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课内教的实施策略

2019-10-23 02:24王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语言文字课外阅读

王丰

近年来,小学阅读教学领域进行着一项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大力推进儿童阅读,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的全新突破。那么,如何进行全新突破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立足教材特点,找准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价值点

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要立足所教年段教材特点,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入手,确立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紧密联系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价值点。然后从这一价值点出发选择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学。这些价值点的确立可以从单元主题、单篇课文、文本作者、精彩片段、课后习题、文中提示等内容入手考虑。

从单元主题入手确定。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暗含着“协作”的主题内涵。立足这一主题特点,有位教师便将教学价值点定位为“团结协作”主题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让学生通过学习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明白团结协作的作用并进行相关句式的教学训练。围绕这一教学价值点,她选择了绘本《荷叶上的晚餐》进行课内教学。

从单篇课文入手确定。比如《桥》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谈歌的一篇小说,它展示了村支书老汉面对洪水来临时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立足这篇文章语言与环境描写的特点,可确立这样的教学价值点:对中外不同作家描写此类文章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围绕这一教学价值点,可以选择和《桥》的故事情节相似的外国作品《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阅读。

从文本作者入手确定。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作者是林海音,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立足这一特点,可以确立这样的教学价值点:林海音的小说特点探究。围绕这一特点,可以选择《城南旧事》的重点章节进行教学。

从课后习题入手确定。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学习结束后,可根据课后习题要求“课外阅读吴敬梓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选择《儒林外史》中部分章节进行课内阅读,在教学中将价值点定位在开阔学生视野、体会作家吴敬梓用讽刺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从文中提示语入手确定。比如,《白桦》一文中编者插入了一则提示语,内容是:“我发现上面的六首诗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我还要读一些其他内容的诗歌。”围绕这一提示语,教师可确定这样的价值点:通过课外阅读内容教学,让学生感受除了自然景物描写之外的写人写事的诗歌特点。围绕这一价值点,可以选择《有的人》等诗歌进行教学。

二、围绕教学价值点,选好课外阅读课内教的主要方式

选择确立好教学价值点后,围绕所选择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要立足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课内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群文阅读、整本书导读与交流,也可以是单篇文章的延伸阅读、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还可以是精彩片段的读写联动、美文阅读欣赏。

单篇文章延伸阅读。比如,《枫桥夜泊》教学结束后,可安排張晓风的《不朽的失眠》一文进行延伸阅读,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了解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透过这一故事感受张晓风新颖的构思和清新别致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群文阅读。比如,《桥》教学结束后,可安排《丰碑》《普罗米修斯》《沁园春·雪》《苏武牧羊》《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组诗文进行阅读。阅读中围绕《桥》一文生发的“英雄”主题,了解古今中外不同的小说、诗词中对“英雄”的不同描写,感受文学创作的多元魅力:在《丰碑》中,作者抓住外貌与神态描写,刻画了心系士兵的军需处长;在《普罗米修斯》中,作者运用想象,抓住动作刻画了心系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在《沁园春·雪》中,作者用凝练的诗词刻画了伟人心中的英雄形象;在《苏武牧羊》中,作者用简洁的叙事展示了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苏武;在《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中,作者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了非典期间平凡的护士这一群体的英雄壮举。

整本书导读与交流。比如《草船借箭》一课教学结束后,可安排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在课内进行相关的导读课教学与交流活动。

导读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封面导读,了解封面装帧特点和出版社的信息。(2)作者导读,了解罗贯中生平。(3)主要内容导读,读内容梗概,了解《三国演义》的大概内容,主要人物。(4)主要角色导读,初步了解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主要特点。(5)重要事件导读,选择一两件经典故事(比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简要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交流课主要是在学生对原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主题进行交流:(1)《三国演义》中的对联赏析。(2)《三国演义》中谋士的智谋排名。(3)《三国演义》中人物字号赏析。(4)《三国演义》中反间计的故事评析。(5)我最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

精彩片段的读写联动。比如,《燕子》一文教学后,可以从文本中展示的季节背景“春天”这一主题出发,选择朱自清的《春》和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赏读,读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如: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春之怀古》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片段

三、关注语用训练,促进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有效推进

课外阅读内容作为文本资料走进课堂进行教学时,就必须考虑阅读教学的实效问题,要通过阅读文本内容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语言文字信息获取与表达输出的训练价值。

关注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课外阅读课内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渗透。比如,边读书边批注的方法,带着课后阅读解疑的方法,捕捉关键词句概括段意、文意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渗透一方面是指教师教给学生

新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是指以前学生学了的阅读方法的有效迁移。

关注多维对话的深入推进。 课外阅读课内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对话要义,要引导学生借鉴新的阅读材料与教师、与同伴、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了解文本的主题意蕴和写法特点。对于单篇的文章,要把握其主要语言表达的特点;对于成组的文章,要把握其文体特质(体裁、题材)的不同;对于整本书形式的著作,要把握其主要内容和语言风格。另外,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教科书编者的身份对阅读材料进行节选、修改,并在文后编写思考题。

关注语言实践的有效训练。在课外阅读课内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语言实践的有效训练,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它包括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工作、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它包括实用的、工具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包括审美的、文学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它的实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获取信息,实现交流,表现“我们”的存在。

在课外阅读课内教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造出一个走向文本的学习场域,那就是在获得知识的学习中呈现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习得过程。在这一基础上,重点要立足课堂,设计训练,体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强化文字使用技能的过程,真正创造出学生运用语言、强化听说读写技能的实践场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经典的段落进行抄写、背诵,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语言文字课外阅读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