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9-10-23 02:24牛筱琼王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船夫翠鸟自然段

牛筱琼 王丰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所观察的事物。

2.品析生动表达的语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过程】

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搭船的鸟》。看老师写课题,“搭”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右上边的“艹”不要写成“ ”。(师范写,“艹”用醒目色彩标出。)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搭船的鸟。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作者和母亲去乡下外祖父家的时候,碰到了一只搭船的鸟,这只鸟是翠鸟。

生:我查找了资料,知道翠鸟的羽毛以翠绿色为主,它们生活在水边,喜欢吃鱼虾。

师:你告诉了我们“翠鸟”名字的由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请你仔细观察“翠鸟”的“翠”,“羽”字在变成羽字头后,有哪些变化?

生:“羽”字变成羽字头后,横折钩要写成横折,去掉钩。

师: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范写,生在作业纸上练写。)

师:这是昨天同学们交给老师的预习单,(出示)我认真看了每个同学的预习,这是预习的反馈。大多数同学认为“鹦鹉”一词最难读,这或许是“鹦鹉”的“鹦”是后鼻音的缘故,我们再来读读。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最后一个语气词似乎很好读,但我们常把它读错,它不读“ɑo”也不读“ou”。“哦”有两个字音,请你读读课文结尾的这段话,想想“哦”在这里应该读几声,为什么?

生:“哦”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因为作者刚开始看到这只鸟的时候并不知道名字,后来才终于知道的,有一种突然明白过来的感觉。

师:判断准确,这里的语气词“哦”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环节二:问题驱动,整体感知

师:词语读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在文中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然后再和同桌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

来的。

(生读文勾画语句,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發现。

生:作者对这只鸟羽毛的颜色做了细致观察。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这句话:“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段话中说翠鸟在很多绿色的羽毛中有一些蓝色,这说明作者看得很仔细,因为翠鸟全身大部分都是绿色,要不仔细看,是分不出这两种很接近的颜色的。

师:你不仅善于发现,而且善于思考。在刚才这位同学交流的这段话中,还有一处能看出作者的观察细致。谁来说?

生:作者还观察到翠鸟有“一张红色的

长嘴”。

师:能展开来说说你的思考吗?想想翠鸟有多大?

生:我查了资料,翠鸟是小型鸟类,雄的身长一般是 10~15厘米,雌的身长是 10~12

厘米。

师:给了准确的数字,其实翠鸟的大小大概和同学们的拳头大小相仿。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的拳头,再读读这段话,想想翠鸟的嘴巴有多大。那么纤细的嘴巴,而且作者还是隔着船舱到船头的距离看过去的。你想对作者说什么?

生:我想对作者说:“你观察得很仔细,不

放过每一处细小的地方。”

师:说得好!观察细致就是不放过每一个细微之处。在刚才交流的这段话中,作者写翠鸟的羽毛和嘴巴,说到底,这都是在写翠鸟的——

生:(齐)外形。

(师板书:外形)

师:作者除了对翠鸟的外形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外,还有细致观察的地方吗?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作者还细致观察了翠鸟是怎样捕鱼的。

师:具体说说。(出示)

生:翠鸟飞得很快,捕鱼的动作特别敏捷,作者把这刹那间的动作写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他观察仔细。

师:从哪里看出翠鸟的动作敏捷?

生:“一下子”,还有“没一会儿”。

师:真好!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我还从“冲”这个动作,感受到翠鸟下水非常快。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吧,看看透过这些动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吞”这个词特别形象,我感受到翠鸟特别饿,它吃鱼的动作也很敏捷。

生:我从“衔”感受到翠鸟抓到鱼以后,好像舍不得吃,很小心的样子。

师:是舍不得吃吗?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衔”这个动词。

生:因为翠鸟捉到的是活的小鱼,鱼

刚开始还在翠鸟嘴里挣扎,所以不是舍不得吃,而是要站好以后才吃。

师:你对刚才那位同学的体会做了回应,特别好!作者之所以用“衔”这个动词,还因为翠鸟嘴巴的纤细,所以才会给我们一种小心翼翼之感。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这要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再读读这段描写翠鸟捕鱼的段落,让我们放慢细节,来欣赏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捕食的风采。

(生齐读第4自然段)

环节三:品读感悟,深入发现

师:翠鸟的外形和动作,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的笔墨也相对较多,这些内容很容易找到。文中还有一些细致观察的事物,你发现

了吗?

生: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我们坐在船舱里。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一段写他们去外祖父家路上看到的景象,作者关注到了天气,下着大雨。

师:短短的句子,看出作者观察细致的地方了吗?

