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感谢”表达的对比研究

2019-10-21 08:27许露敏
现代交际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交际

许露敏

摘要:结合具体事例,从直接感谢、间接感谢、感谢时机三个角度分析中日感谢表达的差异。直接感谢方面,中国人会不道谢以示亲近,而日本人则会出于感激心理进行二次道谢。中日两国都会使用间接感谢表达,但是日本受耻文化影响,往往使用道歉式间接表达。感谢时机方面,中国人会选择提前道谢,而日本人会选择事后道谢。通过分析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造成冲突的原因,为日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際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日 跨文化交际 感谢表达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80-0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两国人民也经常携手合作,互相关照。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适时并合理地表达谢意,对于促进和谐交往有着积极的作用。中日两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均以礼仪之邦著称,有着相当复杂的表达感谢的方式。但是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受文化差异及母语的干扰,时常会出现对道谢语的错误使用,造成误解。

易欣(2014)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对其实现条件、分类加以论述,指出感谢的交际效果除了表示谢意以外,还能表示委婉的拒绝、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者表示不满与讽刺。[1]王静(2008)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总结了中日两国感谢语各自的语用特征,指出中文“谢谢”一词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日语则通过不同的感谢语表现了“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交际原则。[2]王茜(2016)从跨文化视角对中日两国礼貌语言进行了比较,针对两国感谢语、道歉语和敬语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中国人奉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取外向型交际,通过使用不同的礼貌语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日本受集团主义影响,采取内向型交际,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

结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多是对日语中或汉语中的感谢表达及其心理表现进行研究,或者从不同视角对中日感谢语等礼貌语进行对比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聚焦于两国感谢表达的差异及原因的对比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结合跨文化具体事例,研究两国感谢表达的文化差异,分析冲突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直接感谢

李丽娜(2001)在《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中,根据显形感谢词语的有无,将感谢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言语行为。[4]直接感谢言语行为是指:在这一话语中包含显形感谢词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是指:不包含显形感谢词语,但功能上起感谢作用的话语。中日两国在直接感谢语与间接感谢语中都有明显差异。

日语中的直接感谢语主要是“ありがとう”,日本人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感谢语来表达谢意。与日语相比,汉语中的直接感谢语包括“谢谢”“感谢”“多谢”,等等,由于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时,直接道谢会显得生分,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少使用直接感谢语。

事例1:日本,爸爸下班回家给孩子带了蛋糕卷,孩子很自然地对爸爸说:“ありがとう(谢谢)。”(出自「過保護のカホコ(受保护过度的加穗子)」第四集)

事例2:笔者与关系很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时,买了两瓶饮料,递给朋友一瓶,朋友接过就喝了,并没有说“谢谢”。后来朋友请笔者吃蛋糕作为答谢。

从事例1与事例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尽管是家人之间,也会经常使用直接感谢语来表示谢意,而与之相反,关系亲近的中国人之间,会避免直接感谢语的使用,甚至不道谢。在中国人看来,收到亲人朋友的帮助或礼物时,直接道谢会给人一种划清界限的感觉。朋友之间为一点小事拘泥于礼节,显得十分生分,把对方当成了“外人”。中国人更倾向于记下这份“人情”,在下一次通过帮助对方来偿还“人情”,在这样的人情往来上构建一段长期、友好、稳定的人际关系。而日本虽然也有内外之分,但是日本人普遍认为获得了别人的帮助的话,无论是不是亲朋好友,都需要道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有二次道谢的习惯,即在受到别人的恩惠后除了立即道谢之外,下次见面时会再次进行道谢,表示自己一直未曾忘记对方的帮助,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事例3:日本人A曾经非常慷慨地送给一名中国留学生一台“傻瓜相机”,而该留学生仅仅在当时表示了谢意,当下一周他们再见面时,中国留学生没有再提起相机的事。A为此深感不快,认为中国留学生非常不懂礼貌。[5]

日本人如果收到礼物,下次见面便会说自己的使用感想,以表示自己对礼物的喜爱珍视之情。而赠送礼物的一方则能通过回馈得知自己选择的礼物是否合乎对方心意,进而获得满足感,A正是如此考虑。但是在中国并没有这样的习惯。中国人收到礼物后,会立即对收到礼物这一件事表示感激和喜悦。但是,对具体的礼物进行评价会给人一种挑拣嫌弃感,因而并不会针对礼物本身做任何反馈。在这样的价值观差异下,中国人往往觉得日本人太过生分,而日本人则会认为中国人没有礼貌,容易引起误解。

二、间接感谢

中日两国人常常会采取关心或者赞美对方的话来代替直接道谢。中国人常说“大老远的过来,累坏了吧”“你可真是个大好人”之类的话。日本人也常说“お疲れ様でした(辛苦了)”“本当に優しいですね(真善良啊)”等。有些时候也会用责备来表示谢意,如汉语中“来就来了,带什么东西啊”,日语里“プレゼントなんていらないって言ったのに(不是说过不要礼物了吗)”。间接感谢言语行为中表层信息以外还隐藏了丰富的隐形信息。与表面含义不同,说话人真正想表述的是对对方的谢意。故而同样是间接感谢,中日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事例4:候车时,日本人B的钱包掉了,笔者提醒后,B回答道:“どうもすみません(真不好意思)。”笔者感到十分奇怪。

事例5:中国人C受到了别人帮助之后说:“这次你真是帮大忙了,下次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行。”(笔者采访所得)

如事例4所示,日语中常用带有一定歉意的“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等来表示感谢。“すみません”除了包含对对方的谢意,更主要的是表达出自己让对方费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 给对方带来了不便而心有不安的内疚之情。

