图进行表征和解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分别从国内3大博客——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中搜索了关于室韦的游记,直至编码饱和共72 篇,利用认知地图对游记文本进行分析,探索地方感的认知结构。结构是指事物的各基本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关联的方式,并对这些表征地方感的文字背后的认知图式进行解构。此外,进一步对这些游记文本进行类属分析,编码找出地方感的内在维度,建构地方感模型。分析文本之前进行基于编码和语义网络分析之需的预处理,将文本中同义不同形的字或词统一称呼:如将俄罗斯小村庄不同的翻译名“奥洛奇”“奥罗奇”“奥洛契”等统一为“奥洛契”,将其所在的州区翻译统一为“赤塔州涅尔琴斯金扎沃德区”,俄罗斯风情、俄式风情统一为“俄罗斯风情”等。

由于旅游目的地不同,在对目的地环境的具象表述上不同的旅游者会有差异,但受访者对目的地体验的情感和心情描述是趋于一致的,这是本研究选取室韦为案例地的一个原因。个案研究的价值并不是寻求代表性和普遍性,而在于揭示和解释社会内部运动变化的因素、张力、机制、逻辑等,也是获得“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64]。

3 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表征与结构

3.1 地方感认知图式的表征

在心理学中,表征(representation)一词专指环境信息在人脑中的具体显现方式和路径[65]。知识经验常常以图式形式得到表征,图式(scheme)也可以译作基模,这一术语是Bartlett在其关于人类记忆的名著《论记忆》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图式是信息组织的方式,人们凭借图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图式是对某一事物组织化、结构化的认知,反映人们的社会认知结构和组织社会信息的思维方式,其内容包括对某一事物(如对社会角色的态度、自我对他人的态度、对共同事件的觉知)的认知以及各种相关认知的关系[66];以人物、情节、背景为典型成分,是一种表征世界的一般知识和特定事件具体知识的组织性框架。通俗地讲,图式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是认知活动的基本构件,是经过组织的知识,认知是以图式发展为基础的。邵志芳等认为图式制动是一种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智力结构,亦或是动作结构或组织[67]。游客将接收到的信息在大脑中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图式,认知的过程就是将接收的信息归类到旧图式或者生成新图式的过程[68]。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由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Tolman提出。在老鼠走迷宫实验中,他认为老鼠的行为不是简单地建立在试错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外在环境综合表象的加工认知,即认知地图的基础上[69]。认知地图是个体认知对外界空间环境记忆和思维的呈现及表征,在这种呈现和表征中,认知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描述;主体的思考内容、组织想法的路径也得以关照[70]。通俗地说,认知地图的使命就是给主体的认知照相,去捕捉主体的思维表征,是隐形知识的载体,具有将心智模型显性化表达的功能。旅游者认知地图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空间环境的学习和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在旅游目的地体验的结构和组成[71]。

3.1.1 编码和概念表征

本研究使用认知地图分析软件Decision Explorer® 3.4.0版本。该软件是一种构建质性分析的工具,在商业、学术、个人文本等研究中使用甚广。DE 适用于这样一些情境:使用者想构建和分析定性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访谈或讨论(记录的或现场的)、纸质或电子媒介。认知地图可以构建信息,是一种明确的、被很好定义的把想法“模型化”的方法,DE 有助于建立和分析关于人们想法的认知地图。首先将对网络中选取72 篇游记中的文本进行编码,这些编码的文字作为地方感认知结构分析的变量,进而找出这些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关系有4种:因果连接(causal)、内涵连接(connotative)、时间连接(temporal)和用户自定义(user defined)。因果连接表明一个变量导致了另一个变量;内涵连接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内涵所属关系;时间连接意味着变量之间存在时间关系;用户自定义则是用户自己定义连接的类型。除内涵连接之外,其他连接关系分为正面影响(positive)和负面影响(negative)。在编码的过程需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不同概念合并,最终用形式清晰、简洁、一致的认知地图表现出来。认知地图和用来构建地图的精确细节会发生变化,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到个人,还取决于地图想要达到的目的。一个认知地图不是一个客观实体的反映,而是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知觉表征,由变量(概念)、连线和标注组成,具有层次结构、交叉连接、抽象概括等特征[72]。将编码的74 个变量输入DE 软件,构建室韦游记文本中关于地方感的认知地图(图1)。