生:这句话写雨很大,作者写“雨点打在船篷上”,从这个“打”看出雨点很有力,这应该就是作者观察到的。

师:有观察才有准确的表达。还有一处,作者用心的观察希望能被你读到,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生:我还从“沙啦、沙啦”的响声中看出雨特别大。

师:你关注到了“沙啦”这个象声词。同学们,你听到的下雨声是怎么样的?

生:淅沥淅沥。

生:沙沙沙。

生:滴答滴答。

生:哗哗哗。

师:大家对雨也是有观察的。作者在这里写雨声为什么用“沙啦、沙啦”呢?

生:因为船篷是用茅草做的,再加上中间是空的,所以雨打在船篷上,就得用“沙啦、

沙啦”。

师:有理有据的回答,掌声送给你!同学们,每一个精准的用词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而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需要用耳朵听,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我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去摸。继续回到文中去发现,除了雨天,作者还细致观察到了什么?

生:作者还观察到了船夫的穿戴、动作,他“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师:作者的用心观察表现在哪里?

生:作者坐在船舱里,他没有只看前面的,还看到了船尾的船夫,看到了他的穿着和划船的样子,很用力。

师:船夫为什么要用力?

生:因为下着大雨,水面上不平稳,所以船夫要用力划船。

师:有这个原因,但不全是。看大屏幕,(出示)图上有三个船夫,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划船工具,请你根据观察作出判断,哪个是“橹”,哪个是“桨”和“篙”?

生:图3是“桨”,图1是“橹”,图2是“篙”。

师:完全正确。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所以找到图3比较容易。图2里划船的竹竿特别长,我看那个“篙”字有“■”,所以我就判断它是“篙”,图1是“橹”。

师:你很会观察,你发现了字形和划船工具材质间的联系。不同的划船工具,我们与之搭配的动词也不一样,“划桨”“摇橹”“撑篙”。跟我一起说说。

生:(齐)划桨、摇橹、撑篙。

师:我们再来看看图中的“橹”,它在船尾,比较粗大,摇橹要比划桨、撑篙吃力,但是行船的速度要快,所以民间有“一橹抵三桨,一桨抵三篙”的说法。明白了这些,相信你再读这句话,就明白了作者写船夫“用力摇着橹”这“用力”二字绝不是凭空加上去的。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感受。

(生齐读第1自然段)

环节四:品读主题,畅谈理解

师:同学们,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作者对雨天、对船夫、对翠鸟有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有了这篇精彩的文章。现在请大家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谈谈你对单元主题中这句话的了解。

生活中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罗丹

生:生活中有很多美,关键看你是不是伯乐,能不能发现。

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要想把事物描写精彩,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生:我懂得了生活中即使很平常的事物,只要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很多美好。

师:对,只要你善于观察,即便是平常的雨天,船夫和偶尔碰到的小鸟,也会成为你写作的素材。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空山鸟鸣,雨打窗棂,八面来风,甚至一花一草都有各自的风采,关键在你是否能够留心观察。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评析】

一、紧扣习作策略单元的教材定位,启迪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

观察是发现、思考和表达的前提。作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要初步尝试习作练笔,达成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观察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是统编本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习作策略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对于它们的教学,苍白、空洞的说教会使学习因缺少抓手而不落地。牛老师以课文为例展开教学,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司空见惯的雨天、船夫、短暂停落在船上的鸟这些平常物象中所含的美,从而认识到观察的重要,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意识的目的。

二、精选阅读课文教学的授课内容,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出生入死”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纵观牛老师这节课,她将自己深入的文本解读转化为精当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言”“得意”“得法”。首先在解决字词、正音问题后,牛老师充分利用课后习题,通过问题驱动——“作者在文中對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续的微观分析、深入品悟奠定基础。之后,牛老师引导学生聚焦作者看似随意、恬淡的叙述细加品味,感悟语言文字背后作者体察入微的观察力,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从而明白细致观察与准确表达的关系,懂得留心周围事物的重要性。这样的“习作意识”的渗透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学情相适切。本课教学中,牛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可谓做足了“前参”,用准确的数据分析,一方面使生字词的教学与学情相适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反馈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加以强调,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从源头上预防了学生错读、错写现象的发生。此外,教学中牛老师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做了充分预设,使顺学而导有了依凭,积极促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课堂生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船夫翠鸟自然段
笑翠鸟
船夫和风
秋天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美丽的秋天
船夫和儿子
话丢了(笑话)