鲁思·本尼迪克特(1946)在《菊与刀》中将日本的文化称作“耻感文化”[6]。他认为耻感文化的意义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李筱平、范苓(2015)在《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也指出:“‘不给他人添麻烦已经成为防止‘耻感形成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日本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十分注重“不添麻烦”这一点,在获得别人的帮助时,他们内心往往处于一种感激与歉疚交织的状态。因而他们选择用“すみません”等带有道歉含义的词来表示自己的谢意。与“すみません”相比,“ありがとう”仅仅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甚至带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意思,在某些语境下使用,会被视为失礼。中国人有时也会用“不好意思”“让您费心了”等道歉的话表示感谢,但不会用在一些小事上。

事例5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间接感谢方式——以承诺代替感谢。中国人向来重视承诺,认为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用承诺来代替道谢,更有一种感激之情难以表达,只能用承诺来回报的含义。这种感谢表达在外國人看来往往显得过于夸张反而失去了道谢的含义。但中国长期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观影响,即便是一点小恩惠,也要在行动上加倍报答。对中国人而言,真正想报答的不是那一点恩惠,而是对方愿意给予恩惠的想法。

中日两国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在间接感谢时选择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同。日本人不愿意给他人添麻烦,常常选择用道歉来间接感谢对方为自己花费的时间精力。而中国人重视承诺,承诺式间接感谢更能凸显对对方的感激之情。

三、感谢时机

在主动向别人求助时,中日两国人民在选择道谢的时机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在委托他人办事时,一开始就会表达自己的谢意,而日本人则是在事情完成之后才郑重道谢。

事例6:中国学生请日本老师帮自己修改论文时,给老师发了如下消息:“先生、こんにちは!すみませんですが、卒論を添削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老师,您好!不好意思,请问您能否帮我修改一下毕业论文,谢谢!”老师感到非常奇怪且为难,因为自己还没有给对方帮助,并且感到难以拒绝。(笔者采访所得)

事例7:一日本友人询问笔者一中文相关问题时,说:“質問してもいいですか(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笔者解答完毕之后,日本友人才道谢。

事例8:笔者想请日本朋友回国时代购一本书,便准备好礼物去拜访朋友。后来该朋友告诉笔者,这一行为让他感到稍微不适。

中国人注重人情义理,在请他人帮忙时,无论结果如何,维持双方的情谊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有求于他人时,首先道谢表示了无论对方是否答应,自己又是否能获得帮助,都对对方的情意充满了感激,并愿意予以回报。事例6中中国学生的行为就是典型体现。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时,并不愿意与他人维持过多的人情交流。陈岩(2002)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义理人情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段距离。”[8]在表达感谢时,日本人的行为中暗藏了“因为获得了帮助,所以表示感谢”这一逻辑,以感谢这一行为为终止信号,结束了这一段人情往来,避免以后更深的纠葛。倘若道谢一方未能获得帮助,被道谢一方却收到了感激之情甚至是礼物,这显得并不公平,事后也必然会有更深的人情往来。

另一方面,对于被道谢的人而言,给予帮助前后受到谢意带来的心理感受并不相同。事例8中,朋友会感到不适,是因为笔者的行为让他觉得友情的纯洁性受到了冒犯。在他看来,无论能否收到回报,给朋友帮忙是他出于友情的自发性行为。笔者提前准备好礼物,这让他的行为变成了出于利益往来的被迫行为。

日本人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就是体察他人的心情。日本在人际交往时,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稳定,往往会不断揣摩对方的心情,避免做出让对方为难的事情。在请求帮助时,提前道谢会让对方难以拒绝,感到为难,日本人正是体察到了这一点,才选择在事后道谢。

四、结语

通过对中日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分析,从直接感谢、间接感谢、感谢时机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中日感谢表达中容易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在直接感谢方面,中国人习惯不对亲近的朋友道谢,而日本人不仅对家人朋友道谢,还经常进行二次道谢,这些差异容易导致误解。在间接感谢方面,中日两国虽有相似的表达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表达内容上存在差异。两国都会用关心、赞美、责备的话来表示谢意,除此之外,日本也常用道歉式间接感谢,中国常用承诺式间接感谢。能否正确接受对方的谢意是交际中一大问题。在感谢时机方面,中日两国对人情的不同看法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期待持续性的人情往来,往往会提前道谢,而日本不希望增加对方的感情负担,往往选择事后道谢。

对这些中日感谢表达差异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为日语学习者在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时提供参考。在学习时,有必要了解日本人道歉式道谢、事后道谢等特点,并有意模仿,使所说日语更符合日本特点。在跨文化交际时,应当注意尊重对方国家的习惯。和日本人相处时,中国人应该更加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谢意;在受到别人关照后,第二次见面时需要再次道谢,以正确传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而日本人应当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从中国人看似“无礼”的行为中,感知对方真正想表达的谢意。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适当关注对方文化感谢表达的常用方式及其背后的深层情感表达。作为道谢者,应尽量按照对方国家的致谢习惯来表达谢意;而作为被道谢者,尽量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感情,以避免误会或者矛盾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易欣.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34):33-34.

[2] 王静.言语行为理论在汉日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中日表示“感谢”的言语行为比较研究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4):89-96.

[3] 王茜.跨文化视角下中日礼貌语言比较[J].语言建设,2016(36):94-95.

[4] 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1(9):93-95.

[5] YING.日本人如何道谢[O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642e32c0100i3ao.html,2010-03-23.

[6]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张弛,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7]李筱平,范苓.跨越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8]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24-27.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