3.1.2 认知地图分析

在认知地图中,概念是构成和连接地图的“变量”,一般分为前端变量和后端变量两类,前端变量是推理链条末端的输出结果,它们身上没有向外输出的概念,是目标、结论、结果。后端变量是位于起始变量或者推理链条开始的一端[73],一般是前端变量的诱发原因。表1中分析了室韦游记中关于地方感认知地图中的前端变量、后端变量、共尾变量、回环等。在分析中发现引发了前端变量的后端变量大部分是游客对室韦产生地方感的凭借,借助于这些切实的凭借,游客产生与前端变量中相关概念的表征,这些表征是游客对室韦旅游后产生的关于当地的独特体验感受与认知,包括“人类理想的天堂”“田园风光”“完美世界”“随意中富有美感”“人文风俗独特”等,这些都是基于后端变量而引发。

图1 游记文本地方感的认知地图Fig.1 Cognitive map about travel texts’sense of place

表1 游记文本认知地图分析Tab.1 Cognitive map analysis of travel texts

3.2 地方感认知地图的结构

3.2.1 地方感认知地图的结构分析

在认知地图的质性分析中共有6 大指标:域分析(domain analysis)、中 心 性 分 析(centrality analysis)、簇 分 析(cluster analysis)、分 层 分 析(hierarchical cluster)、势能分析(potency)、回环分析(loop analysis)。域和中心性分析审视的是概念连接性,考查在同一层级水平上直接围绕每一个概念的连接,有助于识别最“繁忙”概念,这种概念通常有大量的连接进入和结果输出,是模型中的关键问题。权力变量一般居于核心位置,指向多个连接结果,通常借助权力分析和共尾分析可在认知地图中找到,它们可能会出现在多个聚类中,是核心议题的代表和隐形表达。

通过“域分析”识别游记文本认知地图中“繁忙”节点,根据其同一层级水平上输入和输出连接的条数罗列概念的重要程度。“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灌木丛生”“田园风光”“保留完好的原生态景观”“人文风俗独特”等是认知地图中的核心概念,构筑了认知地图的基本结构,这与游记文本中的描述相对应。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俄罗斯交界,“俄罗斯家庭”“华俄后裔”“木刻楞”“黑土地”“安静不奢华”等成为游客对室韦地方感体验中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是地方感产生、依赖、保持的基本凭借。中心性分析与域分析相辅相成,可以发现游客地方感认知地图中的独特元素(表2)。

表2 地方感认知地图的结构分析Tab.2 Structure analysis of cognitive map about the sense of place

图2 室韦游记文本的语义网络Fig.2 The semantic network of Shiwei’s travel texts

对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发现。游记文本蕴含游客地方感中可被解构的意识形态偏好和书写策略。语义网络分析(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可以做到很好的呈现,以高频词为节点,以高频词之间线条的连接和指向来凸显节点之间的关系。通过抽取和分析高频词之间的联系以构筑反映文本作者的心智网络图谱(mental map),被证明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文本分析法[74]。这种方法相对于词频分析的一大优点就是避免只关注词语出现的频率而忽略文本中语词之间所携带的重要信息。室韦网络游记呈现了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俄罗斯族”“民族”“后裔”“草原”“历史”“界河”是认知地图的核心词汇,围绕“俄罗斯”的词汇有“家庭”“建筑”“华俄后裔”“历史”“风情”等,与其他核心词汇发生联系的词汇亦在图中一一显示,遂不一一赘述。从图2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游客对室韦地方感形成的基础和凭借元素,游客正是基于这些产生对室韦的独特地方感,所以才会在文本中不厌其烦地花大量的笔墨和时间进行细致的描述。这些元素中有自然历史的,“村庄”“草原”“界河”“哨所”“历史”等;也有社会人文元素,“建筑”“文化”“发祥地”“华俄后裔”“蒙古族”“木刻楞”等;也有表达游客对这些元素感受的词语,“感觉”“风情”等。

通过认知地图的分析,获得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基本结构和表征路径,了解形成地方感的核心概念和基础元素,前端变量、后端变量、共尾变量之间的因果、内涵等连接关系和形成脉络,对地方感产生的情境化知识、意义生成有了进一步了解。地方感是一个有一定自组织能力的连续系统,游客接受旅游地环境的刺激,在与地方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游客地方感,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研究揭开了其心理“定义组织过程”的面纱,从关注C(刺激)-D(反应)的过程再到关注C(刺激样式)-D(自组织过程)-R(反应),关注其在游客心理的形成路径和“定义组织过程”,提供了游客地方感的认知模型。

