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2019-10-21 06:45程永生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问题情境应用

程永生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应用提问的方式实施教学,进而问题情境的设定非常重要。问题情境的设定是提高小学数学效果的良好方法,也体现了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希望可以给小学数学老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育;应用

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设问题情境对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老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其自主学习,进而有效解决问题。所以,数学老师要重视问题问题情境的建设,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设定是数学教学需要

如今实施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数学老师要积极思考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研究设定问题情境的方式,并把它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进而明确问题情境的作用和价值,重视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以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相应情境,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设定问题情境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及发展规律

学生是教学主体,进行问题情境设定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数学学习的角度实施设计。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感悟,要正确面对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式。老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和建设时,要结合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困境实施研究和分析,重视融合相应的生活化数学知识。进而给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有效抓住进行数学问题情境设置和构建的机会,有效挖掘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学习的潜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方法。数学老师要对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寻找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和空间位置变化[2]。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质量。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和计算使用几张纸板才可以制作完成一个纸盒。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符合学生的操作兴趣,可以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能够看到的具体问题,使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就可以解决问题,进而会有很深的印象。

(二)应用相应方法消除学习障碍

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心理和认知障碍。结合不同学习障碍,数学老师要应用各种不同方法实施解决。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对这些学习障碍的消除。老师要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导其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老师要有相应的观察力,对学生的困难能及时发现,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思维和思考,使学生可以自主自由思考,具有开发式思维。

三、以人为本设定问题情境

数学老师实施问题情境的设定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实施引导和组织。老师要重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选择问题和设定情境都需要对学生知识情况进行认真思考,同时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进而让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一)以人为本思考学生认知情况

实施传统教學时,老师通常只重视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老师是教学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学习[3]。新课标的实施中,老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要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考虑,重视学生对教学的感觉和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问题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进行小学课本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应用相应的教具,结合购物、活动等生活化场景,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解数学计算、面积计算、周长计算等知识的了解,同时学习和巩固加减运算知识。

(二)以人为本需要面向所有学生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老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行为习惯及心理特点进行详细准确掌握,要应用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中要以人文本,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基础进行尊重。无论是基础比较差的后进生,还是学习能力强的尖子生,老师都要对其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进而激发其积极自主学习的兴趣。数学老师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应用适合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实施教学和问题情境设定。进行教学考评时,也要考虑学生,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尊重,适当调整老师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三)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时期,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差;有的学生思维,没有逻辑性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高低不等。老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同时要接受这个事实。针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和进步。

(四)引导和开发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设定问题情境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习惯要尊重,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有效维护学生的个性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挖掘,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设定问题情境对教学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设计和安排;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所以,要有效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挖掘其价值,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情况和学习状态实施有效了解,对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要尊重,要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反馈,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爽,赵伟. 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技术,2017,16(7):89-90.

[2]郑泽.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科学中国人,2017(7Z):439-439.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育问题情境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微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