表3 室韦地方感的编码过程Tab.3 Encoding process of the Shiwei’s sense of place

3.2.2 地方感维度识别

通过对游记文本一级编码获得一些反映地方感的开放式符码,对这些符码进一步编码获得21个亚类属,21 个亚类属进一步编码获得7 个基本类属(表3)。

旅游目的地地方特质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性和特定优势,无论是质性还是定量研究,基于对方本身的特质出发,需要考虑特定物理环境对游客感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游客地方感的形成路径和作用机制[48],Stedman 的研究也识别出地方特质和特点在地方感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75]。地方是游客感知的价值中心和核心所在,对中心的凸显不仅要强调其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层面亦必不可少。已有的一些研究,仅把地方作为一个背景而存在,缺乏对游客如何与背景互动、作用的明确解释,本研究在编码基础上,构建了游客地方感模型(图3),构建游客地方感理论模型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游客地方感是游客对地方的整体性、综合性体验,是一种心理层面对地方的所指和感知,而地方环境是游客地方感产生的背景元素、基础、凭借,而现有一些关于地方感的研究却把这种背景元素,视为地方感的维度,如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方感的内在分类一起作为地方感的维度[15,46-47],本研究则尝试将背景和维度相区别。在概念操作化的过程中,分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维度就是事物分类的标准,区分概念的不同维度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游客接受地理环境的刺激,进而作用于游客心理,这种心理环境与地理环境的互相作用和浸染,会使地理环境的心理意义逐步呈现,旅游场在这个基础上便产生了[76]。地方感是旅游者在目的地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了解的基础上,在旅游场的影响下,与旅游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互斥和吸引的较量下,在游客头脑中进一步表征为游客地方感,其维度包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享受性体验、独特性体验、原真性体验、依恋性体验。

图3 游客地方感模型Fig.3 Tourists’sense of place model

4 结论

认知地图使认知主体的逻辑推导和思维脉络得以清晰表征,描绘了主体认知思维全部观点的图画,同时不丧失细节。认知地图是一幅图画:认知主体有目的行动背后的思维逻辑及隐含在其中的因果、内涵、时间关系都得以呈现;认知地图是一张网:认知主题思维中分散的变量得以组织。本研究通过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构建,探讨了地方感认识图式的组成元素及其结构并对其进行表征和解构,借助于“域分析”“中心性分析”等分析手段,析取了游客对室韦地方感中的中心要素,以这些中心要素为基本框架,构建了整体的地方感认知地图,挖掘地方感背后內隐的认知图式,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地方感的内在本质。地方感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至关重要,在游客寻求潜在差异性的动因中,如何保持旅游目的地应有的地方性,构建独特的地方感,这或许是旅游目的地在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需要花笔墨、花精力去探讨和经营的。

不管基于哪一学科的科学研究,都应以理论贡献为至高宗旨,禀赋理论关怀,这成为衡量科学研究价值的核心指标。理论贡献具体表现为:修改一个旧范畴、旧命题、旧理论亦或者提出一个新范畴、新命题、新理论乃至新范式。本研究也是朝着这样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对地方感认知图式的分析,赋予地方感新的维度,进一步在类属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感理论模型。地方感是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互动后的产物,这种互动建立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社会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感受和认知的基础上,经过吸引、互斥两种内生力量的作用,最终形成游客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感,这种地方感又可以借助享受性体验、原真性体验、独特性体验、依恋性体验表现出来。

游客眼中寻求的地方性,应该是客观和主观的集合,即地方的自然特质加上文化特征,针对游客的表达过程,同时强调过程中的游客主观认知[48]。通过游客地方感认知图示的研究,了解游客对地方认知、情感的形成路径,从旅游体验的整体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地方感的各个维度;旅游地以此挖掘、形成影响游客地方感的关键符号因素,催生旅游需求,激发旅游动机,影响旅游决策;为游客创造良好的现场体验氛围,提升游客在目的地的互动体验层次,改变其在目的地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也为目的地在认知、了解游客地方感方面奠定心理学基础;为挖掘景观深层意义、制定特定的管理决策、营造目的地独特地方感、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认知与室韦具有相同或类似景观类型、游憩活动、体验环境的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地方感提供图式模型和理论模型。

猜你喜欢
目的地旅游研究
向目的地进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恋爱中的城市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迷宫弯弯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动物可笑堂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